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原则与策略.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0860602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7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衣艳霞Summary: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而数学作为我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千百年来,经过历代数学家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集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运筹学等多个分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入解读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踏入神奇的数学空间,解密更加深奥的数学理论Key:数学史 小学数学 原则 策略从古至今,数学领域涌现了诸多名家,如我国的刘徽、祖冲之、杨辉、赵爽等,国外的阿基米德、哥德巴赫、恩格尔等是这些名家的集体智慧共同铸就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空间因此,教师应将数学史融入教學过程,让小学生与这些数学名家的理论亲密接触,聆听数学家的励志成才故事,进而产生学习热情,为学好数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一、历史导入,价值突显数学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学科之一,它承载了国内外无数名家的辛勤劳动与孜孜付出其中,我国古代数学家所创造的数学成就与辉煌在世界数学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因此,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史的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以及古代数学名家的主要功绩,使学生在领悟数学起源故事的同时,产生爱国主义热情,将数学课堂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

      1.引述古人智慧,正向价值引领数学知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才逐步自成体系,其发展历程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一样,都是由浅及深因此,教师在讲述数学史的过程中,首先从简单的数学知识讲起,再逐步深入和渗透,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关注以算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展示算盘的起源与发展史:“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是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使用算盘的来历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当时的算盘叫作算板,古人将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其实,在算盘出现之前,古人一直使用小木棍进行计算但是,这种方法在计算大数时就会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古人运用聪明才智发明了算盘到了我国明朝时期,珠算不仅能够计算加减乘除法,而且还能计算土地面积以及各种形状实物的大小当算盘的发展史介绍完毕后,小学生不仅对古人产生仰慕之情,同时,也升华了个人的爱国情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契合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数学史是我国历史长河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灌输数学史,满足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渗透我国数学发展史的同时,必须兼顾数学史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着眼点,并结合数学教材,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正负数概念”的知识点时,教师事先了解正负数的发展史,并将视频资料与文字资料传给学生我国的正负数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的学者刘徽建立了负数的概念,并且在《九章算术》当中第一次给出了区分正负数的方法在公元206年以及公元1261年,东汉的刘烘与宋朝的杨辉对正负数加减法则的论述,都与《九章算术》的说法一致而我国元朝的朱世杰除了明确给出了正负数同号、异号的加减法则外,还给出了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则而国外在正负数领域的研究要追溯到628年的古印度而欧洲直到1629年才首先认识到使用负数解决几何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的正负数研究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通过讲述正负数的发展史,学生能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进而产生学习动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原著引用,古今相融目前,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据着较小比重,一些生涩难懂的古代数学题目也很少出现在教材当中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古代数学原著,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型与数学问题发送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学到原汁原味的数学理论与数学习题,产生学习兴趣1.借用现代数学理论,解开古代数学谜团诸多数学名家所创造的数学理论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公布于世。

      如果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直接引用古代的数学理论,无益于小学生及时消化和吸收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借助古文翻译平台,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然后借助现代数学理论,验证古代数学理论的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法,再一次证明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将古代与现代的数学理论有机融合到一起,做到古为今用比如,在学“圆的认知”时,教师可以将《墨子·经上》中关于圆的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原文是:“圜,一中同长也这里的“圜”就是圆的意思然后,教师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圆是从中心到周界各点有相同长度的图形也就是说,圆的外围的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是古人对圆的定义接下来,为了验证这一数学理论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对现代数学中圆的概念进行阐述,即“圆是一种几何图形,指的是平面中到一个定点距离为定值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个给定的点称为‘圆的圆心’;作为定值的距离称为‘圆的半径’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就是一个圆”可见,古今关于圆的概念如出一辙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数学理论的原版内容,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将古代与现代的相关数学理论结合到一起,深化了数学知识点。

      2.引入古代习题,激发学习兴趣近年来,国内外数学学术界不断推陈出新,按照现有的数学理论,开发各种类型的数学习题一时间,数学题型数不胜数但是,过度强调多做数学题,而忽略了少而精的做题原则,无益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将数学史中的一些典型题型引入课堂,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做题欲望,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有帮助比如,在我国的《孙子算经》当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道经典的鸡兔同笼题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如果将这道题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鸡兔在同一个笼子里,有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当学生面对这道古老的应用题时,立即产生解题兴趣类似的古代数学题型不胜枚举比如,我国的另一经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当中,就记载着大量的小学数学习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撷取古代数学史精华,对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三、励志经典,汲取养分数学史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国内外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他们励精图治,克服当时的种种困难,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可以说,这些数学名家的励志精神也是当代小学生应当学习的因此,可以将数学名家的成长故事或数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传授给学生,以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成为栋梁之材。

      1.讲述研究历程,引发学生共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多数数学概念、定理都是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实践而得到的真理,数学教师应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理论,向学生讲述该数学理论背后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史,同时,以古为鉴,汲取古代数学名家身上的闪光点,为学好数学知识注入精神动力比如,到目前为止,利用计算机技术,圆周率π已经计算出小数点后的10万亿位但是,多数学生对祖冲之当年钻研圆周率的过程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收集的关于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播放出来祖冲之生于429年的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由于过去的数学研究工具简陋,祖冲之与儿子祖暅为了计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需要收集大量的算筹(小木棍),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已经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但是,父子二人坚持不懈,最终推算出圆周率的不足近似值(朒数)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盈数)3.1415927,指出圆周率的真值在盈、朒两限之间通过讲述祖冲之与祖暅的故事,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知识视野2.敢于猜想创新,探究数学奥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敢探未明的新理,即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的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从这席话当中可以看出,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敢于猜想、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才能获得真知因此,教师在讲述数学发展史的过程当中,应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的经典名人故事,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供坚实保障比如,在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提出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随便取某一个奇数,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即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如461,可以表示成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由此可以得出,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1742年6月30日,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欧拉给不出严格的证明这里的“素数”指就是质数这个数学猜想震惊了当时的数学界但是,这一理论直到现在未得到证实,也未受到数学界的质疑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博大精深想要解开更多的数学谜团,就需要向哥德巴赫学习,针对某一个数学定理、论断、概念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实践,哪怕结果是错的,也要始終保持锲而不舍的精神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将数学知识学好、吃透四、结语学好数学知识不仅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也需要了解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在数学史当中汲取知识养分,挖掘数学知识精髓,深入体会和感悟数学史的文化价值,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数学钻研精神发扬光大,解开数学领域更多的求解之谜Reference[1]曾静,张倜. 教学数学史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J ].中国教育学刊,2016(2):103.[2]毛新薇.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J ].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02):47-49.[3]谢赛帅. 融入数学史, 让思维走向深入[ 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06):34-35.[4]薛常建.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11).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