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发教师心灵智慧引导教师专业成长.docx
10页激发教师心灵智慧,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陈孟云Summary:本文依据帕尔默教育理念,致力于关注国际汉语教师的内心世界试图从国际汉语教师海外教学事例中探寻如何驱动教师内心力量,进而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主张从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的独特性看待教师内心关怀的必要性,理解汉语国际教师标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文本,营造教师精神家园,引导国际汉语教师向成为拥有心灵智慧的内心强大的领导型教师方向发展Key: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教师专业成长;心灵智慧:G451:A:1006-723X(2013)05-0142-04一、从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的独特性看加强教师内心世界关怀的必要性加强国际汉语教师内心世界关怀是由其较强的专业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的一方面,体现在国际汉语教师需要恰当地应对海外的全新工作环境国际汉语教师需奔赴海外任教,由于国别差异、地域环境文化差异、教学对象的独特性等诸多因素,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具有独立迎接挑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无论是去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去其他发展中国家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都需要比国内教师拥有更多的生存智慧和教学勇气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职业情景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
在海外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仅有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体现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的核心要素还不够,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里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并在任何场合中,应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等要求表明,开展国际汉语教学还需要教师的爱心和道德伦理,实践性知识和智慧,创造性寻求变化的自主探究,在行动中的反思调整,善于学习交流,这些,同样是国际汉语教师迫切需要的专业化要素,诚如教育家帕尔默所认为的那样:“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感与自我完整[1](P10)自身认同感与自我完整,是国际汉语教师只身海外工作过程中应有的精神家园和自我心理调整的重要技能由于教学、生活疏于有效监督,国际汉语教师必须依靠自律,更需要源自内心的强大力量的支撑通过心理调适,增强信心,完善自我,才能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复杂的教学过程时,体现出应有的洞察力和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真功夫,才能妥善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和误解,有效地完成海外教学使命依据帕尔默教育理论:必须营造不断滋养着教师把潜在的心灵智慧外化为专业能量的外部生命联系网有国内专家研究结论显示:要充分肯定教师心灵智慧发挥和教学天职感之间相互滋养良性互动的联系对教师成长的意义,要使教师滋养优秀教学的心灵智慧源源不断。
吴国珍,2011)由此,关注国际汉语教师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过程,应借鉴心灵大师的理念深入地理解教师心灵世界,营造滋养和唤醒教师们心灵智慧的外部生命网络,鼓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深深地从内心涵养萌发出对教育的本真的热爱应运而生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体现出对国际汉语教师内心世界的关怀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2]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始自1950年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至今历时60余年国际汉语教学作为独立专业学科的历史不算太长,却是当下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这个领域的教师队伍正在迅速壮大,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有实际指导性意义标准的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以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为代表的民间机构制定的优秀教师标准是:教师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到80年代末出台了“教师应该知道的和有能力做到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优秀教师的发展我国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鼓励教师努力做到对教学行为应具有“反思的意识”并提醒“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专业发展目标”从学科特点看,国际汉语教师专业比其他教师专业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因为国际汉语教师专业标准从酝酿、修订到完善的过程,不仅终结了长期以来借鉴其他学科标准的历史,具有了体现本学科特点的专业标准;更重要的意义是,在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势下,该专业标准对于教师的全程成长能够提供具专业独特性的引领和援助,实现从教育的外部世界到对教师内心世界的关注,能够指引教师对教学行为不断总结反思。
这个特点折射出对教师的关心不仅注重客观技能要求,还传达出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的新趋势,尤其是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生命所实施的关爱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政策文本的权威性尊重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的地位,这在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超越困顿的新生长点,引导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能动过程,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领导者或主导者,其精神层面的因素往往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所以,营造教师的精神家园,增强教师的内力,引导教师朝向拥有强大内力的领导型教师发展,是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突破口,也是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独特性发展的生长点帕尔默认为:“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我的自我的品质是如何形成或缺失变形的?如何因我联系于我的学生、我的学科、我的同事以及我的整个世界的方式而形成或缺失变形的?教育制度如何能够支持和增强孕育着优秀教学的自我[1](P4)叶澜教授认为“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依托专业标准为衡量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励教师的内在潜力,但是任何衡量人的标准皆可出现双刃剑效应,唯有超越“双刃剑”瓶颈才能真正成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南然而,人毕竟是环境的产物,一些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在现实中的境遇发人深思:如何才能锻造、激活教师的核心潜质,以适应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呢?陈绂老师在“志愿者的问题案例看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中发现:“被派往西方国家的志愿者,很少会出现影响到工作、生活的问题。
即使出现了,志愿者们一般也能妥善处理然而,要讲文化差异,恐怕西方国家与我们之间的差异要比泰国、蒙古等亚洲国家与我们之间的差异大得多,但志愿者容易出问题的国家却不是那里,而是一些相对贫穷、现代化程度不那么高的国家[3]《中国周刊—归国汉语志愿者故事》中记载了一位一线汉语教师的叙述:相对于万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大群体,这只是三个普通个体的故事:梦想与现实,光环与失落,爱与哀愁1)一个志愿者,被分到了蒙古达尔罕,整个学校里只有他一个志愿者刚开始,连纸和粉笔这样的基本教学用具都没有朋友一个星期有接近30节课,晚自习还不算进课时,而汉办与对方签订的合同里明确写着:一星期不超过25个课时达尔罕的冬季,常出现强降温天气,最低气温可以到达零下40摄氏度朋友说,有一段时间,屋里暖气坏了,从窗户望出去,外面一片白茫茫的萧条在这座被称为“友谊之城”的蒙古国第二大城市里,他感受不到温暖气候、住所、孤独,这些都在他们的意料之中出乎意料的是,她们有时发觉自己并不是那么地受欢迎在中学教汉语的志愿者朋友,能够听懂直接站起来的蒙古学生的骂声……这并非孤例2)方美回国,失去了保研的资格,也失去了应届生身份这意味着她不能参加校园招聘——成功率最高的找工作方式。
她一度想要继续从事与对外汉语有关的工作,可在济南她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让她发挥对外汉语特长的工作方美发现自己“迷茫”了:“英语不如英语专业的,汉语不如中文的,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3)这个志愿者对她承认自己有“回国恐惧症”:人际关系几乎已经支离破碎,国内就业压力巨大,甚至害怕地沟[4]上述国际汉语教学志愿者的经历从表象上看是部分教师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深层次看是部分教师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而这也正是一直以来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中面临的棘手问题因此,在发展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中,除了激励机制外,还应转向于在教师整个成长过程中如何给予专业独特性引领指导的援助教师专业标准如何吸收内化优秀教师素养,并且配合贴近不同层次普通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唤醒其自主成长意识的培养方式,设法使得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指引广大教师专业独特性的指南?尽管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但纵观许多国际汉语教师的成长之路,似乎都能从中梳理出一些共性或典型性的因素事实上,许多案例证明,志愿者中能够胜任教学的人回国后无论是继续从事教学或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往往成为佼佼者例如执教加拿大蒙特爱顿中学的谢绵绵老师、澳大利亚墨尔本半岛学校的周晓康老师,等等。
谢绵绵老师是一位用心教学的优秀汉语教师,在多年的汉语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在谈到海外汉语教师的生存状况时说:“极富有挑战性,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吸引学生,就会失去这份工作[5]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汉语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感官理论、生态适应论等理念倡导汉语课的语体\动力教学法并获得成功她认为汉语课堂教学将会是学生生活中,乃至生命里一段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汉语课要体现充满中华语言和文化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汉语课教学后是对孩子个性精神形成和文化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他们找到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交流工具的经历通过一些专业发展取得卓有成就的教师成长经历故事,可以发现一个有趣并值得思考的现象:教学名师身上具有的核心潜质很难学!探寻是何原因造就名师身上的核心潜质,其实,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都不可复制他们的成长除了共性因素外,还有许多人们看不到的非典型性因素传统的教育观念常常让我们忽略了非典型性因素,非典型性因素往往是造就名师身上核心特质的重要因素,它能让一名教师成为名师并促成其在专业领域内的非凡成长通过教育叙事,看似与教育无关的因素是十分关键的,它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正面作用,就像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回忆,他对苹果产品的设计最大影响的因素居然是他年轻时期对印度文字书法的迷恋以及对印度文化的极大兴趣。
加拿大知名汉语教师谢绵绵博士回忆她的职业生涯时无比怀念地谈起其父亲谢添:“爸爸给我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让我学会热爱生活澳大利亚歌谣教学法创始人周晓康博士说过,她对歌谣教学法的探索源于对中国音乐的热爱三、进一步完善教师标准,实现优秀教学源于心灵 谢绵绵老师的魅力汉语课堂所引发的思考在于:如何让优秀教学源自心灵?如何能够让汉语教学由一个原则衍生出无穷尽的变化?凭借教师心灵引导学生并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育智慧即在于此开启教师心灵智慧,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是国际汉语教学事业面临的新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让年轻教师多参加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听示范课等方式是主要的解决之道;殊不知,这其中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疏离的问题结症作为学术交流的研究者往往追求建构概念体系的宏大叙事和抽象的理论程序,其实年轻教师的成长所学习到和能借鉴的还是一些优秀教师的共性如果转向深入地理解教师心灵世界,充分肯定教师心灵智慧,就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所以,倡导融入个人体验的灵性觉醒对于启迪教育实践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汉语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是对今后的专业发展影响重大关键时期一些学者研究显示,年轻教师大都要经历艰辛的生存适应期,通过克服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人际沟通、学校文化和制度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难,才能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1~5年不等的时间。
在此阶段的经历会极大地影响年轻教师是否胜任国际汉语教师岗位,是否能够在头几年形成优秀教师必备的重要专业能力,是否能够积累持续影响到日后专业成长的教师天职感、职业认同感和胜任感等个体体验据专家研究,优秀教师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数在入职阶段就能够脱颖而出,世界汉语教学年会上年轻教师优秀课赛、“汉办”和高校举办的汉语课堂比赛,为年轻教师发挥潜力提供了较适合的平台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国际汉语教师中专家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的差异,如在举例解释教学内容的专业知识方面,在教学中将注意力集中于高水平推理的问题解决效率方面,在鉴别、联系、编码和重构信息并明智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洞察力方面,年轻教师相对于专家教师还不足;当下,多数学校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一般是通过传统的传帮带、公开课观摩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