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台北城市形态-台北松山华山创意园区.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3371720
  • 上传时间:2018-0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8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台北地域特征1. 区位: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与新北市接壤 总面积 271.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 268.3万,为台湾人口总数第四、人口密度第一的都市台北是台湾省的六个“直辖市”之一,也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工业、商业与传播中心1990 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 16区调整为今日的 12区: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分区图、台北位置图 以台北为中心,与新北市、基隆市合并称台北都会区,总面绩约 2457平方公里,人口数 704万 6000人,是台湾最大的都会区台北作为台北都会区的发展核心,台湾规模最大的公司、企业、银行、商店均总部设在这里50 余年来,台湾政治地位特殊,又为 60年代后经济飞速发展的亚洲 “四小龙”之一,台北市面向亚太地区,为国际经济体系中重要的贸易、国际资本集聚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台北大都会图2. 人口:截至 2017年 8月底本市人口數計有 268萬 5,202人,其中幼年人口占全市人口 13.82%,青壯年人口占 70.12%,老年人口占 16.06%老年人口比率續升,分別較上期及上年同期增加 0.07個百分點、0.80 個百分點。

      人口图3. 地理:从城市地理结构 (The Structure of Urban Geograghy)方面考察,台北的都市形态、都市脉络与规律都是比较清晰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地理环境分析,台北市位于台湾省北部最大的河流———淡水河的下游地段市区属于海拔高度不高的盆地地形,而且四面环山形成连续性山系包围城市的地理背景,盆地中有四条主要河流水域,台北市的城市发展脉络即以水域为依托,城市的形成发展也因水域交错而相互扩展台北市城市化发展主要是沿着四条河流逐步形成的,特别是在淡水河与基隆河之间的平原地区形成地势图4. 经济:台北市在台湾经济体系中,扮演金融、媒体、电信营运中心的关键性的角色产业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高所得而来的高消费能力及产业结构变迁,统称为服务业的第三级产业占台北市整体产业比重近达九成产业分布于台湾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形成了台湾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商业区5. 交通:台湾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抬头以及因应都市过度发展等之冲击,亦开始积极效法美日大众运输导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倡导以大众运输为主体的都市发展型态。

      大台北地区快速道路众多,大部分路线坐落于台北市境内,台北市段铁路皆已经地下化或高架化台湾高铁于 2007年 3月 2日正式通车,纵贯线经过台北市台北捷运(即台北地铁)营运路线总长度 1346公里,营运长度 1292公里,营运车站共 107站(官方计为 116站),平均每日运量已达 160万人次如今的台北车站已是台北市最大的交通枢纽,三铁共构的系统,包含台铁、高铁、捷运,三种不同的交通,连接着台北客运转运站,协助更多的旅客做交通工具的更换连接建筑风格也非常独具一革,从 1989年启用后就成为台北的交通中心心脏地带交通图6. 历史文化资源:台北市由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多元,因此再利用计划的契机良好台北市目前列管登录的古迹和历史建筑的数量为全省各县市之冠,截止 2011 年台北市登录列管的古迹为 147 处,历史建筑 160 处,合计 307 处,在行政区划上,中正区古迹 51 处,历史建筑 37 处,合计 88 处,约占台北市的文化资产近 26% 都市计划:在过去台湾与美国、日本相同,皆为高度仰赖汽车交通的都市形态而美国、日本的大众运输系统发展虽较台湾早了约 20 年的岁月,然而而过去在都市政策上,虽然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台湾高度住商混和的都市形态与美国住商分离者大异其趣,但若以最基本的都市计划土地使用管制观点来谈,台湾与日本、美国同属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制度(zoning system)。

       台北都市规划演变过程1. 封建时期台北城市构建封建时期的台北开发过程中,艋舺 xia(万华区)开发最早在 1820年至 1860年间,居民大 4000至 5000户由于领域竞争的长期社会斗争冲突,使得封建时期的台北市,在地理空间上,不断由艋舺(万华区)往北扩充到大同区这个地区就成了封建经济活动的中心依据传统风水区位关系,建设城墙都市,建构封建权力中心这些发展就为封建时期台北市单核心空间结构殿下基础2.都市计划兴起时期台北城市发展台湾近代都市计划理念起始于 1899年至 1905年间所发表的《台北市区改正计划》与《台中市区计划》从淡水店溪交汇处至三重市,一直扩展到淡水河东侧、基隆河南部一片平原区,集聚了许多居民点、逐步形成了台北市以 “孔子庙”附近的都市化地区,然后从老城区逐步向南、向东扩展,至 1920年前后,这座城市的都市开发圈初步形成了半径为 5公里的城市化区域1905 台北市区改正计划图3. 日伪时期台北市城市发展形态1946年台北市政府拟定“大台北综合都市计划草案”,并设立都市计划委员会建立执行都市计划建设的机构这一时期,重点拆除违章建筑,以拓宽市区的主要干道;50年代,建造了中华商场,改造老城区,相当一部分贫民的违章建筑仍聚集在临淡水河一带或都市计划中的公园地区。

      同时规定了老城区改造新建不能超过三层以上1946 都市计划图4. 台北市城市发展的加速时期60年代后,台湾当局将大量的境内外资金投入台北市的城市建设,比较快的实施台北城市总体规划,首先完成市区内具现代化风貌的骨干道路系统,80 年代初,仿效美国城市规划经验,台北市颁布“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则”(CIty Zoning Plan),经过 10多年的规划建设,台北的土地全面纳入土地使用分区管制的实施范围,其人口可以控制在 350万人口之内70-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进入高成长时期,台北除了老市区改造与道路网建设外,还积极推动台北市都市边缘及相邻城镇的建设,开辟新的工业区与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台北都市区很快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生产、出口基地,同时也加快了台北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5. 台北近期的城市建设境况80年代中期,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台北的城市建设一方面向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推进,另一方面又着手解决其社会与环境问题90年代起,台北市重点解决市区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建设问题,,台北的第三产业、房地产和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繁荣了台北市的城市建设台北市的城市天际轮廓线随着企业办公大楼及高级住宅大厦的不断兴建而极大改观。

      出现了城市国际化的新趋向台北市到 1996年,都市化面积 扩大到 27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 275万台北市的人口密度成为亚太地区大都市中人口超载的高负荷的城市,常常出现人流集中、交通阻塞、生态环境恶化等种种 “大城市病”6. 台北市副中心的规划与开发自 80年代起,台北市的都市发展规划与市政建设工程的重心以东进建设副中心工程为主但在建设东区信义副中心之前,台北市政府对西区老城区的改造、新建已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随着台湾的除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发展,台北进入到后工业化都市制造业外移东南亚与中国大陆,台北的台商企业总部,就变成了跨界经济的管理中心,同时带动台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一个节点90 年代开始,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城区道路网的建设,在广泛吸收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了台北市副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当时副中心的规划手法,表现出东西方手法的混合与模仿及创意思维,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发展轴线图7. 当代台北多核心建构与在领域化由于台北副中心的发展,使得台北市面临着东西区空间的两极分化发展危机同时台北老旧市区的衰败问题自 1990年代初以来快速的凸现出来,并成为都市更新环境改造的政治经济发展压力。

      1996 年后市政府积极以社区规划师制度、都市更新手段,推动西区的再发展,重建台北的传统商业中心针对台北旧城区域,即台北政治中心的再生计划,主要以保存历史风貌,创造人性化空间的都市设计与发展控制政策为重点就都会整体扩张方面而言,位居台北东区,以 台北 101为主要地标的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成为台北首要的中心商务区,台北市政府与议会亦迁至该地该区域现代化街道,使台北市呈现国际化都市表征 2000年后,台北市开始重视台湾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素质,并开始提倡文化平权、重现历史记忆、强调庶民传统、推动文化产业、提倡台北学及释放政府资源,并且创出崭新的台北文化气象土地使用分区图 台北历史空间保存实行的政策1. 相关法案自从 1982 年《文化资产保存法》颁布施行,建筑遗产保护政策推动至今,法定建筑遗产数量已从公告初期(1990 年代之前)的二十处,至今日(2012 年)已有一百多处建筑遗产的指定公告;都市发展局在 1992 年透过研究案首都提出“历史建筑”的概念,提出应将保护和管制范围扩及建筑本体意外的周边地区;1995 年开始将制定历史保存区域内的公私建筑开发案纳入都市设计审议范围,1998 年都市发展局开始为期两年,先后委托学术机构拟定古迹与历史建筑、保存周边地区的都市设计准则,企图利用现有都市管理工具,以有效控制这些保存区的未来发展;2000 年文化局委托进行《台北市古迹保存区涵盖范围规划调查研究》计划。

      2. 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政策特定专用区政策最早在台湾《都市计划法》中明确,在城市规划(台湾称为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土地视实际发展的状况划定各种特定区如农业特定区、风景特定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等,分别限制其使用立法后台湾依照国外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范围规定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专用区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文物古迹占有的地域范围设定为严格控制区,严格保存环境的历史原貌文物古迹所处范围的周边地区为环境协调区,区内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协调,并控制其高度、体量、结构 色彩、建筑风格与使用性质等 ,可以通过特定专用区城市设计准则来保证3. 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台湾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可以溯源至美国 19 世纪的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1989 年起岛内以政府补贴为经济支撑陆续开展了“创造台湾城乡风貌示范计划”,提出“美化、绿意、美质”行动口号,最终使人 民享有“有文化风格,充满荣誉尊严的城乡”、“有田园绿意,处处生机盎然的城乡、“有品质魅力,值得认同感怀的城乡”城乡风貌改造计划实施范畴涵盖了亲山亲水空间、公园绿地 、城乡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空间、都市夜景营造及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

      政府在每个年度的补助策略如经费分配方式、重点补助项目等会依据大环境的转变与趋势作适当的调整,以求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鼓励地方政府提出更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保护计划,用正确的观念、程序和方法,寻求地方古迹活化再生4. 容积率转移与奖励政策台湾较早引入了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办法来取得公共设施用地,有利于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开发 ,1989 年 3 月出台了《都市更新建筑容积率奖励办法》台湾地区 1990年基于政府财政的考量,为了在城市规划中更好的保留公共设施用地, 引进了美国开发权转让机制,而由于台湾地区并没有开发权制度,故将“开发权转让”改为 “容积移转”之后 1998年为了古迹保护的有效推进,颁布了“古迹土地容积移转办法”, 2004 年发布了“都市计划容积移转实施办法”容积率移转的运作机制主要有三大类型:自愿型移转、奖励型移转、强制性移转1)自愿型移转在容积移转区域内的土地所有权人,根据自身需要自愿提交容积移转 申请,转移后不改土地私有产权的性质,接受基地所有权人对送出基地所有权人做出相应的补偿 (2)奖励型移转在容积移转区域内的土地所有权人,根据自身需要自愿提交容积移转 申请,并且达成协议,转移后送出基地产权归为国有或者接受基地为城市提供一定的公共设施建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