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东地理改版报告.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琴****
  • 文档编号:20022811
  • 上传时间:2017-11-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3 年广东高考地理零距离突破(第一轮复习用)(人教版)改版报告一、改版思想(书)根据《2012 年考试说明》 、 《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按照教材内容以讲为单位进行编写本系列图书强调夯实基础,知识点的全面,为此我们每章设置了【本章知识框架】 ,每讲设置了【考试说明要求】 , 【基础知识梳理】 , 【疑难突破】 , 【典型例题精讲】 , 【课堂训练】共六个栏目二、定位 本书为参加 2013 年广东高考的考生而设计,其中定位在中等学生,主要覆盖中等及其偏下的学生,同时兼顾中等偏上的学生.三、特色最新——首先是以最新《2012 年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现行最新教材进行编写其次体例新,讲练结合,步步推进,逐层深入其三是题型(材料)新书中选用的题型(材料)按新教材、新高考要求精心挑选设计,让老师学生耳目一新最全——首先是知识讲解、训练全面到位,本书囊括高考地理学科所要求的所有知识其次是全面满足学生老师各种需求,配备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练习同步——与实际复习同步基础——此次编写的图书为第一轮复习用书和试卷,注重基础四、改版体例本书为 16 开,卷为假 16 开,为第一轮复习用书和试卷,参照《2012 年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编写,全面梳理高中地理知识,注重基础,强化训练。

      《2012 年考试说明》是依据,教材是讲解知识点的依托,编写要求围绕《2012年考试说明》 ,切不可超纲,编写要充分体现课标的精神附:2009—2012 考纲变化分析(由于广东 2010 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故本年度考纲不予对比)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备注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中1、 (1)(2) (3)2、 (1)(2) (3) (4)(5) (6)调整为 1、 (1)(2) (3) (4)2、 (1) (2) (3) (4)(5)内容不变仅是结构的调整由于广东 2010 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故本年度考纲不予对比环境保护模块中2(2)中增加了“区域”的描述2(4)删除了“不同区域”的描述强调对环境保护的整体理解,把握问题的本质注意:三年考纲资本没有变化附:2009—2012 试卷变化分析(由于广东 2010 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故本年度试卷不予对比)第Ⅰ卷 选择题  题号 年份 2010 年 2011 年 总结 2009 年1 资源的综合利用 4 地质构造 42 气温与降水 4 河流 43 湖泊与河流 4 城镇化 44 湖泊与河流 4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45 人口与耕地 4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46 人口与耕地 4 天气 47 河流 4 人口迁移 48 无霜期 4 人口迁移 49 沙尘暴 4 生态问题 410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4 产业联系 411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4 产业布局的因素 4选择题知识点考核比较单一,人文地理比自然地理比重稍大一点,灾害、环境问题在题目中有所体现,需重视第Ⅱ卷 非选择题40(1)贸易 4(2)洋流 4 (3)区时的计算 4 (4)地理信息技术2(5)碳排放 4(6)环境保护 8(1)昼夜变化、正午太阳高度 4 (2)气压带、自然带 4 (3)热力与风力发电 6(4)工业布局 6 (5)卫星城与城市化 841(1)土地利用 9 (2)自然带 2 (3)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4 (4)产业链 9 (5)城市规划 6(1)河流流向、内外流河判断及理由 6 (2)地质构造、干湿季 10 (3)气候、环境问题 4(4)环境保护措施8综合题考点较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作为命题依据。

      以农业布局、资源与环境问题等为切入点,综合考察了自然和人文知识纵观三年,其中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常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观念其影响是时代所必需的环境保护的题目应该加以关注2009 年广东地理考试属于单科考试,有单选,双选和综合题共 37 题考察了水循环、热量与农业、水土流失、交通运输方式、自然灾害、地理信息技术、地表形态变化因素、自然资源与经济、大气受热过程、工农业区位因素、天气系统、地球运动和地理意义、生态环境、城市化、旅游与环境保护等内容,考察内容比较全面2010 年后采取综合考试,无法进行很好的比较广东近三年高考试卷分析结论概况(根据考纲分析)一、自然地理部分一) “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时间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在往年高考中出现频率高;行星系统、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为次频考点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部分,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为高频考点,分值的比重较大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地壳物质循环等为次频考点。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部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高频考点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为次频考点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为高频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次频考点二、人文地理部分一) “人口与城市”部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高频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为次频考点二)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部分,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为高频考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为频考点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部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为高频考点。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为次频考点三、区域地理部分一)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部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为高频考点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区域的含义为次频考点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雏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内容都是高频考点这部分内容在往年的广东高考综合题中出现频率最高三)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3S 技术的具体应用为高频考点其余概念、组成等内容为次频考点四)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对具体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特征的分析,通过图文材料进行特定区域地理位置、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的分析是高频考点通过对往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近年高考对学生地理素养要求逐渐提高,对学生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运用地理图表能力的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与地理应用等。

      改版注意事项:一、 【本章知识框架】 ,是对本章所有内容的整合联系,所以不做改版变化二、 【考试说明要求】 ,根据《考试说明》及《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等,明示本章知识所需达到的目标注意:【考试说明要求】要与考纲的知识点一一对应,不能超纲 三、 【基础知识梳理】 ,以框架形式梳理本讲基础知识点注意:1.【基础知识梳理】要与【考试说明要求】相对应,进行调整 【考试说明要求】要求考的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不考的内容不必挖空避免过于繁琐2.【基础知识梳理】中的知识点如果超纲则必须删除3. 【基础知识梳理】中的知识点如果在其他章节或单元中出现可以不必删除,如果超纲必须删除四、 【疑难突破】 ,对本讲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归纳,方法规律小结,鉴别注意:【疑难突破】里的内容页应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想对应,适当增减五、 【典型例题精讲】和【课堂训练】 ,争取达到让学生通过一道例题,可分析解答一类题目针对本讲知识,结合典型例题精讲,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进行随堂训练习题编排由易到难,以中等题为主注意:1.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与考试说明要求相对应,不得超纲;2.难易度,广东题目较简单,难易度上要适度3.题型,根据高考试卷,分析题型,要符合广东地区的考试题型设置和试卷结构。

      4.材料,选题和材料新颖5.题量,例题题量:2-3题;习题题量 4-7 题6.分值,分值合理另:本书附有课时作业和阶段质量评估检测卷(同上)附:考纲与自版书【考试说明要求】对比结论知识点 结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删除 P49 第 16 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删除 P57 第 19 讲山地的形成 删除 P62 第 21 讲(内力作用)河流地貌的发育 删除 P65 第 22 讲(外力作用)农业区位选择 删除 P87 与 P88 考试说明重复传统工业区域新工业区 删除 P94 第 32 讲(上一讲的延伸)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2) (3) 删除 P98 第 33 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删除 P105 第 36 讲森林开发与保护 删除 P117 第 40 讲我国主要资源的时空分布及消费分布规律 删除 P133 第 45 讲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规律 删除 P136 第 46 讲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删除 P143 第五部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删除 P162 第六部分第三章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 删除 P173 第六部分第五章注意:本书大约删除 37 页正文内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