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河历史小说研究综论.docx
14页二月河历史小说研究综论 吴圣刚Reference:二月河是一位学者化的作家,他长期生活在民间,以民间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史学观和文学观,以及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使得他能够调动和运用正史、野史、文学、地方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密切融合他的创作既不同于一般的专业作家的空灵有余,也不同于转行文学创作的学者守持过度二月河的历史叙事更多地受民间文学和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特别是《红楼梦》影响,小说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情趣横生、语言优美取胜,雅俗共赏Keys: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综论I206.7 :A :1003-854X(2015)09-0100-05*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作家群资料整理”(2014BWX016)的阶段性成果二月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1985年出版《康熙大帝》时已进入不惑之年,此后高产井喷,先后完成《康熙大帝》4卷,《雍正皇帝》3卷,《乾隆皇帝》6卷,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他的清帝系列历史小说也一改当代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面貌,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价值虽然他的作品最初并没有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青睐,但随着作品的不断传播,特别是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后,清帝系列不仅受到读者的热捧,也受到文学界的重视,以至《雍正皇帝》入围茅盾文学奖,二月河成为中国当代传播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近30年来,对二月河及其创作的研究由浅入深,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总结了二月河创作的历程、经验和规律,揭示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历史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关于创作动机、历史观和文学观二月河成为作家属于异军突起,没有一定的铺垫的过程在他创作《康熙大帝》之前,他有成为知识分子,成为“红学家”的动机,并没有成为作家的理想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二月河的文学创作,并选择历史小说,最终完成了“落霞系列”三部曲?二月河有自己的解说,学界也有多方的追踪二月河解释自己的历史小说创作源于一个偶然的事件1982年,在上海召开中国红楼梦学会那个年会,冯其庸先生呢,就推荐我去参加这个会议,其中有一个朋友就讲啊,像康熙这样一个人在位61年,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作品,当时我感觉到我那时候就脑子一热,我说我来写,大家也都当玩笑来看① 二月河在多种场合也如是解释自己创作的缘起,这的确是一个偶然的因素二月河如此重申自己的创作缘由,学界普遍予以认可但也有研究者意识到,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当初二月河“脑子一热”决定写康熙,从根本上说与他对历史的认识,甚至对文学的认识有内在的关联二月河自入伍走进军营,都在手不释卷地读书,尽管什么书都读,读的书很杂,但“《二十四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还有这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这个《藏书》、《续藏书》,像这一类的书读得比较多,历史资料这方面的书比较多”②。
可见,二月河对历史存有偏好二月河之所以偏好历史,与其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有关系二月河父母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他们艰苦曲折的斗争经历是中国革命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母亲,挺进伏牛山时是少有的女公安局长在二月河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有着大漠孤雁式的苍凉雄浑气质’的人”,“我是把她当英雄那样崇拜的”③所以,二月河还有一种英雄情结,而英雄皆堙没在历史之中,他需要从逝去的历史中寻觅和发掘英雄走进历史的二月河有自己的历史观他一方面叹服于千古一帝康熙的纵横捭阖,攘外平内,钦佩雍正的勤政严明,励精图治,乾隆的潇洒风流,繁荣气象;另一方面也扼腕于晚清的颓败衰落他需要把他对历史的认识表达出来,文学毫无疑问是最形象、最生动、最丰富的一种形式在二月河看来,康熙、雍正、乾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可以称得上“英雄”所写的三个皇帝,我最钟爱康熙,其他都称‘皇帝’,独称他为‘康熙大帝’我用三个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是否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是否对发展当时的生产力、改善民生有贡献,是否对当时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有贡献这几个方面,康熙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④当代历史文学的不足也是触动二月河创作历史小说的动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宫廷戏、帝王热,要么是戏说,要么是不严肃的胡编乱造,熟知历史的二月河深感既不符合历史精神,也不符合文学精神,潜意识中,他埋头写作,要以自己的历史小说改变时下流行的历史文学的文风。
正因为如此,他的清帝系列小说没有跟着流行风走,而以严肃的态度,带着自己的思考,全面、深入地展现康雍乾时代的历史他的历史小说没有人云亦云,故事、线索、人物按照历史的逻辑和文学的逻辑,按照自己对清代历史的认识展开,有些时候甚至是考证式创作,譬如为雍正的翻案等,力求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二、关于创作资源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反映的是清朝前期近120年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时间跨度长,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线索纵横交错,作者的笔触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内容极其丰富对于生活在300余年后的作家而言,需要调动广泛的创作资源研究者一般认为,二月河的创作资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正史这是二月河历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二月河自己透露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譬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等,仅读《清史》的笔记就有数万字我对中国的历史基本上是两头熟小时候读《史记》、《后汉书》、《晋书》以后在部队里又重点读近代史就清史而言,不仅要重视重要历史人物,还要熟悉当时的典税制度、风土人情大量的清人笔记,我都购置、研究了,还有些别人不注意,读起来非常枯燥的东西,如《银谱》等等,我都细细研究要想写好一个当铺伙计如何识别银子的成色,就必须读懂这些书”⑤,这使得二月河对中国古代历史几近耳熟能详,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史学素养,众多历史事件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发酵成精彩的故事,只要他用符合时代特点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能成为严肃的叙事文学。
二是野史和各种杂书二月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读书多凭兴趣,随意性相当大,这种宽泛的阅读和混杂的知识,帮助二月河的创作能够广泛地延伸如果说正史为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构建了骨架,那么野史和杂书则作为营养为小说培养了血肉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更多地影响了二月河的讲故事的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修辞、含蓄、语言的力量和分量非常重要;作为叙事文学,故事的展开方式是一门艺术,需要认真研究二月河从小痴迷《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沉迷于其中九曲回肠、环环相扣的故事,久而久之,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些故事的套路后来一遍遍研究《红楼梦》,并且立志要当《红楼梦》研究专家而《红楼梦》反映的恰恰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生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必定体现着当时社会语言的构成、特点、风格,这对二月河写作“落霞系列”帮助极大,毕竟今人的语言与清期的语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四是传统(地方)文化和民俗二月河祖籍山西昔阳,一直生活于河南南阳,血液中浸透着中原文化的精髓,并成为其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和支撑,“南阳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古城,从古代的韩愈、岑参、范仲淹,到近现代的姚学垠、李季等,以及现在全国闻名的南阳作家群,千百年来许多名扬天下的文人都出现在这里,可以说南阳的历史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二月河的过去和未来”⑥。
清王朝的都城在北京,统治中心在中原,社会文化自然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这就意味着,中原区域文化和民风民俗对二月河创作清帝系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中原文化成为其创作清帝系列小说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刘克对二月河在清帝系列小说中地方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蕴涵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二月河凭借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顽强持守,写出了规模不凡的13卷530余万字的清帝系列小说”,“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人文关怀在其创作意识中已经紧紧地扭结成了整体,在文学意象的设置和文学意义的生成中呈现出一种多元复合的驳杂图景”⑦,“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文化母题,有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二月河对于相关题材的反映,使用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正是这种视角的存在,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民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⑧三、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讨论或研究历史文学,首先必须面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必须以历史的和艺术的两个标准对作品进行一个评判作为一种限定,没有历史的文学不是历史文学;同样,作为一种属性,没有文学的历史不是文学文本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在遵循历史的和艺术的标准上得到读者和学界的肯定和认可,这也正是其作品热销和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
二月河首先是尊重历史真实,绝不以文学艺术的名义编造历史,而是在解读和研究历史中,力求形象地、生动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读者阅读作品后会深深地感到,作家“在客观的历史情势和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性格的交互影响下,建构了康、雍两朝的政治、社会景观,成功地塑造了康熙、雍正两个真实的艺术形象通过对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具象化和完全虚构的事件和人物的交相融合,完成了对康、雍两朝历史的艺术再创造”⑨作家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通读正史,而且广猎野史,甚至以考据的方式考证历史人物和事件,所以,才能真正做到“以正史为基本线索,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基本上是于史有据的,而在非主要人物和事件上又充分发挥了艺术虚构和创造的能力,展示了清代社会风俗和人文景观,使作品具有宏伟的‘史诗’规模”⑩二月河所秉持的原则是对历史负责,更要对艺术负责,他不盲目追趋当下历史文学的轰动效应,选择在丰富严实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中追求曲折、跌宕、生动,所以,清帝系列小说既在阅读层面通俗耐读,又在历史层面严肃详实,有自己的独特性二月河则又有别于凌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他自述更偏重于后者这不仅表现在虚构的自由度更大,进入作家历史叙事中的,除了正史外还有大量的野史、民间史、神话传说甚至妖道鬼神”。
白烨在评论《雍正皇帝》时指出:作品“一个是史文融合,另一个是雅俗共赏……作者是以忠实历史的态度,去全方位地恢复历史和再现历史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极其丰富,有宫闱秘事,也有市井风情,有庙堂权贵,也有江湖奇才,真正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我觉得小说在主要人物的塑造和主要情节的安排上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历史意识和艺术魅力蔡葵也认为:“它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它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了康熙雍正时期富有生活气息的民俗风情,人间百态,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极其浓厚的历史氛围而丁临一更进一步指出:“小说的情节很精彩,人物很精彩,但更重要的是《雍正皇帝》通过对康熙雍正两个朝代的深刻剖析,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了封建王朝官场政治、宫廷政治的种种弊端这一点是我们迄今为止历史小说中找不到或很少看到的;《雍正皇帝》对于封建制度的把握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可以这么说,它是中国官场政治的百科全书,中国宮廷政治的百科全书面对评论家的议论,二月河显得理性清醒,不作附和,坚守着对历史的理解和创作的准则,他认为自己是遵守着双重的真实,“凡是细节都是虚构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真的”,“《雍正皇帝》整本书都是围绕雍正的性格展开的。
所以,这里遵照的是(历史和艺术的)双重真实”,“如果小说不好看,人家认为它是在讲道理,那还不如去看历史教科书;如果一字不差地复述历史,那人们不如去看《清史稿》”,“在历史的真实和艺术之间,我尽量做到两者的结合,应该是,也可以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这个(历史)事件对这个人物的性格不利,不合这个意思,不好看,不符合艺术的真实,我宁可让历史的真实为艺术的真实让步这是我的一个原则”从中可以看到,二月河有一种对历史的固执,对文学的忠诚四、关于雅和俗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有广泛的读者群和市场,二月河反复强调,自己是为大众读者写作的,一直以读者的喜欢作为追求目标,并坦承如果在读者和理论家之间做选择的话,宁愿得罪理论家而讨好读者是不是就此断定二月河的小说属于通俗类读物?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