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mri诊断课件.ppt
117页内分泌系统的MRI诊断,肾上腺,一、肾上腺的常规检查方法 1.T1WI(SE和SPGR)和T2WI(FSE,FIESTA)横轴位和冠状位 2.采用薄层连续扫描,层厚5mm,层距0 3.压脂技术(FS) 二、肾上腺的解剖位置,大体解剖,,,,,in phase,in phase,out phase,out phase,FIESTA,FS-FSE-T2,DWI,平扫,增强,增强,增强,MR显示率:左侧(99-100%),右侧(86-91%)形态(横断和冠状位):左侧:表现为倒“V”字形或“人”字形右侧:内、外肢均显示时为“人”字形或 倒 “V”字形,仅内肢显示时为长线形外肢较短,可重叠于肝内缘而不显示),FSE-T2,,,MRI表现: 正常肾上腺表现为倒“V”字形或“人”字形,厚度不超过相邻的膈脚,边缘清楚序列:SPGRT1WI(FS) FSE-T2WI,FSPGR-T1,肾上腺的边缘应较平直或内凹,一旦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即可判断异常大小: 正常肾上腺厚度一般不应超过膈肌脚厚度 增大:肾上腺厚度>10mm或面积>150mm2MRI信号:与肝实质信号相仿, 强度均匀1、皮质三条带:由外向内 球状带 束状带 网状带 分泌 分泌 分泌 醛固酮 糖皮质激素 性激素 2、髓质 儿茶酚胺,,,,,,正常肾上腺的组织学,,分泌,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髓质,包膜,正常肾上腺的组织结构,皮质醇增多症 又称Cushing氏综合征,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一种,由糖皮质激素(束状带)分泌过多引起。
多为肾上腺增生所致少数为肾上腺肿瘤所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又称Conn综合征,由于醛固酮(球状带)分泌过多引起,常有高血压、低血钾,周期性软瘫 尿、血清醛固酮增高 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降低 90%由皮质腺瘤引起,少数由双侧肾上腺增生所致肾上腺皮质增生,一、概述,肾上腺增生主要指肾上腺皮质的增生,本病原因不明,临床一般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但少数无功能性皮质增生不产生症状二、病理,多为双侧性,肾上腺呈均匀肥大,切面呈脑回状,皮质厚度大于2mm球状带(conn)细胞增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1. 弥漫性,2.结节性增生,,,在弥漫性增生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增生的结节,大小不等,直径从数毫米至2.5cm网状带(H)及束状带(cu)细胞增生结节为束状带细胞三、临床表现,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 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成人多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痤疮、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onn综合征) 为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度的醛固酮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血容量、钠潴留、血浆肾素低下及周期性软瘫等。
以性激素分泌增多,为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性激素所致主要表现为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弥漫性增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肾上腺普遍增粗,形态仍保持正常,仅见轮廓饱满,边缘清楚 结节状增生表现为双侧腺体局限性多个结节,也可为单侧腺体单个结节,大小一般不超过lcm,多数在3~5mm之间,个别可达1.3~1.5cm四、MRI表现:,简捷法 肾上腺增粗,厚度超过相邻处的膈肌脚厚度 信号常无改变,肾上腺增生的MRI信号与正常肾上腺的MRI信号基本一致 双侧肾上腺MRI所见“正常”,其原因为肾上腺增生仅在细胞水平或肾上腺虽有增大,但未超过正常统计标准序列:SE-T1WIMRI表现: 双侧肾上腺(内外肢)普遍增粗,厚度超过相邻的膈脚,形态仍保持正常,仅见轮廓饱满,边缘清楚厚度大于膈脚,肾上腺弥漫性增生 (Conn综合征),序列:SE-T2WIMRI表现: 双侧弥漫增生的肾上腺信号无改变肾上腺弥漫性增生,与前同一患者,,,肾上腺结节性增生 (Conn综合征),方法:冠状面 T1WI +CMRI表现: 左侧肾上腺增大,左外肢见0.7cm的小结节 信号与肝实质相仿肾上腺结节性增生 (Cushing综合征),序列:(FS)-FSE-T2WI(平扫)MRI表现: 双侧肾上腺增大,左侧明显,左内肢呈结节样增粗。
在脂肪抑制上呈高信号,,肾上腺结节性增生 (Cushing综合征),序列:FS-FSPGR-T1WI(平扫+增强)MRI表现: 双侧肾上腺增大,左侧明显,左内肢呈结节样增粗 在脂肪抑制上呈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五、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肾上腺腺瘤鉴别增生多伴有对侧肾上腺也有肥大,腺瘤一般不伴有对侧腺体的增大,而且有些高功能腺瘤还伴有对侧肾上腺的萎缩结节状增生可在同一个腺体上有数个结节,而腺瘤多表现为单个结节肾上腺皮质腺瘤,一、概述,本病是一种良性的肾上腺皮质腺瘤,依其分泌功能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腺瘤功能性腺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质醇增多症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少数为性变态综合征二、病理,腺瘤通常是单侧单发性,并有薄膜包绕,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5cm,切面呈黄色或褐黄色镜下见腺瘤多为类似束状带的泡沫状嗜酸性细胞构成,含有丰富类脂质,有时由类脂含量少的透明细胞组成上图:Cuhsing腺瘤,下图:色素性(黑色)腺瘤,嗜酸细胞腺瘤,Cuhsing腺瘤大体标本,,,脂滴,脂滴,三、临床表现,功能性腺瘤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症状,见肾上腺皮质增生 无功能性腺瘤临床上多无症状,检查时偶尔发现(肾上腺偶发瘤)。
肾上腺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肿快,边缘光滑,包膜完整,直径通常小于3cm 多数肾上腺腺瘤的信号与正常肝脏的信号接近;完整之包膜在T1WI及T2WI上均为环形低信号四、MRI表现:,,巨大皮质腺瘤中央可有坏死,囊变或出血表现,但包膜完整,生长缓慢,无明显浸润性生长表现 部分功能腺瘤伴有对侧肾上腺的萎缩肾上腺皮质腺瘤 (无功能性),序列:SE-T2WI SE-T1WI MRI表现: 左侧肾上腺圆形肿块,边清,T1WI略低于肝信号,T2WI略高于 肝信号,信号均匀包膜为低信号带包膜,,CT平扫,1min,3min,20min,左肾上腺呈萎缩性改变,提示右侧的腺瘤为功能腺瘤,此例为Cushing综合征的患者肾上腺皮质腺瘤 (Cushing综合征),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序列:FSE-T2WI(FS)FSPGR-T1WI(FS) DW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的特点: 反相位上绝大多数腺瘤(本例为双侧)的信号均有明显下降,提示其内富含脂类物质In phase,In phase,Out phase,Out phase,序列:FSE-T2WI,强化特点: 1、早期强化,中等度强化。
2、廓清速度快五、鉴别诊断,肾上腺皮质增生 肾上腺腺癌 肾上腺腺癌一般体积都较大,呈分叶状,肿瘤内出血,坏死、钙化较肾上腺腺瘤更为常见,且腺癌容易转移T1WI上多为等信号,而T2WI上信号强度明显增高,明显高于相邻的肝脏信号强度肾上腺皮质腺癌,一、概述,本病较少见,临床上多见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成年女性肾上腺腺瘤患者如男性化表现明显者提示为癌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约10%的腺癌为双侧性二、病理,一般体积较大,呈浸润性生长,正常肾上腺组织破坏或被淹没,向外侵犯周围脂肪组织甚至该侧肾小的腺癌可有包膜切面棕黄色,常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常转移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血行转移到肺、肝等处三、临床表现,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约占一半,尤其是儿童和青年人,以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常见 无功能性者多见于成年人,患者多数因腹痛和上腹部触及肿块而就诊肾上腺区形态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多数有包膜,常大于7cm,肿瘤内常发生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T1WI上多数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高于肝实质,常有坏死、囊变表现为小片状T1更低,T2更高信号;钙化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四、MRI表现:,肾上腺皮质腺癌,序列:SE-T1WI SE-T2WI MRI表现: 右侧肾上腺不规则肿块,边不清,信号不均匀。
内可见长T1长T2的坏死肾上腺皮质腺癌,COR-SE-T2WI,肾上腺皮质腺癌,序列:SE-T1WI,,T1WI,T2WI,In phase,out phase,问题:肾上腺皮质癌的化学位移同、反相位的特点?信号不减低,增强,增强,强化特点: 1、不均匀强化 2、内有不强化的坏死、出血区占位和转移征象 MRI可显示肿瘤对邻近组织的推压或侵犯,以及肝内或腹膜后的转移五、鉴别诊断,肾上腺腺瘤 腺瘤一般边界清楚,体积较小,少有囊变、坏死、出血等病理表现MRI腺瘤在MRIT1WI及T2WI上信号均较低,接近肝实质信号嗜铬细胞瘤 MRI上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增强扫描后嗜铬细胞瘤强化明显,且因分泌的激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可有助于鉴别嗜铬细胞瘤患者尿中VMA(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升高,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超过正常范围等实验检查结果均有助鉴别3. 肾上腺转移瘤 两者MRI上信号特点比较相近,但肾上腺转移瘤以双侧发病多见,一般体积不大,直径常在3cm左右嗜铬细胞瘤,一、概述,本病是肾上腺最常见的肾上腺髓质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它部位的嗜铬组织由于肿瘤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可引起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的症状。
二、病理,,三个90%:90%发生于肾上腺90%发生于单侧90%为良性,六个10%: 10%发生于肾上腺之外 10%为双侧,多发肿瘤 10%为恶性 10%为家族性 10%发生于儿童 10%手术切除后复发,良性嗜铬细胞瘤包膜多较完整;直径多在0.6~4cm不等,表面光滑,棕红色,恶性肿瘤则有包膜浸润,血管内有癌栓,或有远在非嗜铬组织处的转移灶此外,还有嗜铬细胞增生的病理改变良性嗜铬细胞瘤大体标本,三、临床表现,1. 阵发性、持续性高血压 2. 有三联症:出汗、头痛、心悸 3. 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4. 血浆儿茶酚胺↑ 5. 尿香草基杏仁酸(VMA)↑,肾上腺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少数为分叶状边界清楚,直径一般3~8cm 多数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而在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其与肝实质信号强度比率等于或大于2,此是嗜铬细胞瘤MRI表现的重要特点四、MRI表现:,在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化学位移同、反相位的表现: 反相位上信号均无明显改变,提示其内无脂类物质In phase,out phase,In phase,out phase,T1WI,嗜铬细胞瘤的强化特点: 1、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2、快速、明显、持续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在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其与肝实 质信号强度比率等于或大于2,是嗜 铬细胞瘤MRI表现的重要特点腺瘤,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腺瘤,在反相位T1WI上嗜铬细胞瘤为等信 号,腺瘤为明显低信号A.嗜铬细胞瘤(153/31>2),B.嗜铬细胞瘤(187/49>2),C.转移瘤(右94/50<2,左66/50<2),D.腺瘤(64/68<2),如伴有瘤内囊变和出血,则肿瘤信号不均匀Gd-DTPA增强扫描,一般可见瘤灶强化明显 恶性嗜铬细胞瘤MRI征象 肿瘤直径常大于7cm,外形不规则,与邻近器官界限不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肝脏远处转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序列:SE-T1WI SE-T2WI MRI表现: 右侧肾上腺椭圆形肿块,边较清,信号不均匀内可见长T1长T2的坏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SAG-SE-T1WI,当临床和化验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未发现肿块时,应怀疑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存在,酌情加扫必要的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