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交往异化问题研究论文.doc

32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47003091
  • 上传时间:2018-06-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6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交往异化问题研究中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但就其直接性而言,主要表现在的是人际关系,亦即主体间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正是适应了西方后工业社会的这一新变化提出的,尤其是该理论之所以形成所依据的特定背景和现实状况,触及到西方文化中一些根本性问题,值得我们加以讨论和重视从我国的现实因素上看,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具理性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使人们在面对不同诱惑时,极易陷入物欲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成了工具理性的产物,变成了功利性的交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哈贝马斯尝试用交往理论来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他的这种有益的尝试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和有意义一、马克思的交往异化理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交往异化思想,也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本文按照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发展逻辑,以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为蓝本,依照《穆勒评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 经济学手稿》的顺序来全面揭示交往异化理论的演进过程一)《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是马克思1844 年在巴黎研读多位经济学家的著作时所留下的大量笔记之一。

      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交换和货币,集中阐述了交往异化问题,这个时期也是马克思开始关注交往异化现象的开端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对交往异化的表现及本质进行了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货币是“异己的媒介”马克思从货币出发,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人的产品赖以进行相互补充的中介,但是由于 “人使这种中介活动本身外化,他在这里只能作为丧失了自身的人,失去了人性的人而活动;物的相互关系本身、人用物进行的活动变成某种在人之外的、在人之上的本3除了私人所有的特殊的人格本性的抽象” ,货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一般等价物,它是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所进行的活动由于这种异己的媒介――并非人本身是人的媒介,――人把自己的愿望、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不依赖于他和他人的力量这样,他的奴隶地位就达到极端因为媒介是支配它借以把我间接表现出来的那个东西的真正的权力,所以,很清楚,这个中介就成为真正的上帝,对它的崇拜成为目的本身同这个中介脱离的物,失去了自己的价值3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以货币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关系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真正的交往应该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往,是不需要任何中介的但是,自从货币出现之后并且作为人们之间交换活动的媒介,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往就开始蜕变成私人所有和私人所有之间的交换。

      这种以货币为中介的交往逐渐脱离了人格间的交往,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并反过来开始支配人格与人格的交往本身因此,货币是交往异化的典型表现依据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对货币的本质明确的表述,“货币,是私人所有的外化,是排4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作用仅仅是充当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物物交换的媒介,所以货币应该从属于人,是“人的社会的行为”外化的结果但是与此相反,货币一旦被创造出来,却成为“在人之外和在人之上的本质”在货币面前,人的活动、愿望、以及同他人的关系都成了与自己相异己的力量,人反而丧失了自身,将货币当作目的本身人与物之间的主客关系开始发生颠倒,人沦落为货币的奴隶,货币拥有了支配人的“真正的权力”,成为“真正的上帝”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是“异己的媒介”5马克思对于交往异化本质的认识非常彻底,他还借助对信贷制度的分析予以深刻的揭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信用业中,由于人们可以靠信用卡、支票等完成交易, 乍看起来似乎异己的物质力量的权力被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上的信任关系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人又重新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但马克思指出 ,“这种扬弃异化、人向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 , 仅仅是一个假象; 何况这是卑劣的和极端的自我异化 ,非人化 , 因为它的要素不再是商品、金属、纸币 , 而是道德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自己的内在生命, 更可恶的是 , 在人对人的信任的假象下面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和完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9 页。

      同上注,第 20 页 同上注,第 19 页4全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 , 信贷仅仅把“有支付能力的人”理解为道德上“诚实的人的心灵中 也就是说,信贷中用来交换的是人的尊严和人格本身我们知道,人格劣的和极端的自我异化,非人化”,尽管信贷业和银行业可能是交换手段上的一种进步,我们自己被排斥于真正的财产之外,因为我们的财产排斥他人” 因此,交往变成交交往异化问题研究6人”在信贷中 ,人不但没有获得自己的尊严 , 反而被降低为可供抵押的商品、货币、资本或利息 , 而债务人的死亡则被理解为债权人的资本连同利息的死亡马克思用下述极其犀利而又令人震撼的语言,道破了信贷关系的实质:“在信贷关系中,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变成货币,或者是货币和人并为一体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既成了买卖的物品,又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构成货币灵魂的物质、躯体的,是我自己的人格存在、我的肉体和血液、我的社会美德和声誉,而不是货币、纸币信贷不再把货币价值放在货币中,而是把它放在人的肉体和7是目的,不能被转让,这是近现代哲学对人格的基本理解,也是《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基本理念因此,同身外之物的交换相比,身上之物的交换是一种更加“卑8但是“虚伪制度内的一切进步和不一贯全都是最大的倒退和始终一贯的卑鄙”。

      92.交换活动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交往本来是指人与人之间丰富多彩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活动,但在市民社会中,交往却蜕变为单纯的买卖关系,蜕变为单纯以物为中介的商品交换,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所谓为他人需要而生产只不过是假象,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拥有;同样,所谓为了人们的相互补充也只不过是假象,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掠夺在交换关系中,私有者关心的只是对方手里的物品,而不是对方的人格需要你手里的物品才是你满足自己需要的砝码,才是你支配对方的手段、中介、工具,才是交往能否实现的公认的权力因此,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产品看作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而且也支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产品顽强地不服从我们自己,它似乎是我们的财产,但事实上我们是它的财产,10678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1-22 页 同上注,第 22-23 页 同上注,第 21 页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69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36 页5目的是为了你所愿望的对象永远不再给你恩赐 这段无需加以解释的清晰文字生动西” ;人与人被物品相互奴役,人在交换中不仅被物品所否定,还被他人所否定;物与物“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换就是交往的异化。

      对这种人与物之间的颠倒状态,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的彼此发生关系的对象物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看来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化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11交往变成交换同样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 (1)我们每个人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心目中的东西;你为攫取我的物品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手段、工具、你自己的物品的生产者2)你自己的物品对你来说仅仅是我的物品的感性的外壳,潜在的形式,因为你的生产意味着并表明想谋取我的物品的意图这样,你为了你自己而在事实上成了你的物品的手段、工具,你的愿望则是你的物品的奴隶,你像奴隶一样从事劳动,12地描绘了人在交换中的真实状况:人在交换中贬值, “我们彼此的价值就是我们彼此拥有的物品的价值因此,在我们看来,一个人本身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13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主宰,而人与人的关系则成为附庸14(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1.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简称《44 手稿》)是马克思 1844 年 4 月—8 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与《穆勒评注》写于同一时期。

      在这部手稿中,劳动异化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的中心问题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认真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完全经验的分析达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异化本质理解马克思认为异化11121314同上注,第 36-37 页 同上注,第 37 页 同上注 参见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现代哲学》,2007 年,第 5 期6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 在《44 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推动人交往异化问题研究劳动有四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异化劳动的第四重规定性人与人的异化其实就是交往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和人相异化是前三个规定事实的“直接结果”从《44 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来看,马克思的基本思路是从对“人的产品异化”这一异化现象的分析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入里,最后揭示出异化现象的核心和本质--人与他人的异化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1516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动机除了满足人类生存的肉体需要,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作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在生产动机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都和劳动者相异化,人也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尊严,劳动已不复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的生活需要,而是变成了单纯的谋生手段,变成了仅仅为了满足直接肉体需要的动物式的生产,这种强迫劳动与自由自觉的劳动相去甚远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人越来越与自己的本质相分离,越来越不成为人人既然和自己的本质相异化,那么,人和他人的关系也就相异化了,就是说,人不仅同自己相对立,而且还同他人相对立在马克思看来,工人作为劳动者由于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人的类本质存在相异化,所以他就同其他人分离开来,同他们格格不入,并与他们作为异己者对立着,就像他们也同他对立着一样从异化劳动这四方面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异化的基础都是人与自己异化,然后出现人与他人的异化,从而形成一种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任何异化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只不过这种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本来所应具有的真实面貌,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2.交往异化的根源之一——私有制在《44 手稿》中,马克思不仅指出了异化现象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具体分析了交15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97-98 页。

      同上注,第 98 页7的、别人的所有物” ,也就是说所有权的让渡是内蕴在异化现象中的重要原因人们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往异化与私有制运动的关系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分裂,才使劳动者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17迫于无奈把本来属于自己的所有物让渡给他人,形成外在的私有财产,为了继续生存,无产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于是分离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就以异化的形式结合了因此,对于无产者来说,财产的外化就必然造成劳动的异化;对于私有者来说,他们之间商品交换的关系正是私有财产的相互异化或外化总之,在私有权范围内的整个社会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彼此的疏离和对立这样,人的产品成为了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需要不是靠自由自觉的自身生产活动来满足,而是用自己本质的外化物与他人交换,从而达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