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团圆习俗及原因浅探.docx
7页中秋节团圆习俗及原因浅探 魏 勃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习俗呢?是什么原因使得其成为团圆节日呢?国内外民俗学的相关研究很多,而且很深入,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本文着重从起源、习俗、象征意义、相关传说等方面,从民俗学、社会学的角度,由现象深入本质进行剖析,在前人很多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节日起源考证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的形式与意义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并有相关的祭祀的记载在民间,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加之相关诗词的作用,中秋节更逐渐为人们重视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关注,中秋节也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有趣的是,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归类中秋习俗赏月与祭拜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饮食文化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成为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食月饼成为一种固定习俗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地域性的习俗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根据前人的记载,这类的地域性的习俗非常多,仅试举几例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上海市嘉定区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时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除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一些地方还形成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综上所述,这些习俗虽然样式各有不同,但都是祭拜的传统的延续,或者是拜月——祭祀太阴的一种人类活动相关传说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还有众多的历史人物相关传说,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中秋节团圆原因探求既然一年中有12次月圆,为什么只有中秋节的团圆感最为突出呢?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诚然如此,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八月仲秋,十五处中间,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一般在秋分前后,而秋分正好是秋天的中间,从立秋到中秋的天数和从中秋到立冬的天数基本相等一般认为,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加之秋高气爽,月亮最大最亮所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故中秋又称“团圆节”结论1)中秋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而“秋分”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因此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古代帝王的祭拜活动的影响直接确立了这个节令《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2)中秋节与人类的习惯有关。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赏月最佳时令,从唐开始,逐渐演变为节令3)中秋与农业生产有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4)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二中学)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