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形象学(精).ppt

79页
  • 卖家[上传人]:101****457
  • 文档编号:92124353
  • 上传时间:2019-07-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51MB
  • / 7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形象学,本章主要内容,一、形象学的定义 二、形象学发展史 三、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 四、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一、形象学(imagology)的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它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形象,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二、形象学研究史,(一)孕育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学派传统的影响研究,已包含了一些形象学的因子研究者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还没有成为专门的分支学科二)兴盛期(20世纪中叶) 对形象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本学科特点,最多产的研究领域之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被正式提出 卡雷:形象研究就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比较文学〉序》首先明确提出,所谓“事实联系”不必拘泥于考证,而应注意探讨异国作家间的相互理解,和作品在国外的成就和际遇,以及民族间的相互看法与幻象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指出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所以一直被后人视为“现代形象学”的奠基者。

      基亚对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形象学研究,“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比较文学》),(三)在当代的新发展 60年代形象学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它接近历史或思想史,而非文学,或者是因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概念,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60年代危机过后,80年代后期,形象学得到充足发展,特别是法、德等国 经巴柔和莫哈等法国学者的努力,形象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基本建立,形成了独具特色、尤具活力的研究领域 巴柔明确提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巴柔《比较文学概论》一书发表意味着形象学研究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的借用更使其呈现多样化图景四)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文学批评中就有涉及,主要有郑振铎、方重、陈铨、钱钟书等 20世纪90年代初,经孟华(北京大学)译介,国内形象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发展迅速郑振铎 1929,《西方人所见的东方》 “东方,实在离开他们太远了,东方实在是被他们裹在一层自己制造的浓雾之中了。

      乐黛云 《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形象学与比较文学》 孟华 “形象理论与实践”课程(1993),《比较文学形象学》 周宁 《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2004),,三、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 (image),(一)什么是 “形象” ? 1、文艺理论中的“形象” 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作家根据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的人生图画通常指人物 2、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莫哈),(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1、形象的特征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他者”(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动关系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分析想象一词,创造了“客体轴与主体轴”理论 客体轴上—— 休漠“再现式想象” 、萨特“创造式想象” 当代 形象学倾向于萨特的观点,我们必须了解形象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了解想象在多大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意识形态等)而产生出了什么样的偏离。

      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 巴桑 主体(态度) 憎恶 他者 亲善,《外国洋人叹十声》,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他者 形象,我—————他者形象————他者 “我”眼中的“他者” (丑陋的洋人) “我”创造出的“他者” (自卑的洋人) “他者”的形象反映出“我”的形象 (自满的中国人) “他者”的形象就是“我”的形象,影响他者形象呈现形态的因素——时间,注视者作为自然生命,他是无法否弃时间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者形象的历史感是更深层的浸润在时间中的东西,注视者对他者注视、观看得愈久,他者形象表层的东西就会日愈剥蚀,而注视者体现在历史文化中的个体反思精神就会愈为强劲,他者更为整体化、多维化的东西就会在这种反思中日益凸现。

      老舍作品中的英国人形象,1924—1929年,老舍在伦敦工作和生活了五年,在此期间写作了小说《二马》其中的英国人大都呈现出偏狭、傲慢的嘴脸; 30年代,在国内生活了6、7年的老舍在《英国人》一系列散文中再次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却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文本中的英国人既自傲、对人冷淡,也很正直、自重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国人形象 B、文本来源: “一切精神产品”,超出文学范围既来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来源于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甚至漫画、图片、影视、广告等 C、存在方式:多样化,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包括人物、器物、风俗、景物,甚至是观点、言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套话”2、“套话”( stéréotype, stereotype) 原指印刷用的“铅版”,引申为“陈规旧套”,亦即人们对各类事物的先入之见 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 套话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省略了推理过程,也揭示出有关他者的某些本质化类型。

      但套话更多暗含着人的生理属性,带有贬抑甚或侮辱的意味.,常见套话的例子,鹰勾鼻 (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 大鼻子 老外 洋鬼子 老毛子 长毛 鬼子(进村) 小日本,红酒与啤酒,法国人说: 法国人喜欢红酒,德国人喜欢啤酒 法国人文明高雅,德国人野蛮落后3、他者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总体想象物” (imaginaire social) ——“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巴柔),(1)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A、意识形态(认同性)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指作者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所谓意识形态化就是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自我身份因此想象是否属于意识形态类型,不是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由它对一个特定群体所起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特征:美化本土文化,贬低异国文化 对他者的态度是“憎恶”.,18世纪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们就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了本国社会他们使专制的帝国的中国幻象在他们的本国社会流传开来作家创造的形象还可以复制一个已经产生的关于异国的神话如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中专制的中华帝国幻象在西方社会产生后,经过马戛尔尼的《英王陛下遣使觐见中国皇帝纪实》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不断传播和重复,这种幻象逐渐形成一种程式化和稳定化的特征。

      B、乌托邦(颠覆性) 该词的能指与所指意义不一致 托马斯·摩托之所以被砍头,是因为他的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 特征:否定或贬低本土文化,抬高异国文化,具有社会颠覆功能 对待他者的态度是“狂热”歌德创造的中国形象属于乌托邦,晚年的歌德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形象因为不满意当时欧洲政治的黑暗,歌德一度将眼光转向了东方他在《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描写的中国形象就属于乌托邦在《西东诗集》中,歌德以模拟手法再现了中国的颓唐诗人,以醇酒、妇人、歌吟、山水为内容;以潇洒、飘逸、落拓不羁和愤世嫉俗为主要情调而在《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的第八首诗,更是彻底背离了歌德自身所属的日耳曼文化传统,有着鲜明的独特性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 暮色徐徐下沉,身边的都已变远; 长庚星的柔光,高高地最先出现! 一切动移不定,雾气蒙蒙地升起 黑暗沉沉的夜色,反映着一湖寂静 在那可爱的东方,我感到月的光辉, 柳条袅袅如丝,戏弄近旁的河水。

      从阴影的游戏中,颤动着月的幽光, 从眼里轻轻潜入,沁人肺腑的清凉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适合于道德在他们那里……任何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 ——《歌德谈话录》,C、两极性的相互包容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整合功能、颠覆功能——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辨证包含 (2)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认同——体现自我价值 强化——夸张、渲染 反抗——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政治观点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在的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作品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中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东西 例子:“一点四方”的中土观念:我为中心,他为蛮夷 《西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红楼梦》 探春远嫁是贾府衰落的一个标志 在对异民族的想象中,汉民族的优越感得到了充分展示《西游记》中的异国形象 ——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出现在《西游记》中的异域大都是妖魔鬼怪肆意妄为的地方,与之相对,大唐则是井然有序 中国自先秦以来,习惯于自己作为“中原”主人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而视中国以外的他者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总是低级、野蛮或弱小的。

      《西游记》是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赛珍珠的《大地》背离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了崭新的中国人形象,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 1892-1973 )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父母是传教土,自小随父母来中国,曾阅读中国的经书17岁回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她离开中国赛珍珠于1922年开始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印成为畅销书,1938年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长篇小说《大地》 ( The Good Eearth ) 描写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故事,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变化,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题 那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的魅力,尽管贫穷、混乱、水深火热,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赛珍珠说:“我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就决定为他们讲话……” 《大地》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但其深层次仍立足于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观念,,1974,巴尔特 “中国很平静……民众来来往往,劳动、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