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析《论语》中的孝.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8149619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1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析《论语》中的“孝”    孙俊Summary:“孝”是孔子伦理学说的伦理德目之一,是儒家伦理体系的基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构成了完整的孝文化,由低到高分别是:孝养、孝敬、孝忠Key:论语;孝“孝”是孔子伦理学说的伦理德目之一,是儒家伦理体系的基础即使由于语录体的特点导致《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多是片段性、非连续性的,但并不妨碍《论语》中“孝”思想的完整性、体系性一、孝的最低层次:孝养《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酒食,先生馔”:子女要保障父母的饮食起居,让他们衣食无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关心父母的年龄,也是对父母身体关心的体现孝养”除了关注父母的身体外,还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保护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曾子病时,让弟子看其手、看其足,即出于此意父母唯其疾之忧”“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都是对自身身体的重视而一个人要做到保全自己的身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免于刑罚,免于刑罚的关键又在于“视听言动”皆要中礼于是,“孝”和“礼”便具有了内在统一性。

      二、孝的第二个层次:孝敬相对于“孝养”,“孝”的较高一个层次是“敬”《论语·为政篇》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如果仅仅对父母“能养”,而不“敬”,那和畜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也就称不得是孝了于是,“敬”成了“孝”与“不孝”的道德评价标准敬要“无违”对“无违”的理解,有些学者解释为“不违背父志”,将其视为宗法家族制下对父权的绝对拥护,从而大加挞伐其实这并不符合孔子的初衷无违”的理论出发点是不违背“礼”,是保全父的“义”父母有不合礼,子女不当顺其非,必自以合禮者事父母,斯对父母为至敬,亦即子女之至孝也[3]在父亲将行未行不义之事时,子女要力“争”,要“几谏”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当父亲已行不义之事后,子女又要“为父隐”,目的是不让父母陷于不义的处境所以,“无违”就是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能做到这些,就是敬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考察孔子的鬼神观,可以看出孔子是不相信鬼神论的,但却非常重视“慎终追远”[1]50对父母的祭祀要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且必须亲自祭祀,否则,“吾不与祭,如不祭”因为,“苟非吾亲自临祭,纵摄祭者亦能极其诚敬,而于我心终是阙然,故祭如不祭”。

      对父母的葬礼,“与其易也,宁戚”,依然强调的是内心的真诚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面对父母的去世,即使是讲究“哀而不伤”“过犹不及”的孔子,在父母去世时,也不反对为子女者表达自己的全部情感,哀戚不已,足见“敬”在孝中的地位而“敬”的道德路径即在于“心安”敬要“无改父之道”依据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孝”的本意就是子女要继承父母的志向、事业据《孔安国传》解释,承继先祖的意志,遵照先祖的志向,是孝;背离父亲之道,任意妄为就是不孝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具有伦理学意义,更具有社会学意义,继承父业、父志的合理性部分,就能促进个人成长,推动事业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所以,“无改父之道”也是是对人类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发扬三、孝的最高层次:孝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一个人能尽心竭力孝顺父母,自然就能舍生取义侍奉君主孝慈则以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正是孔子“移孝入忠”的伦理逻辑路径,将德行伦理文化上升为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哲学与政治哲学合二为一,构成封建社会家国同构下的伦理道德治理模式,从而实现了“孝文化”的最终伦理归宿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统治者对父母孝敬,对百姓慈爱,就会起到示范作用,百姓就会忠于自己的统治,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达,就是巩固群众基础,取得执政合法性地位。

      当然,孔子并不是完全站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角度来谈“孝”的移孝入忠”的背后,仍是成就自我完美的道德品格因为“家族的、社会的角色自身就逐渐会形成一种规范性力量,作为我们应当如何开展、进而做什么的指导原则孔子在答子贡成“士”的途径时,由高到低指出了三种途径其中,第二种途径就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做到“孝悌”也能成为“士”士”以“成仁”为最高理想追求但仁之大本,难以企及正如颜渊感叹孔子之学“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赞叹孔子学问如“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1]14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由此指出了一条成仁的路径,即由孝入仁孝”是“仁”的中介、桥梁,从而打通了现实和理想的桥梁,让“仁”有了追求的路径,而不是无法企及的道德彼岸四、结语“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地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5]儒家“孝文化”已成为中国儒家伦理学说中最显著的伦理道德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对传统道德资源中的优秀伦理文化,进行损者损之,益者益之,不断完善新时代“孝”文化精神,为构建“友爱”的社会氛围,推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安定和谐的家国环境。

      Reference:[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1页.[4][美]安乐哲.罗斯文.《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第52卷第5期.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