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你的地球系统观.doc
3页问题一:谈谈你的地球系统观问题一:谈谈你的地球系统观地球系统是由地球自然圈层构成的系统地球系统控制着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循环,这三个循环相互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地 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组成的 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部分谈一谈我的地球系统观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其中大气圈和水圈是气液圈,生物圈由活的有机体组成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 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地球 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 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 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 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 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 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 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大气圈 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生物圈是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 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 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 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 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 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 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 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岩石圈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 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 ,一直延伸 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洋底占据了 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 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 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
2、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 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 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 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 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 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 ,主要由硅 -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 ,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 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地幔是地壳下面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 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 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 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 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 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 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 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问题二:地球上特征的地形地貌现象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二:地球上特征的地形地貌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地 球上的主要的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和沙漠等,成因也不尽相 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 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 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 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每种地形地貌具体的形成原因如下: 1、高原 不同高原的类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随后受侵蚀的历史最常见的是构造高 原,非洲大部分为这样一种隆起的大陆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 原也是同样的地形规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断层块和地垒,它们是沿边缘断层系 统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邻断块沉降时仍居高处的部分地垒通常比较大的断层 块更易分辨翘起断块是个变异,这样的高原具有一个比较陡的边和一个徐缓 倾斜的地面包围在山系以内的高原称为山间高原山间高原、地垒和断层块 通常与年轻的褶皱山脉有关。
其他类型高原由坚固的岩石构成喷出大面积玄 武岩熔岩流的火山也造成了许多高原2、平原 平原的类型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为构造平原、侵蚀平原和堆积平原,但 大多数形成一般都是河流冲击的结果,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冲积平原堆积 平原是在地壳下降运动速度较小的过程中,沉积物补偿性堆积形成的平原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都属于堆积平原侵蚀平原,也叫剥蚀平原,是 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风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渐被剥蚀, 最后形成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状,如中国江苏徐州一带的平原 构造平原是因地壳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罗斯平原3、丘陵 丘陵为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是指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 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 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 小的山脉的风化不稳定的山坡的滑动和下沉风造成的堆积冰川造成的堆积植 被造成的堆积河流造成的侵蚀火山和地震史前陨石人造:比如露天开矿造成的 堆积、古代居民点造成的堆积等等,此外还有园林工艺故意造成的丘陵地区, 比如高尔夫球场等 地球表面形态起伏,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 ,相对高度不 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4、盆地盆地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下的岩层受到挤 压或拉伸,变得弯曲或产生了断裂就会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 如下降的那部分被隆起的那些部分包围,盆地的雏形就形成了还有一些盆地,主要是由地表外力,比如风力、雨水等破坏作用而形成的 河流沿着地表岩石比较软弱的地方向下侵蚀、切割形成各种不同大小的河谷盆 地在我国西北部广大干旱地区,风力特别强,把地表的沙石吹走以后,形成 了碟状的风蚀盆地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常年流动的地下 水会使那里的岩石溶解,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也会形成盆地,地质学家们把 这类成因的盆地称为岩溶盆地 5、山地山地的形成,通常是地壳挤压形成褶皱与拉张形成断层(地垒,两侧下降使 其相对上升)前者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多数高山,后 者如泰山、华山有些山地也是因火山喷发由岩浆堆积而造成的 6、沙漠沙漠的形成原因就是在某些地区由于过多地蒸发水分、而气候干旱降水极 少而成,这是自然原因;在现在人为活动大量破坏植被而导致土地沙漠化则是 我们人类的原因岩石风化后受到风力或水流的运输携带,质量小的带走沉积 形成土壤——平原,质量中等带走当风速或流速减小便沉积形成沙滩(土要当 载体速度降的更低被带到更远的地方,碎石提前沉积了) ,质量大的留在原地继 续风化,形成沙漠。
130222011048 2011级金融学 孙 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