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万福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23页2019-2020学年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万福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 “议政” “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
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 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 “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 属于论辨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 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B. 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C. 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D. 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 “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C. 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D. 《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髙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B. 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C. 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D. 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参考答案:1. D 2. D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曲解文意错在“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文中有“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这样的说法故本题选D选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不是…而是…”错,原文第三段是“不仅是…也是”B项,“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错,原文第三段是说“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C项,原文倒数第二段说“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这里说成“先秦”是以偏概全故本题选D选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后面一句是“修辞学”的定义故本题B选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青铜器上的“纹/饰”“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
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
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一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14.下列对青铜器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初始意义来说,“纹”中有“文”,“纹”是“文”的同义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C.“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D.“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1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B.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得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D.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16.请分条概括兽面纹“属于青铜纹饰代表”的理由6分)答:参考答案:14.C(“‘纹’相对于‘。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