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视野下的影像叙事与历史记忆-大型纪录片《我的阅兵式》创作谈.docx
7页宏观视野下的影像叙事与历史记忆大型纪录片《我的阅兵式》创作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度过了六十二年的华诞在六十二个华诞庆典中,13次大阅兵中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大展示,鼓舞着全体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我的阅兵式》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江西五套创作的一部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撷取了共和国历史上13次大阅兵的十个经典瞬间,以阅兵亲历者个人口述历史的方式,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主题选择——宏观背景下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首先应该在题材选取上具有现实性,把握当代社会的精神内核,通过它所记录的事实彰显出当下新的价值观只有找到现实的落点,才能回望历史的起点构威《我的阅兵式》重要精髓的就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爱国主义精神,即通过阅兵式这个平台展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坚强不屈、永远向前的精神因为阅兵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是展示一个民族强盛、一个国家强大的最佳表现舞台,也是浓缩公众60年记忆的最好纽带江西作为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和红色摇篮,一直有着浓厚的红色情怀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国庆阅兵盛典,但是可以通过影像纪录的方式,从阅兵式的视角来见证中国大地所发生的变化,折射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表达我们对祖国日益强大、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衷心祝愿。
这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内涵主创人员经过反复认证,最终确立了“在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以爱国主义为主线,重点展现共和国历史上十三次大阅兵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的创作思路纪录片《我的阅兵式》以磅礴的气势、恢弘的场面,运用大量翔实、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阅兵亲历者的生动访谈,多元化影视元素构成的电视语境,支撑起《我的阅兵式》独特的叙事结构,洋溢着雄浑的爱国主义情怀视角发现——以亲历者角度呈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电视纪录片记录历史的方式有很多,如对事件和对特定领域当中特定话语的记录,但是人应当成为电视纪录片关注的焦点《我的阅兵式》没有把历次阅兵式都全景式地展现出来,而是精选了十个与阅兵式有关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等诸次大阅兵的精彩瞬间《开国大阅兵》讲述的是几位功勋卓著的老兵参加天安们广场开国大典的经历,《最后的骑兵》揭秘了共和国历史上内蒙古骑兵团在50年代参与国庆阅兵的英姿风采,《凯歌嘹亮》叙述了国庆阅兵式上军乐团指挥的故事,《鹰击长空》展现了我人民空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白色方阵》反映了海军方阵“走得像一个人”这个典故的由来,《天下第一兵》突出描述了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军旗手刻苦训练的动人细节。
这些个人的口述经历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重要史料价值,属于抢救挖掘性质的采访记者寻访到的这些人物,都是历次大阅兵的亲身经历者他们中有从炮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将军,有和平年代的军人,每一个阅兵式参与者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英雄这些军人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英雄即将谢幕,如果再不给后人留下他们的影像资料,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在国庆60周年庆典的游行队伍中,第一个出场的就是老军人方阵,这说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那些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功勋的革命前辈,这更显示出我们这次抢救式的采访行动弥足珍贵[来自www.lW5U.coM],有些老同志可能是最后一次面对媒体的镜头了我们再来看看记者所寻找到的采访对象:董来扶,83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的驾驶者:方槐,92岁,有人民军队“航空火种”之称,是第一个驾机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的领机者;还有开国大典上第一个联合军乐团总指挥罗浪,91岁:连续11次担任海军方阵的总教练孙国帧将军,78岁;内蒙古干休所的我军第一代骑兵师首长阿木古楞等等《我的阅兵式》主创者的视角将个人讲述的事件与大的宏观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历史记忆以影像叙述的形式展开:二是影像叙述以个人口述的方式展开。
每个亲历者的口述,按照同一个主题,采用纪录片叙事的时空板块结构,即时间是可以交错的,空间却是固定的,以天安门广场为坐标,以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为轴线,最重要的高潮部分是走过天安门的那一瞬间在他们心底留下的记忆口述历史——充分挖掘历史记忆,追求细节的真实与生动《我的阅兵式》注重对历史见证者和亲历者的采访,他们的记忆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在展现阅兵现场时,众多当年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激情澎湃、排山倒海的宏大场景中,他们对历史细节的回忆和讲述从情绪上感染了观众,把观众带入到历史事件的[来自Www.L]现场中,还原了一段真实丰富的历史尘封的往事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对参加阅兵的豪迈之情、对领袖的怀念之情、对牺牲战友的思念之情,说到动情处,往往是心潮澎湃、声音哽咽、泣不成声记者从他们身上挖掘了许多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些亲历者的背后故事鲜为人知:董来扶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讲述了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战车“功臣号”的来历,开国阅兵式上他是如何让这辆战车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的;内蒙古骑兵团团长阿木古楞回忆了当年战马在国庆阅兵时如何解决大小便的细节:老军人方槐叙述了作为领机员驾驶第一架实弹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的惊险一幕;开国大典上的军乐团总指挥罗浪谈到了演奏国歌时“自作主张”的救场;海军方阵总教练孙国帧将军以他11次训练国庆受阅方阵的经历创下阅兵史上的纪录。
这些情节叙述细腻、真实感人,为整部片子增色不少可以说,每一位老军人都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把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把他们为这次阅兵式采访书写的题字记录下来,因此这些史料纪录弥足珍贵,更显价值叙述风格——影视语言的多元运用,完成故事的影像表达一部纪录片能否吸引观众眼球,能否为观众喜闻乐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创作手法纪录片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线性的叙述层面,也要学会讲故事,设置引入入胜的悬念,运用生动的电视声画手段,让故事的展开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让观众被故事的曲折和矛盾)中突所吸引因此,故事性不会削弱纪录片要表现的严肃主题,而会让严肃主题更接近观众《我的阅兵式》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再现历史,它以个人口述为第一手资料,将个人的“我”放在一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下来叙述,也即“小切口,大背景”,把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讲述巧妙地结合起来,原始影像与人物访谈相衔接,大部分当事人都能在原始影像资料中找到当年自己的画面故事化是手段,纪实才是目的,纪录片以纪实的风格集中体现了新老几代阅兵人的精神风貌与追求《天下第一兵》反映了两代仪仗兵走出军威国威、报效祖国的事迹。
程志强和宋月强是1984年的军旗手和1999年的军旗手,既是两任解放军仪仗大队的大队长,又是师徒关系,还一同为国庆60周年大阅兵训练做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我有一个梦想》选择了50、80、90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民兵代表,按照同一单元主题,叙述了参加国庆阅兵式给他们的人生道路带来的影响在《姊妹花开》中,共和国女兵们在阅兵村的真我风采和国庆阅兵上的飒爽英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的阅兵式》在叙事艺术风格上寻求完整性和统一性,即叙事要素的完整,包括开场、高潮、结局等要素以及人物场景、主要情节、故事时间、地点都有清晰明了的交代:风格统一性表现在段落的划分串接、整体的包装都有统一构思、统一设计,尤其是高潮段落的设计——受阅部队官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每集的人物和故事都倾尽全力为之铺垫,使其真正体现高潮段落的)中击力、感染力与震撼力在风格上呈现出浑厚典雅、大气庄重的特点,情深处真实感人,细腻处催人泪下《我的阅兵式》的片头借鉴了很多影视元素和3D技术的表现手段,历年阅兵式的经典场面,运动的行进与静止的定格组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每一集的间隔片花也进行了精巧的设计包装,运用老式放映机的效果呈现出阅兵式的精彩片段,达到了声画符号的统一标识,从形式上将动与静、快与慢、大与小相对立的电视声画、视听语言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富于表现力的叙事节奏,增添了全片的艺术效果。
在某些场景上,为了使纪录片好看,增加视觉效果,节目中还运用了“倒叙”“闪回”甚至由演员参与的情景再现等表现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流畅,动感十足,场面上呈现出一种气势磅礴、锐不可挡的气势,充分展现了国威、军威,提升了纪录片的观赏性,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使观众在享受视听冲击的同时更加自然、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源 (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栏目责编:陈道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