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农村科学教学跟上改革的步伐.doc
4页让农村科学教学跟上改革的步伐 谷城县城关镇胡井小学 郭丽对策一:发挥优势,强化意识,造成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充分发挥生活环境优势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这是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透过生活现象寻找其本质,如《发霉》一课,列举蔬菜、干果、发霉长毛的现象认识霉是一种真菌,发霉严重的结果是腐烂;面粉和馒头说明发霉需要有条件;酿酒和制酱豆说明控制发霉条件为人类提供生活物品等活生生的现实,说明掌握自然知识是生活的必然其二运用种养环境优势农村具有广泛的种植、养殖业,利用对比归纳法分析生产现象,从感知中强化认识如结合《果实的形成》认识杂交玉米、水稻的制种时为什么要人工授粉的道理;结合对保护动物七彩山鸡、蛇、麋鹿等人工繁殖,理解动物的驯化等,从而认识到自然知识对生活的指导和从生产的实践中验证自然知识的重要性其三农村儿童自小受农村特有环境的教育,有着勤劳朴实的本质,在劳动过程中接触了丰富的自然现象,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这些无意观察变为有意观察,在观察中受启迪而发现自然规律,强化有意注意意识如为什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洁净的水烧开后沉积物是从哪里来的?山泉的水为什么冬天冒白烟而夏天那么凉等。
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扑朔迷离的现象记录下来,成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素材,并且成为激发渴望释疑意识的材料对策二:挖潜动因,自我完善,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一是稳定科学教学研究机构,立项目定专题,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实验,对教材深入剖析,对符合学生实际,理论严密而合乎逻辑的内容深化理解,对不够严密的内容(如制取氧气的实验)筛选后进行专题改革实验,对易于就地取材进行教学的内容(如环境保护中沼气的使用,生态环境中综合种养业的发展等)逐步积累,加以完善,将农村实际和自然理论融会贯通二是充实生物园地,规范生物园格局,让它发挥更高的实用价值生物园不仅是动植物的普通标本基地,更应是利用自然知识进行实践和创造的场所如根据植物不同的习性和特征进行间作、套种、配种实验;开展地下(菌类植物)、地面(草本植物)、地上空间(木本植物)的立体式综合种植实验,将教学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对策三:改进实验,积累材料,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一是根据科学教材的编排注重了同季节的关系这一特点,即兴寻找活教具花的传粉方式、花的结构与果实形成的关系等知识的教学,课前指导学生养蝌蚪、收集桃花、油菜花和樱桃等标本,使学生对照标本进行观察,将室内实验搬到大自然中去做。
二是农村动植物资源丰富,让学生像集邮一样收集储存动植物、岩石标本如各种类型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标本;鸟、鱼、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贝壳等动物标本;大理岩、沙岩、页岩、化石等标本,让其在教学中大派用场三是就地取材,模仿农村许多生活生产方式制作实验装置如根据水力磨面原理制作水轮机,根据风车原理制作风力发电机,利用酿酒原理制用水循环演示装置,利用木块、有色玻璃细纷、大小颜色鲜明的石粒进行沉积演示等,使演示从简从速地达到明理对策四:走进大自然,学好小“自然”,建成教学基地走出去,在大棚基地进行植物与环境的教学,可得到改变环境使植物生长的启示:在养殖场进行动物与环境的教学、在花卉场学习各种各样的花、在林场学习植物繁殖、在加工厂学习机械和杠杆知识等,都可在掌握自然知识的同进使知识应用得以深化,在现场操作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改进和创新的启发培养他们从小学知识、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请进来,聘请农业种殖技术员到学农基地进行玉米、红薯和桔子繁殖的示范和讲解种植科学让学生在从事基地劳动中深化、理解自然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实践经验介绍,让学生奠定学以致用的基础,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学好知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远大理想。
对策五: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形成创新教育氛围一是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人才,使其符合时代需求改变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学习意识改过去的“听讲──接受──再现”为“置疑──探索──研讨──创造”的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与学”向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二是改革教学功能,改封闭型改为开放型将有字之书(教材)和无字之书(生活现象)相结合,有机利用校内外学习场所让学生随意选学,切实做到“活”而不乱,“动”而有获如卵石的形成教学,有的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由岩石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失去棱角逐步磨圆的认识,有的学生在观察山顶岩石和山沟及水中岩石的不同之处后说:卵石就好像我家过年团汤圆一样是在滚动中逐渐磨圆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各方面获取的抽象认识进行归纳,概括出卵石的成因三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变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指导学生思考发现创造我们在教学水的循环知识时,以水是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为题,展开思考,学习有从天上落下来的雨雪形成的流到大海里去,有从地里冒出来的流入大海去,有的是大海里的水流到地下,从地下流到各处、又从地里流出来的……接着让学生从这些不同的说法中再去辨析思考,从中得出水无限循环这一结论,再从水的循环规律上升到与人类的关系上,最后上升到将来要如何控制水的有害方面,有效利用水循环规律和保护天然水资源有效为人类服务的创造性思维上来。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