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周邦彦词及其艺术成就.doc
9页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目录一、 摘要………………………………………1二、 周邦彦生平………………………………1三、 自树一帜的周邦彦………………………21、 长于铺叙,采用多层次结构……………….32、 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43、 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5四、周词对后世的影响………………………….6四、 注释………………………………………7五、 参考文献…………………………………8浅论周邦彦词及其艺术成就摘要:周邦彦的词技巧很高,不论长调、小令,均见功力,影响深远后世评家多有褒评,可见周在词的发展方面贡献之大周精通音律,其词善于融化唐人诗句隐括入律,典丽精工,法度续密,后人多尊为词家正宗,以为词家之有周邦彦,犹如诗家之有杜甫关键词:周邦彦生平;艺术特色;后世影响我国词坛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自唐五代以来,直至近代,婉约词继承民歌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在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也是大晟词人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继承柳永、苏轼,从歌词内部的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的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大致生平一、周邦彦生平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钱塘(今杭州)人周邦彦仕途比较顺利,但他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是一位生性疏放的出色艺术家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周邦彦到汴京,进入太学,成为太学生,那时候他的文章就写得比较有名气当时他给朝廷献了一篇大概七千字左右的《汴都赋》在这一篇赋里边,他称颂熙宁、元丰的变法,得到了皇帝神宗的欣赏于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太学生,被提拔为太学正,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像这样由一篇文章得到赏识做官的人,在当时是非常少的这在当时,令他名声大振周邦彦这篇文章是歌颂新法的,可见他与新党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这个时候周邦彦就不太得志了,他被流转各地,在外地做官,他做了许多地方的地方官到了宋哲宗亲政的时候,新党再度得势,周邦彦也就被调回到京城当时哲宗想继承父亲的遗志,所以对他父亲神宗所喜欢的士大夫,也格外看重他就让周邦彦重新把《汴都赋》献上来,周邦彦也再次因为《汴都赋》而得到升官。
徽宗即位的时候,周邦彦在朝廷也是比较顺利的,连连升官后来宋徽宗也是要周邦彦重进《汴都赋》周邦彦一路升官,一直做到秘书省的长官,提举大晟府但是他不太善长阿谀奉承,拍马屁,与宋徽宗年间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风气格格不入,所以他当时在朝廷任职时间不长,大概在大晟府做提举不到半年时间,也因为没有任何作为就被调离了晚年在各地做官,以后又退休,大概在宣和三年去世,有《清真集》(又名《片玉词》)传世,存词206首二、自树一帜的周邦彦词翻检唐宋词史,映入眼帘的不外伤春悲秋、离愁别绪;国仇家恨、世路艰难;英雄老去、报国无门;韶华难驻、盛时不再;羁旅愁情、人世磋跄;令人感慨烯嘘,掩卷忧然词作中的人物形象多为痴男怨女、思妇行客,士人在失意中漂泊,豪杰在失落中伤感;情调凄苦,意绪悲凉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中以悲剧性和伤感性概括出唐宋词篇的总体特色,可谓一语破的千余年来中国文学,都带消极悲观气象”①回溯几千年来的诗文传统,感伤和悲慨实是文人作家歌吟咏叹的主旋律延至中晚唐及宋一代,词学大盛,体小文卑、缠绵尽情的小词一时间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写一己情怀的渊数周邦彦历来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在章法技巧诸方面融前贤于一炉,以致“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偎、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
②堪称极一时之胜周邦彦能融会他人之长,成就一己之精深华美,己成不刊之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卷上对他的词作评价较为中肯:“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③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如陈廷悼《白雨斋词话》所云:“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孽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④因而荣膺“集大成”的头衔周邦彦在艺术形式上是如何融汇各家达到纯熟的地步,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哪些发展呢? 1、长于铺叙,采用多层次结构 周词的最大特色,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所云:“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⑤而其善铺叙的最大特色,又在于用多层次结构来抒发婉曲深致的内心情感,用曲折多变的笔触来叙写复杂多变的事件如《瑞龙吟》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全词写探春归来,追叙游踪,为双拽头结构第一片写徘徊于章台路上旧游之处第二片写在旧游处追忆当年伊人的服饰情态,是插叙第三片写今昔之感,分作五层:一层写旧处重游,“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不明言未见伊人;二层以“犹记”句深致思念之情,仍不明言未见伊人;三层“知谁伴”一句才慨叹无人作伴,顾影自怜这三层皆盘马弯弓,欲吐又吞至第四层“事与孤鸿去”方归结事过境迁,人去台空,显示其沉着刻画之力,并启下文所谓“事”者,即上文歌舞、赋笔、露饮、闲步以及与这些事有关的伊人第五层又分作二步:先用“探春尽是伤离意绪”作高度概括,点醒题旨,收拾上文——前言所至之处、所见之景、所念之人、所记之事,无非伤离意绪;接着写归途官柳低垂,池塘飞雨, 一片凄凉,最后以景语写情,归院后但见满帘风絮,更加重断肠情怀层次繁多而次序井然,章法极为缜密曲折,既讲究脉络使首尾照应,又讲究层次波澜,使铺叙之情事摇曳生姿,同时也讲究对比映衬来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情感用他自己的词“曲径通深窈”(《隔浦莲》)来概括其章法结构的特色是很恰当的 《柯亭词论》曾指出:“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法,特清真有时意较含蓄,辞较精工耳细绎《片玉集》慢词学柳而脱去痕迹自成家数者,十居二三。
而其“意较含蓄”,能“自成家数”的主要原因,正是由这种多层次结构,“刻意为顿折”的章法特点所造成的这里不妨比较一下柳、周两人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霖》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欲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周邦彦《浪淘沙·晓阴重》可以看出,尽管这两首词在题材、表现手法、抒情用语乃至叶韵方面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结构布局上,周词却较柳词更为复杂曲折它变柳词的顺叙为追叙,第一片追叙离别之际,第二片追叙离别之后,第三片才写到日前境地在叙离别情景时,周词的“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较之柳词“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不仅是层次更多,从全文来说,更是“故作琐碎之笔”⑥,目的在为后文蓄势;因为既有别时的种种柔情,才更有别后的种种难堪。
柳词对别后情景只能凭想象,以“今宵”二句带过末尾更是直抒其情周词却铺叙展衍,写出别后露冷风清,断云残月;罗衾不展,寒漏自咽;愁解连环,怨敲琼壶等一系列难堪情事末以景语结情,以梨花满地之无情,回应前片垂杨拂面之多情,并于羁旅别情中杂以年华易逝之叹,觉得情更含蓄、复杂因而此词虽然风格意境从柳脱胎,然柳之笔力不及此雄浑匀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⑦这种结构上的由疏朗变为缜密,由平铺直叙变为曲折多变,正是周词在柳词基础上的高度发展2、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王国维所云“言情体物,穷极工巧”⑧,即周词的善铺叙除表现在善于言情外,还表现在善于体物,这也是他在柳永之外另辟的一个新境周词善于体物的最大特点,并不在于其正面的勾勒如何逼真,而在于多侧面描写显得富艳如《六丑 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绩;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北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这首词标题是咏落花,是咏蔷薇花的凋落全词惜花伤春,交织着作者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而产生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夹杂着词人自我身世不幸的感伤、对旧情的眷恋等复杂情感开头三句是侧面交代,虽然没有涉及到蔷薇花落,却交代了特定的时令、词人客居的环境和怅惘凄凉的心情,从侧面引出惜春的感情接下来三句从侧面惜春转为正面惜春为问花何在”一直到了篇末,作者的词笔,再也没有离开“蔷薇谢后”的主题了词人拿美人来相比拟,展开想象:蔷薇花瓣像美人的钗钿一样散落在地上,遗留着诱人的芬芳香味,它们飘零在桃柳成荫的小路上,飞飞扬扬这是“葬楚宫倾国”的具体化在词里边,作者将视觉、听觉、嗅觉融合在一起词人用这些细节勾画出一幅春去花落的衰飒景象上片转换多种角度写蔷薇花落,都是多愁善感的词人心灵所展开的丰富多彩的联想词人在室中望着户外,有所思、有所感由于这一股惜春伤花情绪的反复纠缠,词人终于走出了房门,漫步到了“东园”,在花丛旁留恋不舍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写花对人的留恋:只有蔷薇花的花枝有刺,才能够勾住词人的衣服,所以词人说:蔷薇伸出长长的枝条,用它的尖刺勾住行人的衣服,好像也有一番情致缠绵的话语要诉说。
“残英小、强簪巾绩;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以下再回到人对花的留恋词人偶然看见蔷薇花枝头 躲过了风雨摧残所留下来的残花,于是顺手摘过来戴到自己的头上,用这样的动作来表达惜花、惜春的情感这个时候,词人突然又非常伤心地想到:如果这朵花盛开的时候,摘过来戴在美人头上,颤颤袅袅,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景色呢!而自己作为男人,戴着一朵残花,这是双重的不协调这种双重的不协调和难堪,也就衬托出作者这个时候落寞凄苦的心境到了这时候,词写到这里,一种时光流逝、华年不再、良辰美景已成陈迹的无可奈何之感,洋溢于言外园中既然除了落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词人只能寄情于落花所以词的结尾“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五句,就是对落花的殷勤嘱咐,用“红叶题诗”的故事词人生怕眼前潮水飘卷而去的落花上,也题有相思诗句,那么就没有人能够看得见这些伤心的诗句了相思字”的典故,是否又牵引出词人对旧情的怀恋呢?这一切都留给读者继续回味这首词就是抓住蔷薇花的特征,写出蔷薇花凋零时候悲苦的意象,寄托了自己的生死感伤这种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描写、联想,迂回曲折地表现作者的身世之感,正是清真咏物词的特色,对后来特别是南宋中晚期的吩物词有很大影响。
3、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