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侵华前的计划(共1篇).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60079379
  • 上传时间:2018-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6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日本侵华前的计划(共1篇)  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自"七·七"事变至武汉会战结束,日本虽取得军事上的一些胜利,但是,这些胜利并未给日本带来胜利结束战争的结果,相反,战争的全局却呈现出与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初衷完全背离的状况经过15个月全面战争,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国家的经济基础因此而动摇,对苏战争准备受到削弱,日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与此同时,国际局势急剧动荡,日本急欲从中国战场上腾出手来,去应付即将到来的"大转折"这些内外因策,尤其是侵华战略的破产,迫使日本在1938年10月以后对其侵华方针作出重大修订  战争初期,日本盲目迷信自身武力的强大,采取了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速战速决的方针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后,日本狂妄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企望以武力迫使中国屈服  武汉会战前,日本战略进攻的能力已经衰减,中国战场的持久态势渐趋明朗面对这种状况,日本军政上层围绕军事打击为主的方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产生了激烈争论日本军部也从实际的战争过程中感到武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强烈要求改变"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

      负责经济动员的一些部门则从经济困境的角度提议另谋解决事变的途径  于是,武汉会战后,日本被迫将原有方针改变为政略为主、战略为辅的新方针1938年10月21日,内阁会议在《关于时局的处理方案》中表示,"国民中只管依靠武力工作解决事变,希望迅速完成武力工作,并以此作为事变结束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提出"今后,不仅要用武力,更要倾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的总力,向建设新中国迈进"  1938年11月3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了《东亚新秩序》声明声明一改以往"惩膺暴支"、"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狂妄姿态,在"合作"、"提携"、"互助"等道义招牌下对中国发出政治诱降声明说:"帝国所希求者即建立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秩序此次征战的最终目的即在于此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结合……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往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这个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已经把军事进攻为主的方针变为政治进攻为主的新方针,企图以承认国民政府存在为条件,利用并扩大中国的内部矛盾,迫使国民党放弃抗战立场,实行对日妥协,把处于僵局的战争引向政治解决的路途上去。

        按照新方针的精神,1938年11月18日,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及参谋部制定了《抗日政权屈服或崩溃的要领》,对所谓"政略"进攻作了详尽规定:"除作战行动外,当前大致要采取以下方策:(1)促进占领区的治安和建设;(2)进行建立新中央政权的工作;(3)酝酿反蒋、对日和平气氛和争取民众等工作;(4)进行宣传;(5)促使抗日军队内部崩溃;(6)利用高宗武一派,争取新官僚和民众;(7)进行西南独立工作;(8)收买和利用杂牌部队及各种武装团体;(9)促使第三国(特别是德、意、波兰)否认蒋政权;(10)促使第三国(特别是英、美、  法)放弃援蒋政策;(11)加强对苏谋略"这些"政略"进攻的内容几乎包含了非军事的政治、经济、外交、舆论宣传、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一是通过巩固占领区和炮制伪中央政权,在中国和世界各国面前造成一种矮化中国抗日政权的既成事实,并结合外交上孤立中国,动摇中国坚持抗战的意志;二是通过宣传挑拨国共两党关系利用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实力派之间、嫡系军队与杂牌军队之间以及抗日派与亲日派之间的矛盾,从内部分化、瓦解中国的抗战阵营,达到日本外部军事进攻达不到的目的  在确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新方针后,日本的军事战略也作了相应调整。

      1938年12月6日,陆军省、参谋部在《1938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方策》的文件中,对新的军事战略的各要点作了阐述其内容为:第一、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战争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第四,把军事打击的重心移向对付后方的抗日游击战争  依据新的军事战略,日军在结束武汉会战后,即着手调整部署,实行向保守占领地的持久战态势的转变1938年10月,日军在华有24个师、4个独立混成旅、1个骑兵集团(2个骑兵旅)和1个支队其中,华中派遣军有13个师、1个支队;华南第2l集团军有3个师,华北方面军有8个师、4个独立混成旅和1个骑兵集团,日军的主力在正面战场其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替换防,将久战疲惫的师陆续遣返归国休整,同时按照保守占领地的要求,新编了一批适合警备任务的三单位编制的师和独立混成旅,替代回国部队  至1939年底,侵华日军新部署基本完成后,在中国派遣军(1939年9月组建)隶属之下的侵华日军共有24个师、20个独立混成旅、1个骑兵集团这些部队分为4个战略集团,其各自的兵力及任务如下;第11集团军配置在武汉地区,下辖7个师、2个独立混成旅,任务是对中国军队的主力进行以攻势防御为特点的作战;第21集团军辖4个师、2个独立混成旅,任务是以广州、虎门为根据地,切断中国的补给路线;第13集团军辖4个师、4个独立混成旅,主要任务是确保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占领地区的安定,迅速恢复京、沪、杭地区的治安,并确保主要交通线;华北方面军作为最大的战略集团其兵力为9个师、12个独立混成旅和1个骑兵集团,负责确保已占据的华北地区的安定,迅速恢复河北省北部、山东省、山西省北部及蒙疆等重要地区的治安,并确保主要交通线。

        从上述日本军事战略的变化及相应的部署调整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侵华军事行动在整体上已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保守,就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而言,日军军事打击的重点已经转向后者,日军在其后方的作战活动更加频繁自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华北方面军根据大本营的意图,连续实施了3次治安肃正计划,其中心是用武力"讨伐肃正",以巩固点线,扩大面的占领,尔后建立各级伪政权,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巩固占领地区1938年底,日本修改侵华方针的原因之一是要减少军力、国力的损耗,因此,建立长期自给体制,就成为其新的侵华方针中的重要内容日本原企图迅速战胜中国,在中日"经济提携"的名义下,取得种种经济上的权益但是,战争持久化及消耗的剧增,使日本等不及"经济提携"的实现,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在已经占领的地区进行"自主的建设"  1939年3月30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部在《从战争指导观点出发处理目前各案件的准则》中,也把在"治安地区,特别是在其中的主要地区进行必要的建设"作为持久战争的一个主要手段,并强调:"目前在重要治安地区确立治安和建设尤为重要为此,要在逐渐形成重点的同时,为长期计划制订各种措施  鉴于战争长期化已不可避免,日本开始要求侵华日军努力提高独立生存能力,实现长期自给,企图以"节流"方法减轻日本国力的负担。

      1938年l2月6日,陆军省及参谋部提出;在为恢复治安而固定配备充分兵力的同时,要"努力使其实现长期自给的局面"1939年3月30日,再次要求"要使现地兵团为了部队的生存而采取长期持久自给的态势,……努力充实整备战力,同时尽量节减人力、物力的消耗"要求侵华日军在现地实现"自给",清楚地反映丁日本战争经济的贫困程度  日本的"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方针  日军虽然占领了包括首都南京及战略枢纽武汉等城市在内的大块地盘,却无法巩固在占领区的统治,征服中国的战争目的始终未能实现国小、兵少、资源缺乏的日本侵略者,不能不求助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手段以补其不足,冀因充分利用占领地的人力、物力而为其战争服务因而"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就成为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基本方针  日本的"以华制华"方针又是其总力战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1938年,日军统帅部提出《昭和军制建设纲要》,强调:"总体战发展到顶点,就要毫无保留地统一部署国家的全部力量,并始终指导和运用它来贯彻战争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分为武力、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四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同时确定,为达成日本的战争目的,应建成以"日满华"三国合作的"核心圈"、并"确保其绝对安全",此外要强化"同有关系国家的合作而防卫自给因"。

      即从军事战略和经济资源等多种角度来设计对占领地的统治与利用  日本"以华制华"方针的中心目标在于,继军事占领完成之后巩固其政治统治因此,在占领区建立适合于日军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权或行政组织,这是"以华制华"战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些殖民政权同台湾、朝鲜等地的统治在形式上有不同特点日军占领台湾和朝鲜后,实施的是"总督制"直接统治,不存在任何名义的"自治"机构相比之下,日本在大陆占领区则都伪善地挂有"自治政府"之类招牌,要求建立各级政权都"必须真正适合于汉民族的特性",或者"在各方面讲求自强之道,广收人心",达成征服战争的实际目的  日本"以华制华"方针推行的原则是实行"分治合作"1938年7月19日五相会议制定《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其中规定:"方针:帝国从内部对中国政权进行指导的目标,在于对这次事件的解决有利,并促进日华两民族的合作.又与确立日满两国不可分割的友好关系相结合,以适应我国的国防国策……恩威并施,以促进一般民族的自发的合作"又规定;"在联合委员会或新中央政府之下,在华北、华中、蒙疆等各地,各自组织适应其特殊性的地方政权,给予广泛的自治权,进行分治合作"使各个政权进行以下工作:努力打倒  和摧毁抗日容共政权,持别是要拉拢反蒋分子,以激起他们之间的内讧。

      "同年11月3日御前会议制定《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强调"新中国政治形态政策应遵循分治合作原则加以推行"并具体划定"蒙疆为高度的防共自治区域,上海、青岛、厦门各地应按既定方针作为特别行政区域  "分治合作"原则的推行,形成了由日军控制的日占区六大块政区和政权,计有东北、"蒙疆"、华北、华中等四大地区殖民政权,还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区及以广州、海南岛为中心的华南区等两大军管地区汪政权名义是关内占领区最高政府,但其势力由日方限定仅能达及京、沪两市及苏、浙、皖等部分地区的"点、线"上1942年日本实行"对华新政策",大作表面文章,"加强国民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指导"汪政权也想乘机扩大实权,收编各地傀儡,但由于日本并未改变"分治合作"原则,从中掣肘,扩权之望落空在东北地区,日军则将全境划为19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割控制  随着"以华制华"方针与"分治合作"原则的制定与推行,日军在其军事势力所及之处加紧建立各种殖民统治机构形成了由日军控制的日占区六大块政区和政权,计有东北、"蒙疆"、华北、华中等四大地区殖民政权,还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区及以广州、海南岛为中心的华南区等两大军管地区并直接利用中国人组织伪军,或征调劳工参加军事差役。

      随着新建傀儡政权的增加,日本还建立一个管理占领区傀儡政府的统管机关,以便于协调对华政策1938年10月1日,日本召开五相会议,正式决定建立"对华院",确定其宗旨是:"对华院及其现地机关之设置,负责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领域全部事务,各军特务部及其他机关在该院现地机关设置之时起,即将此等事务一并向其移交"12月16日,又将对华院改称"兴亚院",其组织法规定,兴亚院总裁由首相扔任,副总裁由外、藏、陆、海各大臣担任兴亚院的任务和权限是;"在中国事变之际,担任处理在中国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有关确定政策的事务以及特殊会社之业务监督"等等在各主要占领区设置兴亚院联络部,并规定有关军事及警备事项,各联络部必须接受各地方陆、海军高级指挥官的指挥  兴亚院的设置,使日本对占领区的殖民统治更加集中这种集中,是军部及各地驻军权力的进一步扩大兴亚院名义上是掌管占领区军政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