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清爽
  • 文档编号:288881598
  • 上传时间:2022-05-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6.13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基础与积累运用1. 按要求填空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韩愈《师说》)(2)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____________》)(3)当曾皙问孔子为什么“哂由”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答案】【答案】 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 青冥浩荡不见底 ③.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为国以礼 ⑤. 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庸、冥、姥、吟2. 按要求选择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关于《美的历程》的评论文章观点比较一般,但在结构安排上差强人意B. 这篇报道上海疫情的文章文笔很好,只是所谈的问题已是明日黄花C. 在交流《乡土中国》阅读感受时,我说:“有两个问题我不太理解,还请大家不吝赐教D. 说起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学生们满是溢美之词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随着电脑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在很多具体的工作上轻松超越人类大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我意识。

      ①究其原因,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很可能是最大的差别所在②但是依托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却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③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芯片、处理器、电源和机箱等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④比如跳高或者奔跑,更不用说那些涉及情感的事情了A. ④②①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2题答案】【答案】(1)D (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语境表达的是观点一般但结构安排还行,使用正确B.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语境表达的是文笔好但已经过时,使用正确C.不吝赐教:请人多加指教的客套话用于请“大家”指教,使用正确D.溢美之词: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含贬义此处想表达学生赞美屠呦呦,感情色彩不当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题干中的四句话都是说人工智能的不足之处,而段首是说人工智能在很多工作上超越人类大脑,所以②应放在最前面,与上文内容形成转折关系①是对②句中机器人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的原因的介绍,故①应紧承②;④列举跳高、奔跑的例子,论证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故④应紧承①。

      文中最后一句“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我意识”与③中“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语意一致,故③在最后正确语序应为:②①④③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陈友琴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在《文学遗产》第200期上发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种看法他的那种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③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乔木生夏凉。

      韦应物《同德寺兩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④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假如林庚先生还认为上面所引的诗句,在字面上并没有绿字和翠字,请再读一下谢灵运的诗句: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过白岸亭》)⑤“疏木”也是“空翠”的(这“空”字绝无萧条之感,而是空灵可喜之意,连上青翠之翠,这里面何尝有一点光秃秃的树干的现象呢?)更不用说“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⑥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

      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⑦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选自陈友琴《温故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有删改)4. 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5. 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 )A. 艺术形象要具体例子具体分析B. 艺术形象的创造会受到经典形象的影响C. 艺术形象的细微差别会一字千金D. 艺术形象的衡量标准是经典形象6. 下列诗句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的一项( )A.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B. 溪浸山光冷,秋凋木叶黄常达《山居八咏》其三)C.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D.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张耒《劳歌》)7. 本文是如何批驳林庚对“木”解析的片面性的?请结合③-⑦段进行分析8. 陈友琴认为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你如何评价?【4~8题答案】【答案】4. 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

      5. C 6. D 7. 采用递进式式结构及举例论证手法进行分析1)第③段到第⑤段的第一句话,作者通过列举大量诗句批驳了林庚的“木”和“树”有分别,“木”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2)第⑤段第二句到第⑥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木”更多的让人联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树叶的观点进行批驳,进而指出林庚得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3)第⑦段进一步通过举例分析杜甫诗句中的“落木”补充,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8. 如肯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林庚仅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就得出普遍的结论,“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如否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总结艺术规律要以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为基础,而不能以个别的、特殊的句子为依据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持之有故”本义是提出的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根据林庚的观点是“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的根据是“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

      由此可知,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意思是,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会一字千金”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注意是“几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是“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ABC三句中的“木”都是秋天的树,让人更多想到的是树干而不是树叶;而D项根据“炎酷”可知是夏季,此句中的“高木”让人联想到的是夏季浓密的树荫,更多的是想到树叶而非树干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③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先生说的“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进行批驳;第④对以上列举诗句进行分析,“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并进一步列举谢灵运的诗句进行补充,说明“木”含有“绿”“翠”的意思;第⑤段第一句分析“疏木”“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都有青翠的意思。

      第⑤段第二句针对林庚说的“‘木’……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进行批驳;第⑥段以周邦彦“午阴嘉树清圆”,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等诗句分析,得出结论“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并分析了林庚认为“‘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第⑦段针对林庚引用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指出“落叶”也很好,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届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青桐鸣高三下学期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八省联考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演练统一监测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青桐鸣高三下学期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湖北省“酷云”联盟高三下学期10月联考-物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广东省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八省联考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演练统一监测考-物理试卷(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物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江南十校”新高三下学期10月第一次综合素质考-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江南十校”新高三下学期10月第一次综合素质考-政治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二)-政治试题(含答案).docx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2025届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三下学期9月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云南省大理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江南十校”新高三下学期10月第一次综合素质考-英语试题(含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