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docx
12页3、词类活用:有.(要么)不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文章内容】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 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 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 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 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 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 —前289),名轲,字壬舆,山东省邹人战 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 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 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 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 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 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 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 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生字注音】畔(pan)【重点字词句义】1、 通假字:①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 古今异义词:① 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② 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③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水池)4、 一词多义:① 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② 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5、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①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② 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③ 环而攻之而不胜(围)④ 是天时不如地也(这)⑤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⑥ 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 利.(锐利)也⑦ 委(放弃)而去(离开)之⑧ 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⑴)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12) 寡助之至(极点)(13)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⑷天下顺之(归顺,服从)(⑸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理解性默写】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 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空4、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丕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
5、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 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 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 助”之势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7、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 “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课文内容理解】一、整体把握: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 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 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 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 “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 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 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 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 子” “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 最主要的条件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 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 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 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 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问题探究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 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 “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 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 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 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 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 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 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 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⑵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 结构缜密二、具体问题:1、 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A和,从 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 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二个方 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揭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3、 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 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 文中“得道者多助” 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 政5、 “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 的一个词是君子6、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 政”主张的具体体现?*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二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 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 主张四、开放性试题:1、 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 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 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 史实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 了取信于民3、 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精选一、2010 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亲戚畔.之( )(2)攻亲.戚.之所畔(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 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 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二、2009 年山东省临沂市:[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 足兵( ) 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②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 么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事例: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四、2008年四川省内江市: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答: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三、2008年广西百色市: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译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①委而去之(委:)(去: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答:②亲戚畔之(畔: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5、乙文中“”一句,2.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翻译下面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