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系统检查表.doc
13页六大系统”安全检查表序号检查项目检查依据及要求检查结果及存在问题一监测监控系统《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AQ2031-2011监测监控系统应具有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应实现的管理功能实时显示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并可用图表形式显示历史监测数据设置预警参数,并能实现声光预警视频监控应支持按摄影机编号、时间、事件等信息对监控图像进行备份、查询和回放监测监控中心设备应有可靠的防雷和接地保护装置主机安装在地面,并双机备份,且应在矿山生产调度室设置显示终端井下分站应安装在便于人员观察、调试、检验,且围岩稳固、支护良好、无滴水、无杂物的进风巷道或硐室中安装时应垫支架或吊挂在巷道中,使其距巷道底板不小于0.3m应配备分站、传感器等监测监控设备备件,备用数量应能满足日常监测监控需要主机和分站的备用电源应能保证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传感器的数据或状态应传输到主机电缆和光缆敷设应符合GB16423-2006中6.5.2的相关规定监测监控系统安装完毕和大修后,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测试、调校,经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1有毒有害气体监(检)测地下矿山应配置足够的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应能测量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氮浓度,并具有报警参数设置和声光报警功能。
人员进入独头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之前,应开动局部通风设备通风,确保空气质量满足作业要求;人员进入采掘工作面时,应携带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从进风侧进入,一旦报警应立即撤离有条件的矿山企业采用传感器进行监测时,一氧化碳或二氧化氮传感器的设置要求每个生产中段和分段的进、回风巷靠近采场位置应设置一氧化碳或二氧化氮传感器压入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距离回风出口5m~10m回风流中设置一氧化碳或二氧化氮传感器;抽出式和混合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风筒出风口后10m~15m处设置一氧化碳或二氧化氮传感器带式输送机滚筒下风侧10m~15m处设置一氧化碳或二氧化氮传感器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巷壁应不小于0.2m一氧化碳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距顶板应不大于0.3m, 二氧化氮传感器距底板应不高于1.6m,一氧化碳报警浓度应不高于24ppm,二氧化氮报警浓度应不高于2.5ppm开采高含硫矿床的地下矿山,还应在每个生产中段和分段的进、回风巷靠近采场位置设置硫化氢和二氧化硫传感器硫化氢和二氧化硫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距底板应不高于1.6m,温度和烟雾传感器距顶板应不大于0.3m硫化氢报警浓度应不高于6.6ppm,二氧化硫报警浓度应不高于5.3ppm开采有自然发火危险矿床的的地下矿山,还应定期采用便携式温度监测仪进行检测开采含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地下矿山,应监测井下空气中氡(钍射气)及其子体浓度,氡及其子体监测应符合EJ378-1989的规定2通风系统监测井下回风巷、各个生产中段和分段的回风巷应设置风速传感器,传感器应设置在能准确计量风量的地点主要通风机应设置风压传感器,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AQ2013.3中主要通风机风压的测点布置要求风速传感器报警值应根据AQ2013.1确定主要通风机、辅助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应安装开停传感器3视频监控提升人员的井口房、提升机房以及井口、马头门(调车场)等人员进出场所,应设视频监控井口提升机房应设有视频监控显示终端,用于显示进口信号房、进口、马头门(调车场)等场所的视频监控图像紧急避险设施及井下爆破器材库、油库、中央变电所等主要硐室,应设视频监控。
安装在井下器材库和油库的视频设备应具有防爆功能视频监控图像质量的性能指标应符合GB50198-1994的规定4地压监测对于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铁路、水体下面开采的地下矿山,应进行地压或变形监测,并应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存在大面积采空区、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地下矿山,应进行地压监测变形监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满足GB50026-2007有关要求5维护管理应制定有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监测监控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应指定人员负责监测监控系统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工作应绘制监测监控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布置图应标明传感器、分站等设备的位置以及信号电缆和供电电缆的走向等相关图纸、技术资料应归档保存应建立的台账及报表监测监控设备台账监测监控设备故障登记表监测监控检修记录表监测监控巡检记录表传感器调校记录表报警记录月报表报警记录月报表应包括打印日期和时间、传感器设置地点、所测无量名称、报警次数、对应时间、解除时间、累计时间、每次报警的最大值、对应时刻及平均值、每次采取措施时间及采取措施内容等每3个月应对监测监控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数据保存时间应不少于2年,视频监控的图像资料保存时间应不少于1个月二人员定位系统《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规范》AQ2032-2011井下同时作业人数≥30人时,应建立完善人员定位系统<30人时,应建立完善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制度,准确掌握井下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数量人员定位系统应具有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人员定位系统安装完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系统应有的监测功能监测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石刻等识别多个人员同时进入识别区域系统应有的管理功能携卡人员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职务或工种、所在部门或区队班组携卡人员出入井总数、个人下井工作时间及出入井时刻信息重点区域携卡人员基本信息及分布携卡工作异常人员基本信息及分布,并报警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信息携卡人员统计信息,主要包括工作地点、月下井次数、时间等按部门、区域、时间、分站(读卡器)、人员等分类信息查询功能各种信息存储、显示、统计、声光报警、打印等功能系统应满足的主要技术指标最大位移识别速度不小于5m/s并发识别数量不小于80漏读率不大于10-4巡检周期不大于30s识别卡与分站(读卡器)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10m人员定位系统主机应安装在地面,并双机备份,且应在矿山调度室设置显示终端人员出入井口和重点区域进出口等地点应安装分站(读卡器)分站(读卡器)应安装在便于读卡、观察、调试、检验,且围岩稳固、支护良好、无滴水、无杂物、不容易受到损害的位置主机和分站(读卡器)的备用电源应能保证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识别卡应专人专卡,并配备不少于经常下井人员总数10%的备用卡每个下井人员应携带识别卡,工作时不得与识别卡分离应配备检测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的装置,工作不正常的识别卡严禁使用电缆和灌篮敷设应符合GB16423-2006中6.5.2的相关规定维护管理应指定人员负责人员定位系统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工作识别卡的发放及信息变更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应建立的帐卡及报表设备、仪表台账设备故障登记表检修记录巡检记录应绘制人员定位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
布置图应标明分站(读卡器)等设备的位置、信号线缆和供电电缆走向等应每3个月对人员定位系统信息资料、数据进行备份,备份数据应保存6个月以上相关图纸、技术资料应归档保存三紧急避险系统《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AQ2033-2011紧急避险系统应按设计进行建设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内容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应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少于30min的自救器,并按入井总人数的10%配备备用自救器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自救器在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达到安全地点或及时升井时,避灾人员应就近车道紧急避险设施内紧急避险设施的额定防护时间应不低于96小时紧急避险系统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救生舱及其他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1紧急避险系统的设置每个矿井至少要有两个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间距不小于30m每个生产中段必须至少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和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每个采区必须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经上、下巷道与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安全出口设置的其他要求应符合GB16423的要求应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各种灾害的避灾路线,绘制井下避灾线路图,并按照GB14161-2008的规定,做好井下避灾路线的标识井巷的所有分道口要有醒目的路标,注明其所在地点及通往地面出口的方向,并定期检查维护避灾路线,保持其通畅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要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及复杂或有透水风险的地下矿山,应至少在最低生产中段设置紧急避险设施生产中段在地面最低安全出口以下垂直距离超过300m的矿山,应在最低生产中段设置紧急避险设施距终端安全出口实际距离超过2000m的矿山,应设置紧急避险设施应优先选择避灾硐室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应满足本中段最多同时作业人员避灾需要,单个避灾硐室的额定人数不大于100人紧急避险设施应设置在围岩稳固、住户良好、靠近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高于巷道底板0.5m以上,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非可燃性材料支护紧急避险设施外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标识牌中应明确标注避灾硐室或救生舱的位置和规格在井下通往紧急避险设施的入口处,应设有“紧急避险设施”的反光显示标志矿山井下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供电系统的管道、线缆以及监测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设备接入避灾硐室内。
各种管线再介入避灾硐室时应采取密封等防护措施2避灾硐室技术要求避灾硐室净高应不低于2m长度、深度根据同时避灾最多人数以及避灾硐室内配置的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1.0m2的有效面积避灾硐室进出口应有两道隔离门,隔离门应向外开启避灾硐室内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室内环境参数应满足人员生存要求避灾硐室内的配备不少额定人数的自救器CO、CO2、O2、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的检测报警装置额定使用时间不少于96小时的备用电源额定人数生存不低于96小时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的逃生用矿灯空气净化及制氧或供氧装置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避灾硐室内应有使用操作说明3救生舱技术要求救生舱应具备过渡舱结构,过渡舱的净容积不小于1.2m3,内设压缩空气幕、压气喷淋装置及单向排气阀生存舱提供的有效生存空间应不小于每人0.8 m3,应设观察窗和不少于2个单向排气阀救生舱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气密性,并有生存参数检测报警装置救生舱应选用抗高温老化、无腐蚀性的环保材料救生舱外体颜色在井下照明条件下应醒目,亦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