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辩证法》试题A参考答案.docx
5页《自然辩证法》试题A参考答案 06-07(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A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小题1分) 1、D 2、D 3、B 4、D 5、D 6、C 7、A 8、D 9、B 10、A 11、B 12、C 13、C 14、D 15、B 16、B 17、C 18. A 19、D 20、D 21、C 22.A 23、B 24.A 25、D 26.D 27.A 28.B 29.D 30.A 31、B 32、D33、A 34、C 35、D 36、D 37、D 38、C 39、D40、C 二、简述题:(共36分,每小题12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2)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超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3)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势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4)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5)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过思维之窗观察无穷的有形思维方法;提供了理解各个学科内复杂性的新语言和新工具;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整体与部分、规则与破碎等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复杂性、非线性和系统演化的空间图景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和方法。
(6)混沌理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及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辨证思想的正确性;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深化了我们对“关节点”的认识 06-07(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A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小题1分) 1、D 2、D 3、B 4、D 5、D 6、C 7、A 8、D 9、B 10、A 11、B 12、C 13、C 14、D 15、B 16、B 17、C 18. A 19、D 20、D 21、C 22.A 23、B 24.A 25、D 26.D 27.A 28.B 29.D 30.A 31、B 32、D33、A 34、C 35、D 36、D 37、D 38、C 39、D40、C 二、简述题:(共36分,每小题12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2)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超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3)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势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4)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5)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过思维之窗观察无穷的有形思维方法;提供了理解各个学科内复杂性的新语言和新工具;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整体与部分、规则与破碎等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复杂性、非线性和系统演化的空间图景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和方法。
(6)混沌理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及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辨证思想的正确性;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深化了我们对“关节点”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