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与写作专论.doc
15页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专业(独立本科段)阅读与写作专论考试大纲阅读与写作专论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783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四月1阅读与写作专论考试大纲阅读与写作专论考试大纲一、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阅读与写作专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段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之一目的在于培养自学应考者具有必要的阅读和写作理论知识以及对一般文体的阅读与写 作能力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统一,特别强调培养自学应考者的综合 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鉴于专业性质,应考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也是本专业对应考者的基本 要求之一本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 综合性突出的特点,注意将阅读与写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文 艺理论、现代汉语和文学作品选等课程的区别,突出这一课程在全面提升自学应考者综合素 质中的重要作用二、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第一章 阅读概论阅读概论 (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概述了阅读的定位、功能、本质、规律、主体及客体的概念、原则、方法。
通 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阅读的本质、规律、主体、客体的概念,理解阅读的价值功能、 阅读主体的建构,掌握阅读的含义、类型、基本原则和方法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阅读的功能、类型、阅读的客体、 “能入能出,知人论世” 的阅读难点是“能入能出”的阅读规律 (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阅读的定位与功能第二节 阅读的本质及规律第三节 阅读的主体和客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阅读的内涵和类型,要求达到“识记”层次1.1 阅读的内涵1.2 阅读的类型 2. 阅读的求知益智功能,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阅读的审美功能,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 4. 阅读的活动过程表现为“文——意——物”的流程特点,要求达到“ 理解”层次4.1 阅读的活动表现4.2 感言辨体,疏通文意 5. “能入能出,知人论世”的阅读原则,达到“理解”层次 6. 阅读主体的概念, 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7. 读物的概念和属性 要求达到“识记”层次7.1 读物的概念7.2 读物的多重属性2第二章第二章 阅读过程阅读过程 (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主要阐述了阅读感知的含义、特征、 方法和原则,阅读理解、阅读欣赏及阅读创造的特点、功能、方法和原则。
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阅读理解的特点、阅读欣赏的方法难点是阅读创造二)二)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第一节 阅读感知第二节 阅读理解第三节 阅读欣赏第四节 阅读创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阅读过程的四个阶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阅读感知的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 阅读理解的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 阅读欣赏的含义,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 文意欣赏的方法与效果,要求达到“理解”层次5.1 文意欣赏的方法5.2 文意欣赏的效果 6. 意与境浑的“情性美” ,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7. 深邃悠远的“情韵美” ,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8. 阅读创造的概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9.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阅读创造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第三章第三章 阅读方法阅读方法 (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概述了文体论阅读、语义学阅读、社会学阅读、接受美学阅读的定位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不同的阅读方法,熟知语义学解读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章阅 读、文学阅读、社会学解读、接受美学阅读的方法,熟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方 法,掌握语体的概念和种类。
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语义学解读、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方法难点是文章阅读 与文学阅读的区别以及对阅读批判的理解 (二)(二)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文体论阅读第二节 社会学阅读第三节 语义学阅读第四节 接受美学阅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文体功能的三个层面,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文体的表象功能,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文章阅读的特点和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3.1 文章阅读的特点3.2 文章阅读的方法34. 文学阅读的特点和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4.1 文学阅读的特点4.2 文学阅读的方法 5. 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5.1 记叙文体的阅读方法5.2 议论文体的阅读方法5.3 说明文体的阅读方法 6. 语体的概念和种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6.1 语体的概念 6.2语体的种类 7. 社会学阅读的概念和社会学解读的基本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7.1 社会学阅读的概念7.2 社会学解读的基本方法 8. 语义学解读的基本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9. 接受美学阅读的主要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0.阅读批判,要求达到“理解”层次第四章第四章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 (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概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策略、方法及测试的原则、要求和方法通过本章的 学习,要求考生了解阅读教学的目标、策略和方法,熟知当代阅读教学方法,掌握基本阅读 能力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基本阅读能力,难点是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二)(二)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第二节 阅读教学策略第三节 阅读教学方法第四节 阅读教学测试(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基本阅读能力的层次,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阅读教学的间接目标,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3. 阅读的教学方法,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3.1 传统阅读教学方法3.2 当代阅读教学方法 4. 阅读测试的原则和方法,要求达到“了解”层次4.1 阅读测试的原则4.2 阅读测试的方法第五章第五章 文体鉴赏文体鉴赏 (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的鉴赏原则和方法。
通过本章 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不同文学文体的鉴赏方法,能够运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对诗歌、小说、4散文、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具体文本进行鉴赏,要求掌握诗歌鉴赏的原则,掌握探寻散文 构思美的方法,了解散文的营构美和哲思美特点,掌握小说结构要求、表现蒙太奇的种类, 能赏析小说人物和戏剧的矛盾冲突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诗歌鉴赏原则、散文的构思美、小说结构要求,难点是如 何进入哲思感悟的两种境界 (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诗歌的鉴赏第二节 散文的鉴赏第三节 小说的鉴赏第四节 戏剧文学的鉴赏第五节 影视文学的鉴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诗歌鉴赏的原则,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 探寻散文构思美的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 意境的概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 哲思感悟的两种境界,要求达到“识记”层次5.1 哲思渐悟5.2 哲思顿悟 6.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营构美,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7. 品鉴散文语言美,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8. 赏析小说人物形象,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9. 小说结构要求,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0.体味小说的文化意蕴,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11.品鉴小说的语言特色,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2.赏析戏剧矛盾冲突,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3.表现蒙太奇的种类,要求达到“理解”层次第六章第六章 写作概论写作概论 (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概述了写作的定位、作用、特点、规律,阐述了写作主体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 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写作的定位、特点和作用,熟知写作主要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 律,熟知写作主体应培养的能力,掌握思维形式和想象的种类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写作主体的能力,难点是思维形式的区别 (二)(二)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第一节 写作的定位与作用第二节 写作的特点与规律第三节 写作的素质与能力 (三)(三)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写作的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写作的特点,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3. 写作的规律,要求达到“识记”层次3.1 写作的三个主要外部规律53.2 写作的三个主要内部规律 4. 写作素质和能力,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1 写作素质主要包括的四个方面4.2 写作主体应具备的四种能力 5. 思维的形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5.1 逻辑思维的含义5.2 形象思维的含义5.3 灵感思维的含义5.4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6. 想象的种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第七章第七章 写作过程写作过程 (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述了写作过程:积累感知、构思谋篇、行文表达、修改完善,通过对积累的主要 途径——感知的阐释及对构思、表达、修改方式的阐述,对写作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 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积累、感知、构思、表达、修改的基本方法,能够较为灵活地、 综合运用本章讲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写作活动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积累、感知、构思、表达的基本方式,难点是如何灵活地 综合运用本章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具体的写作实践活动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积累感知第二节 构思谋篇第三节 行文表达第四节 修改完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写作过程的五个阶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积累对写作的意义,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 感知的概念和分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3.1 感知的概念特点3.2 感知的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类 4. 感知在写作中的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 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要求达到“识记”层次5.1 直接感知的两种主要方式5.2 间接感知的主要方式 6. 观察的种类和要求,要求达到“识记”层次6.1 观察的四种类型6.2 观察的五点要求 7. 调查采访的方法和要求,要求达到“识记”层次7.1 调查采访常用的四种方法7.2 调查采访的三点要求 8. 阅读集录的基本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9. 构思的含义、本质和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9.1 构思的含义69.2 构思的本质9.3 构思的作用 10.构思的基本方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10.1 发散型构思的含义10.2 发散型构思的两翼:联想和想象10.3 发散型构思的常用的三种方式10.4 收敛型构思的含义10.5 收敛型构思的两翼:分析和综合10.6 纵分析的含义10.7 突现型构思的一般进程10.8 求异型构思的类别 11.构思的进程,要求达到“综合运用”层次11.1 整体构思的进程11.2 局部构思包含的内容 12.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2.1 文章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12.2 常用的叙述方法12.3 倒叙的含义12.4 补叙的含义12.5 白描的含义12.6 立论的三种主要方法12.7 阐析法的含义12.8 推理法的含义12.9 推理的三种主要方法12.10 直接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