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优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的6篇.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镜花****ul
  • 文档编号:103287299
  • 上传时间:2019-10-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26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6篇【篇一】作为亲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媒体人,我觉得新闻的一大变化,就是从“慢”到“快”如果说时间是一条流动的河,那么在记忆的河床上,总有一些瞬间被定格为永恒——过去的新闻,“怎一个慢字了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年夏天高温,有一个镇(当时叫公社)的食品收购站收生猪时发现,有的农民把猪从家里运到镇上时,猪已经热死食品收购站为方便农民,从小暑这天起,决定由白天收猪改成夜晚收猪,这样,晚上运来的猪就不会被太阳晒死我们决定采访这一新闻从市里到这个公社虽说只有不到几十公里的路,但当时要走两天,第一天先从市里乘车到县城,第二天从县城再乘船到公社,采访一天,回来写稿件,写了改,改了写……这样花了一个星期写好邮寄到报社,差不多又是一个星期编辑出来用到报纸上,又差不多花了一个星期这就一个月下来了见报的这一天正好是立秋当时报纸的影响很大,每个生产队都有贴报栏,隔壁公社的一位老汉看到报纸后,觉得太好了,他正好白天没时间,于是当天晚上就和老太两个人用一条小船将自家的肥猪运过去没想到,晚上七点钟开始摇了三个多小时,到了这家食品收购站,等待他的是一个告示:说今天立秋,收猪的时间又改过来了,夜晚不收,恢复白天收猪。

      老两口和猪在船上折腾了一夜猪卖了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报社,这封信我印象很深的有两句话:“新闻变旧闻,老汉我受折腾……”当时受折腾的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位老汉一个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新闻改革从“快”字起步1981年在新华社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上,习仲勋同志提出新华社新闻改革要抓住“真、短、快、活、强”五个字下功夫《新华日报》在头版推出一个专栏叫“今日快讯”,报道头一天发生在全省各地的新闻事件,开了全国新闻之先河《人民日报》“今日谈”曾发文赞扬,此后,全国各媒体纷纷效仿这一做法今日快讯”中的稿件大部分是通过发稿的当时打很难,几个办公室合用一个比如通讯员要发稿,首先摇总机,请给我接南京《新华日报》快讯组,挂了以后等回叫坐在机旁等,有时连上厕所都不敢去,万一来了没人接,就会挂掉,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有……等的心情不谈,通的过程也很有意思例如方言听不懂,就是一个难题一次,一位农民专业户到镇上开了一家店,这在当时就是新闻,这个农民姓韩,通讯员写了篇稿件《农民韩某某城开店》当地方言中,“韩”读“何”报社这边接的是一位外省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她不熟悉当地方言,“韩”字怎么也听不懂,问通讯员哪个“何”?对方说“何国”的“何”。

      听的这头,头脑里转来转去,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大洋洲也没找出个“何国”呵打的那头,通讯员急得满头大汗,因为随时会断线接的这头怎么也搞不清“何国”的“何”怎么写:“你慢慢讲,这个字怎么写,你一笔一画地讲那头开始数数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十’,日月星辰的‘日’,下面再来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十’,这边伟大的‘伟’把单人旁去掉哦,这个不是韩国的‘韩’吗?”“对,‘何国’的‘何’这是一个真实故事,今天说起来好笑,但当时就是这样的后来,有了直拨,有了,有了网络,有了,有了……当年,《新华日报》创办“今日快讯”专栏的时候,总编辑曾在报社大会上宣布,我们今天办“今日快讯”是为了以后“消灭快讯”,什么意思?就是报纸刊用的稿件全部是前一天发生的新闻当时我们觉得这怎么可能呢?如今早已成为现实新媒体的新闻更快,美国等国空袭叙利亚,导弹刚升空,新闻就出来,有人形象地形容“新闻与炮弹同时发出”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二十五秒之后,机器人便写成一篇新闻稿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新闻“快起来”,除了新闻工作者新闻意识的增强,更主要的是由于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快”是技术支撑的结果,是整个社会步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篇二】1978年8月下旬,南翔机务段运转车间领导派我与另外三个同志一起去兰州出差,我们是乘坐上海到兰州的火车去的入上海北火车站候车室后,到处都是那种“你挑着担,我牵着孩,锅碗瓢盆和铺盖卷全带上,行李里面就是一个小家”的镜头我们在大小行李的裹挟下站、检票,一路在汹涌的人潮中来到站台,然后又被推挤上“绿皮车”对号上座后,发现“绿皮车”里的木座椅,一边三个座,一边两个座,每两排中间有一个小茶几;车厢里没有空调,在天花板上只有一排整齐的风扇,用于夏季降温好在“绿皮车”车窗能全开,两侧通风,特别是行驶在沃野上,车窗外微拂的清风吹在身上,还算舒服当“呜”的一声长笛鸣响后,绿色的长龙便缓缓地移动了我的心也随着呼啸的长龙飞向远方然而一路上,火车狭窄的通道中总是挤满拥挤的人群和疲惫的身影,一百零八个座的车厢竟然有二百五十人之多,还有堆放在过道里的行李,让旅客上厕所来回走动都困难,就连列车员送水、卖饭或售货经过,也要不时地说一声“请收收脚,请转转身”……那时的铁路都是蒸汽时代的黑色火车头,拖动着笨重的钢铁喘息着,永不疲倦地唱着一首“况且、况且”的老歌上海到兰州距离约两千公里,现在坐高铁需要九个多小时,也就是说早晨从上海出发,傍晚就能吃到正宗的兰州拉面;可当时我们乘的这趟火车却跑了三天两夜之多。

      下车时,我觉得两腿实在难受得不行,脚都抬不起来,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腿才能逐渐恢复1997年4月1日,中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随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2007年,到2009年4月1日共实现七次铁路大提速全国主要干线火车从八十、一百、一百二十公里运行时速逐步提高到时速两百五十、三百公里2007年,我乘火车去北京,列车如一条腾起的银色长龙向前飞驰那有着高靠背座椅的车厢,整洁明亮,车窗外的广袤大地,疾速掠过,我的心情也像放飞的风筝,格外舒畅一觉醒来,北京到了,全程只有十小时这让我不禁想到1993年,充满理想的我往北京赶时,最快也要二十个小时左右,晃晃悠悠几乎要一天一夜,那时感觉太慢、太远了然而,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后来的好日子会如此让人振奋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从北京到上海大约一千三百公里的距离,现在只要四个多小时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通车运营15时,G2次动车组列车从上海虹桥始发,稳加速,贴地“飞”向首都北京到北京的最快时间也由原来的十小时缩短为四小时四十八分,一天一个来回都没问题神州大地上,一条条高铁线路相继开通运营如今,从上海赴千里之外的武汉等地,仅需四五个小时便能抵达,令人惊叹不已。

      我知道,我国高铁总里程已达二点五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百分之六十六点三在西部,兰渝铁路、西成高铁、渝贵铁路相继投用,打通了四川北上、南下大通道;从西安出发三个多小时即可到达成都,困扰人们多年的“蜀道难”问题成为历史在中部,贯通东西、承接南北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形在北方,石家庄到济南高铁开通后,从石家庄到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火车行驶时间都在一个多小时,形成一小时铁路客运专线交通圈最近,出行去北京,京沪高铁已开通舒适便捷的“复兴号”,这自然成为我购票的首选在我看来,如今乘车比过去轻松太多太多,四小时十八分就可抵达首都,不仅时间合适,车厢里还有免费WiFi,坐车时也不会无聊乘坐“复兴号”,让我切身体会到铁路四十年的变迁复兴号”是我坐过的最好的高铁动车组,宽敞舒适、干净卫生、服务过硬,真是太棒了车厢里“高姐”们挺拔的身姿,和蔼的笑容,整齐的穿戴,以及对旅客像家人一般的温馨服务,更让人心旷神怡四十年前曾经在我脑海里定格的与火车有关的画面——站台上汹涌的人潮、慌乱的脚步,拉着大包小包、拖儿带女追赶火车的身影,以及那拥挤的、条件简陋的车厢,现在已经大变样四十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在这并不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火车,实现了火车头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划时代的飞跃;时速从慢悠悠行驶的六十公里到疾速的三百五十公里,插上了鹰的翅膀;车厢从人满为患的绿皮车,到座椅能调节、智能控温的“复兴号”;旅客的行李从蛇皮袋、自制的布袋子,到轻便的行李箱、精致的手提袋,行囊越来越小,出行的步履越来越轻松。

      中国人的便捷出行,已经开始令全世界羡慕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变化,怎不让人为日益繁荣富强的祖国而自豪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当下,中国的高铁,正马力十足地奔驰着,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阔征程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篇三】我是恢复高考后走出乡村,走谷小城的走小城,才知小城真的很小,东西、南北也就一里多地,没走几步,就到小城尽头了,好一座玲珑袖珍的小城!四遭城墙早拆去了,可墙基还在,就此开辟了环城路城内主要是青砖青瓦的民居,也很陈旧、甚至残破有一栋半栋的楼,恍如鹤立鸡群,是在过去老县衙处盖的县招待所角角落落散落着雕花柱础、螭首残碑之物,透露着小城古老的信息当然,城里老人聊起过去,会津津有味地比划着讲述道:这里是老县衙,南面是文庙,北面是城隍庙,旧时规矩,知县要先拜城隍再上任当然也记得哪条是邻里相让的仁义胡同、哪条是曾白塔耸峙的塔儿胡同等等老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城东紧邻泃河,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泃水,也是战国成书的《竹书纪年》记载的齐师与燕师战于泃水的泃水泃河上横陈一座破旧的老木桥,不足一丈宽,两边护栏有些零落,桥面时有鸡窝坑一样的漏洞透过漏洞,可见桥下的水自北向南流去小城慢慢地越过旧墙基,不声不响地向西拓展。

      那些大小机构,一个个从小城搬出,造型各异、或高或矮的建筑矗立起来,以至悄然形成一条与小城相连通的宽阔大街由于县政府就在大街的主要地方,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府前街”了府前街是小城贯通东西的主要街道,一设计就宽四五十米小城人那时很闭塞,走惯了乡下的土路,哪见得这么宽的街道?朴素的情感之下,认为这得占多少地!土地在小城人心中,向来是无比重要的那时小城确实人很少,除时有摇晃着叮咚铃声、戴着粪兜的马车招摇过市外,按着长短笛的汽车寥寥无几,街道显得空荡荡的谁知没几年,小城人渐渐多起来了,汽车也渐渐多起来了,四面八方的外乡人也来到这里,街道车水马龙,人们这才叹服当初决策与设计的超前意识,甚至以今之境况,惊呼当初为啥不更宽些,因为小城已开始像京城一样地堵塞了居民也随之从逼仄的旧城搬出,重新聚落成一片一片新的小区,连几十层的高楼也树林般一幢幢拔地而起,俨然一座充满现代气派的城市呢!我刚来小城,窄窄的街巷道路,根本没有、也不用红绿灯偶尔去趟京城,见着红绿灯都不知咋走也记不得从啥时起,小城在要冲路口处开始安装红绿灯了,现在抬眼就是红绿灯,恐怕没人说清到底安装了多少红绿灯就像一双双眨动的眼睛,帮助小城人看路,当然也规范着小城人来往出行,小城人也自觉地该停停、该行行,心底明白这言行举止就叫文明。

      跟红绿灯一样,小城也不知从啥时起又出现艺术的雕塑,出现点景的山石,如今几乎到处都是,石头上还镌刻着书法字迹不是咱炫耀,毕竟谷是中国奇石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怎能不近水楼台,就地摆着些奇石,刻着些书法呢!?而雕塑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小城东部的“奔马”了小城人生性务实,当初对这新事物有些不理解,说弄这个有啥用,顶不了钱花,也当不了饭吃!久而久之,小城人潜意识里也接受了,一说到哪儿?“大马”那儿!“奔马”竟成了小城最早的地标小城陆续又建造了群龙石雕“腾飞”,寓意不言自明还有迎宾环岛的“大桃”,以象征谷为中国大桃之乡这些大大小小的雕塑、刻石,都已成为小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着小城独有的个性与魅力,展示着小城人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的眼光、襟怀与精神我来小城这么多年,主要研究谷历史文化,走遍谷诸多的山山水水,访谈原与山乡的村村落落,才知谷三面环山,中为谷地,因以谷名这里有十万年前人类活动的历史,七千年前的上宅文化,五千年的轩辕文化,三千年的青铜文化,两千二百年的建置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