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华农兄弟走红看重建乡村精神文化传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630172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42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华农兄弟走红看重建乡村精神文化传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卢林菲Summary: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乡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极发展存在重大意义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乡村文明全面溃败,处于混乱与无序之中,亟须改善与整顿,乡村文化振兴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恢复与重建乡村精神文化传统在互联网上广受城乡青年追捧的华农兄弟在视频中展现出淳朴的农民特质、乡村传统技艺和经验精湛的面貌,以及人與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风情,而这些正是乡村精神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核Key:华农兄弟 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传统重建前言2018年,华农兄弟因为话题“吃竹鼠的一百种理由”而爆红网络,一度引发网友二次创作的热潮华农兄弟”是一个短视频自媒体,由两个人合作运营,其中刘苏良负责出镜,胡跃清负责拍摄,两人来自赣州农村,初中毕业后前往沿海城市打工,后来都因为孩子的出生而选择返回老家,经历一段事业低谷期后,两人因缘际会之下开始合作拍摄短视频,华农兄弟的视频不仅展现了让他们出圈的吃竹鼠名场面,还聚焦于普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刘苏良继承了传统的乡村生活智慧,深谙乡村传统技能,他认识山上几乎所有的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并熟练掌握它们的分布范围和生长习性,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捉到螃蟹、龙虾、黄鳝、石斑鱼、鲫鱼以及兔子等,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野杨梅、野竹节果、野琵琶、野芹菜、金线莲等野果、野菜和药材,知道如何烹饪马蜂窝,怎么吃木槿花,如何用蜈蚣泡酒。

      更可贵的是,他对大自然依旧心存敬畏与尊重,抓螃蟹的时候会把小螃蟹放生,不在鱼怀孕的时候下网,砍象草时发现鸟窝立马停手,采蘑菇和木耳的时候留一部分给野猪和老鹰,开车差点压到小鸟时等鸟缓过神来才离开刘苏良不仅与自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和亲戚、邻居、朋友之间也保持着良性互动,他们经常走动串门、互相帮忙干农活、彼此赠送瓜果蔬菜、结伴采摘药材、相约下河渔猎,展现出传统社会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在一堆失去乡村特质或展现虚假乡村想象的视频中,华农兄弟呈现了乡村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可贵特质,显示出传统精神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乡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本源所在”[1],在传统文化断裂、乡村处于失序与混乱的状态下,恢复和重建乡村精神文化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实现“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当下乡村精神文化传统衰落的表现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的观点[3],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但自清末以来,中国乡村一直遭到破坏,“在近百年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直接间接都在破坏乡村,即中国人所作所为,一切维新革命、民族自救,也无非是破坏乡村所以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4] 从清末到民国,乡村不仅经济崩溃,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精神品质等也逐渐分崩离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性因素向农村全方位渗透,乡村物质经济发展凋敝,乡土社会结构支离破碎,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受挤压,乡村精神进一步衰落,乡村人的精神文化愈加迷失在嘈杂的现代世界里一)乡村传统文化断裂乡村传统文化的断裂,首先表现在物质文化的消亡上随着乡村经济建设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房屋、祠堂、庙宇、牌坊、水口、戏台、凉亭、楼阁、道路桥梁、古树老林等纷纷被弃毁,这些传统建筑大多蕴含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型精美、装饰考究,在宜居的基础上与乡村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建筑一方面承载了世代积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文明鲜活的见证;另一方面是过去的教化场所,担纲着移风易俗、礼仪教化的社会功能。

      当这些传统建筑被拆毁,代之以造型奇特、颜色艳俗、楼层较高的现代农村建筑,它们与周边的山水格格不入,乡村的美感被破坏了,乡村的历史记忆被抹杀了,乡村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变得淡漠了乡村传统器物也被抛弃,代之以更廉价、更适用、更劣质的现代家具,居住环境的美学特征和历史厚重感被一扫而光,附着于传统器物的传统技艺也开始失传,古老的乡村生存技能和生活智慧逐渐湮灭乡村传统文化的断裂,其次表现在制度文化的解体上传统的宗法宗族制既是一种政治性社会体制,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内涵,它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以父子之伦、夫妻之伦、长幼之伦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制定有效指导、约束、纠正村民行为的乡村社会规范和个人行为准则,从而将村落秩序、礼仪俗规、个人行为、集体关系等并入良性运转轨道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流动性的增加,乡村日益走向多元化、异质化和经济分化的局面,宗族宗法开始瓦解,乡村结构朝核心家庭靠拢,村庄社会关联度大幅下降,地方性共识逐步丧失,乡村开始进入“半熟人社会”[5]亲情和乡情原本是传统村庄的纽带,但在半熟人社会里,血缘关系弱化,地缘联系被破坏,村民之间越来越陌生疏离,村庄道德失去结构上的支撑,村庄传统规范难以约束村民的行为,孝道失范,伦理失仪,“丛林规则”开始主导乡村秩序。

      乡村传统文化的断裂,还表现在精神文化的式微上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是以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仪”则是指节日庆典、嫁娶丧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一系列活动,它全方面显示出某地的地域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村民价值体验的来源然而,一直以来,“以民间信仰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常被贴上封建愚昧的标签”[6],这些习俗不仅被国家有意识地引导和改造,也被乡村人无意识地淡化和丢弃,最终,仪式承载的价值与信仰消失殆尽,徒剩变形的、异化的形式以丧葬仪式为例,传统社会中办丧事往往通过诸多特殊程序和仪式来完成对死者亡灵的告慰,充满各类禁忌,在悲伤与敬畏、恐惧与期待中与彼岸世界进行阴阳对话,而现代丧葬失去了敬畏与尊重,只剩下活人之间的攀比福建地区盛行请电音乐队演奏欢快的流行歌曲[7],河北一些地区甚至表演起脱衣舞[8],丧葬仪式所蕴含的孝义、人生价值的思考、沉重的自我观照、对死亡的慎重等荡然无存,演变成一场不伦不类的闹剧旧的价值体系崩溃后,以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性因素全方位向农村渗透,乡村人开始陷入由于精神文化缺位带来的焦虑感、无根感和空无感中二)乡村主体遭遇精神危机当乡村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土崩瓦解,乡村文明只剩下一片废墟,乡村主体赖以依存的传统农业文明价值观念亦不复存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陷入无序与混乱,乡村主体的精神危机陡然而生,这种危机主要表现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遭受孤独和异化、信仰与价值危机三个方面。

      1. 认同与归属危机文化认同是指“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的社会心理过程,不同于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只对应人的存在的表面,文化认同直指人的生命意义的建构与存在价值的确证乡村文化认同越强,乡村主体对自己的思维、价值和行为越信心满满,越能够从乡村中获得幸福感、存在感和价值感,越能增强乡村的主体性、延续性和创造性然而随着乡村经济崩溃,乡村文化失守,乡村被塑造成落后的、贫困的、愚昧的野蛮之地,而与之相对应的城市代表着文明与富裕,这种构建“进一步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差异,并且赋予了这种差异以道德的意涵”[9],乡村主体的文化自信受到巨大打击,乡村人迫不及待摆脱乡村文化烙印以融入城市,但这种融入基本以失败告终乡村中年群体身处时代变革激流之中,一部分人抓住机会实现阶层跃升,成功融入都市文化,但绝大部分人涌入城市后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报酬少、社会地位低、工作时间长、工作性质劳累且危险,丧失话语权,存在被遮蔽,沦为城市边缘人群他们长期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并不属于他们,当他们返回农村,农村的异化也使他们无所适从与初代农村务工人员相比,新一代对乡村更为陌生,对乡村生存技能更为疏离,拥有更少的乡村人际资源,更难在乡村获得经济收入,而不得不跟随父辈的步伐进入城市,受限于学历、技能和社会资源,他们只能继续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工资,比父辈更难融入城市,继续处于边缘与失语状态。

      一方面,他们被都市文化拒之门外;另一方面,自身携带的乡村文化基因越来越稀薄,对乡村的认同与归属感远低于父辈,精神依托既不在城市也不在乡村,慢慢成为这个社会的“局外人”试图走“知识改变命运”道路的农村高学历群体中,一部分人因为自身才智和勤勉得以扎根城市,但大部分人受困于原生家庭和教育条件,即便拥有学历,也难以与综合素质更强、社会关系资本更多的城市同学竞争,他们灰头土脸地游移于城市边缘,处处受挫难以立足,回归乡村更是一种妄想,同样游离于城市乡村之外,灵魂无所依附2. 孤独与异化危机传统乡村社会中村民之间相互熟悉和信任,这种熟悉与信任不仅能够满足村民的社交需要和情感交流,还能实现信息流通、资源配置与合作分工但到了半熟人社会,乡村与日俱长的异质化使得村民之間冷漠疏离,传统的亲缘关系与邻里关系瓦解,原本的生活互助机构和情感交流中心也就此消亡与穷苦村民社交圈萎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富豪与官僚在现代媒介与现代交通工具助推下不断扩大的社交圈子,强者与弱者的社交状况也越来越两极分化孤寡病残在传统乡村和现代乡村都属于弱势群体,但在传统的宗族制度和舆论压力下,他们一般都能获得亲族的照料,但在今天他们大多只能获得政府的经济援助,社交上处于孤立状态。

      老人在传统乡村中是备受尊重的长者,如今却成为家庭沉重的负担,被遗弃在故土自生自灭,生活陷入贫困,情感受到冷落传统乡村中的儿童往往在群体看护下长大,儿童与儿童之间的联系也非常亲密,现代乡村中的儿童大多只由家人陪伴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则跟着祖辈或其他亲戚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他们在经济、交流、情绪上的需要遭到漠视3. 信仰与价值危机西方功利主义伴随市场经济在中国攻城略地,乡村也难以幸免,经过千年沉淀的“重义轻利”乡村道德观念被扭曲,政治评价标准和道德评价标准让位于经济收入,金钱成为衡量乡村人的唯一标尺,拜金主义和慕强思想逐渐主宰乡村人的价值观消费主义借助现代媒介无孔不入,被操纵、被美化、被夸大的城市生活奇观和现代欲望洪流冲击着乡村人民,他们的生活期待被拉高,消费欲望被调动,裹挟在物欲之中,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自我满足,乡村人的失落与日俱增尤其是乡村青少年群体,他们在课外时间很难像城市孩子那样参加兴趣班、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无法像以前的乡村孩子那样成群结伴,自由探索大自然,在家更是缺乏父母长辈的陪伴与教导,只能借助和电脑打发时光,涉世未深的他们猛然窥探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都市景观,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难不对他们产生影响。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在乡村大行其道,传宗接代、利他主义被当作落后思想抛弃,村民越来越自私短视,宁肯用长远利益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来满足短暂享乐,完全悖于传统乡村“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无愧于后代子孙”的终极价值追求,构成生命意义和终极关怀的价值就此瓦解二、乡村精神文化传统回归的依据随着移动传播的迭代发展和迅速普及,移动短视频成为当前最火热的传播方式,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乡村开始主动表达自己以乡村为创作主题的短视频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摄制土味情景剧、恶趣味搞怪和乡村杀马特表演为主的粗俗的乡村;一类是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制造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被想象的乡村;还有一类是以华农兄弟为代表的展示乡村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的朴素的乡村在这三类乡村短视频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