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木斯市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
17页佳木斯市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一、 单选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课外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B . 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 .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D .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2. (2分) 选择诗句下面的诗句中,哪句不是描写儿童的? ( )A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B .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C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D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3. (2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话中,“故人”的意思是( )A . 故事中的人B . 古时候的人C . 老朋友D . 死去的人二、 诗歌鉴赏 (共14题;共136分)4. (15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选自《百年新诗代表作现代卷》)(1) 诗歌中鸟儿歌唱土地、________、________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________“黎明”象征着________ (2) 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破折号表示________ (3) 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②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鸟4) 诗歌中写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 这种诗歌流露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5. (8分) 诗歌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 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________》。
(2) 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逶迤:________②磅礴:________(3) “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________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________ (4) 写出总括全诗的诗句 (5)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________,赞扬了________ 6. (8分) 课外诗词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②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③?【注释】①望断:望尽②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③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1) 请描绘“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展现的场景 (2) 在横线上将原词补充完整,再结合全词,体会这两句词中流露的情怀 (3) 结合你对本词的理解,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 词人从眺望远景起笔,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阵阵南飞北雁,触发了词人胸中的豪情B . 词的下阕,词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C . 词的最末两句以问句结尾,表明词人对红军战士何时夺得最后胜利充满疑问。
D . 此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7. (4分)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一旦失去了你啊,那( )仿(拂 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 末)来展翅飞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1) 写出文中的括号里正确的汉字 (2) 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关联词( ) A . 只要……就…… B . 无论……都…… C . 如果……就…… (3) 找出文中的一句反问句,再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________陈述句:________(4) 仿照第二小节的格式,续写句子 追寻________,追寻________(5) 我们中国人的后代一直追寻着延安精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呢? 8. (11分) 将《嫦娥》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与________并成为“小李杜”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9. (8分) 课外阅读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 对这首诗词的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B .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 .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 . “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2) 本诗开头两句,以“________”修饰离愁,以“________”衬托离愁 (3)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B . 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C . “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D .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4) 从第三、四句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我还能写出意思类似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5)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更有________ 10. (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冬日田园杂兴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1) 这首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湖山雪景图画中有人物、有________,有动、有静,通过视觉、________、________等多方面描写,刻画出了冬季的严寒2) 这首诗描写了冬季雪后初晴,这是在湖面上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3) 诗中的“凝”、“不知”分别是什么意思?11. (18分) 课外阅读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 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 A . 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上千寻塔 B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 ,又比喻 ) A .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B . 千寻塔的最高层、山的最高处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B . 心中有着愤怒和不甘的情绪 12. (7分) (2019三上·龙华期末) 阅读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 A . 洞庭湖 B . 西湖 C . 太湖 D . 长江 (2) 诗人苏轼认为这里的景色是晴天美,还是雨天美?( ) A . 晴天 B . 雨天 C . 都美 D . 都不美 (3)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 A . 把西子比作西湖 B . 把水光比作山色 C . 把西湖比作西子 D . 把山色比作水光 (4) 你推测诗人作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 愉快 B . 平静 C . 忧伤 D . 生气 13. (8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 山 夜 月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________”2) 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照应了开头的“________”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 说说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思14. (10分) 课外阅读阅读《乡愁》,回答问题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这首诗把乡愁比做什么?(2) 这首诗中表示时光变迁的词语分别是?(3) 诗中的“海峡”指的是________4) 对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最为准确的句子是( )A .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B .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C .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15. (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1) 照样子,填上恰当的词语 例:(再黑再黑)的夜晚 ________的夜晚 ________的夜晚(2) 用波浪线画出花草具有“人”特征的句子 (3) 你喜欢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16. (7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珠穆朗玛峰,举手能摩天南沙诸海岛,撒开________五岳________,江河扬征帆沿江而下,看________登上泰山,望________祖国呀,妈妈,您的怀抱,这么________!(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南沙诸海岛,撒开________五岳________,江河扬征帆沿江而下,看________登上泰山,望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