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聊城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试题(含解析).doc
14页山东省聊城一中2019年高考考前冲刺文综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A. 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 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 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 宗法观念的制度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朝的人本主义意识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2.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史重在军功,轴之以“任子”“货选”等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货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汉初的选官制度A. 阻断了阶层流动B. 容易导致人才匮乏C. 因循秦朝的旧制D. 标志官僚政治形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史重在军功”,故汉代没有阻断了阶层流动,排除A;材料“任子”“货选”对人才选拔有特定限制,而“军功”适合于战争年代,排除B;“任子”“货选”并非因循秦朝的旧制,排除C;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形成,排除D。
3.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A. 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C. 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 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创作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就是对事务进行精细的研究,材料中“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说明这种绘画精神与理学求理方式比较类似,故A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绘画技术,不是自然科学发展,故B项错误;宋代山水画并不是平民化的艺术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中绘画风格受到理学思想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4.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说明当时A. 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B. 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 中西间的贸易仍采取传统形式D. 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的时间,故A排除;用于外销的青花瓷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体现了适应西方市场需求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间的贸易形式,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而是说明适应西方市场需求,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用于外销……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西方市场需求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5.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A. 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B. 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C. 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D. 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由招募私股改为官督商办,这样可以提高其竞争力故答案为B项A项,“垄断”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官督商办不是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排除;D项,官督商办的产权归属仍然属于官府,排除6.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
材料强调A. 人的全面发展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 弘扬传统文化D.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蔡元培对新公民的要求是健全人格、政治觉悟、爱国意识、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故A项正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蔡元培所强调的内容,只是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故排除所以选A7.下图为中国近代某著名战役示意图该战役下图A. 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B. 是中共对日军的大规模出击C. 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D. 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示意图反映是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C正确;“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A排除;百团大战是中共对日军的大规模出击,故B排除;淞沪会战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故D排除8.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
这种变化反映出A. “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B. 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C. 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主转向多元需求D. 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进入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务实的对外援助政策促使中国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外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发展方面,对外援助由侧重政治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该变化是适应国内工作重心的需要的,非“左”倾思想的干扰,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增长,B项错误;不结盟外交政策与对外援助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D项表述本身逻辑有误,排除9.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A. 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B. 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C. 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D. 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来看,恩格斯认为古罗马法律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说明古罗马法律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A项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法对公有制社会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排除C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排除D项点睛】由于罗马奴隶制下商业活动的发展,罗马法不得不规范商品经济关系,规范商品经济下的社会秩序特别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服地区的扩大以及帝国建立后所统治的辽阔的疆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在帝国境内,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罗马法采取措施对商品经济秩序进行规范正是因为罗马法中包含着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时,它便应运而生,再次获得“用武之地”,充分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法采纳和应用10.有学者指出,从1689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这反映了,英国当时A. 封建色彩异常浓厚B. 现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C. 民主改革需要深化D.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1689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可知英国的政权被土地贵族把持,说明英国的民主改革需要深化,C选项符合题意。
光荣革命后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A选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B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D选项排除11.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A. 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B. 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C. 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D. 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移居美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一直存在;C选项错误,当时美国地广人稀,移民的涌入并未给美国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D选项错误,国内市场的形成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移民的涌入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并非是促进国内市场形成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1986年,美国和苏联的炸弹数和导弹弹头数已分别达到12846枚和10716枚,但截至1991年苏联解体,双方也无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一现象可以表明当时A. 多极化格局已形成B. 全球化的进程加快C. 世界科技快速发展D. 和平成时代主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美国和苏联的炸弹数和导弹弹头数很多,但双方无直接的军事冲突,这说明和平成为时代主题,两国都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故D正确;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格局已形成,故A排除;全球化的进程与材料主旨没有直接联系,故B排除;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并不是美苏无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故C排除。
二、材料阅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至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署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材料二 民国时期,住房矛盾日益加剧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了住为民需、增建屋舍的主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在土地法的框架下陆续出台多种房屋救济法规1930年《土地法》和1938年《内地房荒救济办法》均规定在发生房荒的时候兴建公营住房以救济难民和贫民,但政府力量有限,房屋救济更多依靠私人房屋抗战爆发后,由于私房房租猛涨,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三部房屋租赁条例,在战时和指定区域施行房租管制和强制空房出租等严厉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遭到了房主的抵制,加之没有专门机构去监督执行,实施效果不容乐观——摘编自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