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五年级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43960625
  • 上传时间:2023-10-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0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五年级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1 >  教学目标 >  1.认识5个生字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  教学难点 >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  教学过程 >  最后一分钟 >  一、导入 >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  三、品读课文 >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 去迎接……” >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  四、指导学生朗读 >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2 >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教学重点及难点 >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  2.了解课文的大意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  2.学生质疑字词) >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  磅礴:气势雄伟 >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  五、布置作业 >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背诵课文 >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  1.学习首联。

      >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  (2)学生质疑 >  (3)师生共同解疑 >  理解“等闲” >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  理解“只” >  投影出示: >  (4)读首联,读出语气 >  (5)同学之间评读 >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  2.学习颔联 >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  (4)投影练习: >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  把()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  B.朗读颔联 >  3.学习颈联 >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  (5)讨论归纳: >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  4.颔联、颈联的小结 >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  (1)讨论后回答 >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  (6)学生讨论自学 >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  (7)自由朗读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3 >  学习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  2.发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背诵6-8自然段 >  课前准备 >  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片 >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  教学过程 >  ↘揭示课题 >  1.出示课题,读题 >  2.理解题意 >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