
气管插管术(周进珍)1.doc
5页气管插管术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周进珍用物的准备: (1)喉镜、牙垫;(2)无菌手套;(3)润滑剂;(4)胶布或固定带;(5)气管插管、管芯;(6)吸引器、吸痰管、生理盐水;用物的准备: (7) 10ml注射器;(8) 氧气、简易呼吸器及面罩;(9) 麻黄碱(经鼻);(10)呼吸机;(11)抢救药品;(12)开口器1、操作配合要点: (1)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2) 开放静脉通路,并留一路准备随时给药;(3) 摆好病人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后仰颈肩下垫一小枕;(4) 检查气囊是否漏气;(5) 将气管插管前半部润滑,以备使用;(6) 根据医嘱给予镇静麻醉或肌松剂;(7) 插管过程中配合吸痰2、插管位置检查: (1) 听诊:听诊胸部和上腹部来确定插管在气管内还是在食道内2) 观察:若双侧胸部起伏一致,证明插管在气管内,若气管内有冷凝湿化器,证明插管位于气管内3) SPO2监测:观察SPO2升高,表明插管位于气管内4) 胸片:插管尖端位于隆突之上2—3cm:“金标准”5) ETCO2当无波形或呼出气C O2<5mmHg,表明插管位于食道二、气管插管的护理 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确保气管导管在位: (1)气管导管插入后病人口中应放入防咬垫或防咬管,防咬瘪或咬破气管插管同时也防止咬伤舌头。
2)气管导管插入后,调整好位置,用胶布妥善固定,以防滑动、摩擦3)记录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并用记号笔作标记,每班交班,定时检查,防脱管和单侧肺通气4)搬动病人或翻身时,要有专人扶持头颈部,注意气管导管及呼吸机管道的位置,以免导管移位、过度牵拉扭曲甚至脱出5)适当镇静,防躁动挣扎及频繁的吞咽反射6)使用约束带适当固定双上肢,防止自行拔出气管插管2、做好气囊管理工作: (1)避免过度充气:(要求气囊的压力一定要保持在18.5mmHg 左右,在20 —30mmHg 是可接受的最高气囊压力范围),为减少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在充气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① 最小漏气技术(MLT):气囊充气后,在吸气时有少量气体露出,优点:减少气道损伤缺点:易发生误吸,对潮气量有影响,导管易移位,气囊上气管黏膜干燥②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OV):气囊充气后,在吸气时无气体漏出优点: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有助于导管固定缺点:比MLT易发生气道损伤2)检查气囊有无漏气;① 听:有无漏气声 ② 看:口鼻有无气体漏出 ③ 试:气囊放气量与充气量是否等 ④ 查:套囊位置有无改变至漏气 (3)标记充气细管在“9点”位,防气囊旋转、扭曲3、恰当湿化,及时吸痰:(1) 气道湿化基本条件要求: ① 吸气温度32—37 度② 相对湿度100% ,24 小时湿化液量至少250ml。
有试验证明:低于体表温度2 度为呼吸机湿化器最佳设置温度 (2)判断湿化效果的标准① 湿化满意:分泌物较稀薄,可顺利通过吸痰管,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畅 ② 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紫绀加重 ③ 湿化过度:分泌物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病人烦躁不安,紫绀加重 4、加强管理,保持通畅: 防套囊脱落,异物堵塞,防套囊旋转、扭曲,防呕吐物误吸,防针头坠入 5、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肺部感染: 每一病人专用一套吸痰盘,24 小时消毒更换一次,或每次吸痰前戴无菌手套,一次性吸痰管一次一根,不可重复使用;口腔内吸引与气管内吸引要分开使用吸痰管或一根吸痰管先吸引气管内再吸引口腔最好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密闭式吸痰管每24 小时更换 6、加强口腔和管饲饮食护理: ①可应用生理盐水、呋喃西林液、2%碳酸氢钠、3%双氧水进行口腔护理,每日3—4次,同时注意观察口腔有无霉菌感染,黏膜溃疡等 ②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是否通畅,鼻饲前抽吸胃液观察消化情况,如抽出量>100ml , 停喂一次;鼻饲前检查气管插管气囊是否处于良好的充气状态;鼻饲前吸净鼻腔、口腔及下呼吸道分泌物;鼻饲时床头抬高30—40 度或半做位;鼻饲速度要均匀、缓慢,最好应用鼻饲泵;如使用注射器鼻饲时,不可加压过大;每次鼻饲入量250—300ml,一次入量不可过大;鼻饲后清水冲净胃管管腔;进食半个小时内,尽量不要吸痰,以免造成胃内容物反流误吸;进食半个小时后,可降低床头;进食后注意观察胃肠蠕动情况、听肠鸣音。
7、气囊放气及拔管前须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防止滞留物误吸引起肺部感染8、采取合理体位: (1 )为减少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刺激,头部可取后仰位; (2 )定时转动头部(可与翻身同步进行),以减少由于导管及气囊长时间压迫固定部位而增加黏膜损伤的机会,交替采取右45 度位、正中位、左45 度位,每2h 一次9、做好充分的拔管前准备: (1)拔管前1h遵医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以防拔管后喉头水肿发生2)拔管前30min以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雾化吸入,以充分湿化气道 (3)拔管前翻身、叩背,充分吸引口、鼻腔及气道内分泌物,而后经气管导管插入吸痰管,放松气囊后再充分吸引,嘱患者深吸气、呼气时将气管导管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