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世纪设计课件.ppt
40页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欧洲欧洲17、18世纪设计世纪设计第一节 17世纪设计欧洲进入17世纪后,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640年,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即将结束法国在16世纪末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开拓海外殖民地,增强了国家实力,为王室建立绝对君权专制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然而,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由于商路转移,手工业萎缩,又不断遭受外国入侵,处于衰退状态,反宗教改革势力抬头,教皇拥有很大权力一度作为欧洲强国的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国力大衰,宗教势力得到发展德国遭受长时间的战争,国土四分五裂,经济衰落,封建势力顽固地维持下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欧洲的建筑文化呈现与文艺复兴不同的趋向意大利诞生了巴洛克艺术;法兰西则发展了歌颂君权的古典主义艺术二者互为对立,由相互影响,成为17世纪建筑文化的主流整体看,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主要流行巴洛克艺术;法国、英国、荷兰主要流行古典主义艺术巴洛克巴洛克艺术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主义风格发展起来的巴洛克艺术家追求新奇,标新立异他们不遵守古典式的优雅、典丽的原则,故意设计出奇特怪异的建筑或装饰样式,显示出强烈的反叛精神。
设计强调运动感和激情,常采用不对称的构图、不规则的曲线,强调动态,建筑物似乎是具有灵魂的有机体,仿佛在扭曲、运动、变幻,产生强烈的旋律和节奏他们重视光、影的作用,明暗对比强烈巴洛克艺术家们打破了建筑、绘画、雕刻的既定界限,使其互相渗透,形成一个具有综合表现力的有机构成体他们善于运用大理石、青铜、宝石等贵重材料,以造成非常华丽的效果巴洛克艺术的设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它丰富了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的表现力,具有突破前人的创新意义;另一方面又有过于追求怪诞诡异,浮华做作的倾向正是后一点,使教会对其情有独钟,成为17世纪宗教建筑物的主流耶稣会教堂 意大利(1568-1602)设计者:维尼奥拉/泡达耶稣会教堂被认为是巴洛克建筑设计的第一件作品里面分三层,两层皆装饰成对的柱子,柱头装饰华丽注意的是,中厅外墙与侧廊外墙之间有一对大涡卷形装饰中央入口处的山花改变了传统的单独样式,变成较小的三角形山花嵌入弓形山花的双重山花门窗上也有突出的山花耶稣会教堂 内部圣卡罗教堂 意大利(1638-1667) 设计者:波洛米尼圣卡罗教堂的主殿平面是变形的希腊十字,像一个受了挤压而扭曲的圆形物体立面分两层,檐部向外伸出,墙面波动起伏,大凸大凹,富有弹性感。
装饰繁多,光影变化丰富,捉摸不定,表达出一种华丽而不安定的情绪,是设计者内心世界的流露圣卡罗教堂 内部圣伊沃德拉萨皮恩扎教堂 意大利(1642-1650) 设计者:波洛米尼他将教堂的立面设计成弧形,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的导入感平面是等边三角形与圆形交叉的六边形集中式空间穹顶采光亭上端安放着一个螺旋形的亚述古庙的塔式顶冠圣伊沃德拉萨皮恩扎教堂 意大利(1642-1650) 设计者:波洛米尼卡尔那罗礼拜堂圣德列萨祭坛 意大利(1645-1652) 设计者:贝尼尼雕塑由两人组成,一个是女圣徒德列萨,一个是天使德列萨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文献曾记载她在一次幻觉中看见了上帝她描述到:我看见他手持一枝长长的金箭,在金箭的尾部我仿佛看到一点火他用这几次刺穿我的心房,因而弥漫到我的肺腑拔出金箭时,我觉得正带出我的五脏六腑,留下上帝之爱的全部激情圣彼得广场 意大利(1655-1667) 设计者:贝尼尼圣彼得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而建,主广场平面呈横向椭圆形,面积约3.5公顷广场和大教堂之间以一个梯形广场相连接圣彼得广场 意大利(1655-1667) 设计者:贝尼尼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从地势上加强了教堂的雄伟感。
前后两个广场旁边是柱廊,造型仿佛是教皇伸出的两只手,将信徒拥入他仁慈的怀抱中圣彼得广场 意大利(1655-1667) 设计者:贝尼尼为了同宽阔的广场和宏大的教堂相协调,柱廊采用了富有气魄的塔斯干柱式每排有四根巨柱,共有柱子284根,柱子排列紧密,间距小,层层叠叠,造成复杂的光影效果圣彼得广场 意大利(1655-1667) 设计者:贝尼尼梅尔克修道院图书馆 奥地利(1702-1738) 设计者:普兰图尔书架沿墙布置,书架上有装饰性的托脚,承托挑台,上面还有栏杆地面简单铺设大理石,顶棚设计随意,蓝天上漂浮着各种人物,周围绘以虚假的建筑细部,接近于简洁的洛可可风格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提倡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并将古代理念作为自己的审美依据,推崇维特鲁维的理论和文艺复兴时期帕拉第奥等人的艺术理念强调构图的主从关系,突出轴线,注重对称等原则,表现出注重理性、讲究节制、结构严谨的精神当然,重理性的古老传统样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国王和贵族们的需要,事实上,巴洛克的新奇造型和华丽装饰也渗透在古典主义设计中维康府邸 法国(1656-1660) 设计者:勒沃和画家勒布朗、园艺家勒诺特尔建筑轴线突出,左右对称外形与内部空间呼应,客厅之上举起一座圆形的穹窿。
檐上设计了凸窗和花瓶式雕塑装饰,这是17世纪法国府邸建筑常见的装饰样式维康府邸 法国(1656-1660) 设计者:勒沃和画家勒布朗、园艺家勒诺特尔前面的花园是几何形的,中轴长达1公里,沿着轴线布置了树木、水池和花畦,都被设计为规整的几何形体体现了古典主义者倡导的理性的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原则维康府邸 法国(1656-1660) 设计者:勒沃和画家勒布朗、园艺家勒诺特尔维康府邸 法国(1656-1660) 设计者:勒沃和画家勒布朗、园艺家勒诺特尔卢佛尔宫东立面 法国(1667-1670) 设计者:勒沃、勒布伦和克彼洛建筑立面横向很长,约172米中央和两端各有凸出部分,将立面分为五段,主轴线很明确中央部分有倚柱,上面架有山花两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装饰,结构较平坦立面高约28米,上下分三段底层是基座,结实沉重,中段是对称的科林斯式巨柱,上部是檐部和女儿墙中段双柱形成的空柱廊是主体,它使立面显得空透和层次丰富各部分比例体现了和谐的数的关系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包括宫殿、花园和放射性大道三个部分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宫殿建筑南北总长400米。
北翼作为宫廷的公共活动场所,设办公室、教堂、剧院等南翼主要是王妃、王子们的卧室和活动室中间部分供国王起居工作之用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宫前大花园是17世纪60年代初由勒诺特尔主持建造其中轴长达3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均呈规则的几何形图案17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造园家布阿依索曾说:“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加以调整和安排得整齐匀称的话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镜厅,厅长约76米,高约13.1米,宽约9.7米巨大的法式立地窗将它的内部和花园景色融为一体与立地窗相对,东面的墙上装着一排17面大镜子,进一步加强了空间的层次幻象镜廊以白色和浅紫色大理石贴墙面,饰以科林斯式壁柱,柱身用绿色大理石,柱头和柱础为铜柱檐部塑着金色的花环和天使大镜子前排列着柱式的镀金烛台,即作为照明,又丰富了空间。
顶部的壁画描绘了国王的辉煌历史镜厅采用了很多巴洛克的手法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墨丘利厅也叫“御床厅”和“水星厅”,也是皇室成员玩游戏的地方中间大床上的帏幔全是金色和银色锦缎,豪华至极大床用银质栏杆隔离吊灯、壁炉、桌子以及镜子的框架全部都是银质的 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阿波罗厅也叫“太阳神厅”,相当于御座大厅,因此是整个套间中最奢华的国王就在 这里进行日常的接见,如果是外国使臣的晋见,则会安排到镜厅这里也用来举行舞会 凡尔赛宫 法国(1661年始建) 设计者:勒伏、孟莎特天花板上的镀金雕花浅浮雕中,阿波罗站在黄金战车上,驾驭着四匹白马在五彩云霞中飞驰,春夏秋冬四季神围绕在他的周围这是拉福斯的作品 皇宫礼拜堂,底层是券廊,上层是柱廊上下两层都有开窗,顶部还有高侧窗,提供了充足的光线栏杆、祭坛、管风琴上镀金在拱顶上用彩绘装饰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成几何图案白厅宴会厅 英国(1619-1621) 设计者:琼斯、韦伯设计中的白厅东西长390米,南北长290米,目的是建造一个中央王权的纪念物。
由于经济原因和革命爆发,只建成了宴会厅二层是宴饮厅,下层是服役房间窗子较大,造型风格明快 圣保罗大教堂 英国(1675-1710) 设计者:克里斯道弗雷恩在建造过程中,雷恩研究了布拉曼特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小神堂的设计,也参考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建筑在此基础上,综合了古典主义的纯粹精神和某些巴洛克的奔放豪华圣保罗大教堂 英国(1675-1710) 设计者:克里斯道弗雷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