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乘法分配律 (例7)》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docx
3页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3.5 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P25.例7素养目标1.通过观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前测达标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1)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发现了什么?2.小结,引出课题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二、探究新知导学达标教学例7.1.出示教材第24页主题图及问题: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列式计算、汇报: 第一种算法: (4+2)×25 = 6×25 = 150(人) 先算每个小组有多少人,再用每组人数乘25第二种算法: 4×25+2×25 =100+50 =150(人) 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
2.分析比较: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这两个算式都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第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第二个算式是把第一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因为两种方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两个算式相等即:(4+2)×25=4×25+2×253.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汇报,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同样乘法分配律可逆:也就是当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时,可以先求出两个加数的和,再与这个数相乘4.质疑: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自主完成,汇报交流a+b)×c=a×c+b×c 或a×c+b×c=(a+b)×c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三、课堂巩固训练达标基础演练: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4题。
拓展延伸: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四、归纳总结核心素养目标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4 + 2)× 25 = 4×25 + 2×25(a + b)×c = a×c + 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课后作业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课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来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培养“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