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玉器概述.docx
6页商周玉器概述 商周玉器概述 摘要:玉器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可作为实用的装饰品、工具,同时在宗教、礼仪等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玉在中国历史上,既是重要的精神产品,也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物质基础对待玉器的理念也伴随着玉器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延续本文主要以商周玉器为主,通过对商周玉器的造型特征进行概括以了解它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玉器造型;特征;礼制化 一、商周玉器的造型 商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而闻名于世,发达的青铜器为玉器业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使商周玉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此时期属于生产工具型的玉器有玉刀、玉斧、玉铲等;属于兵器器型的有玉钺、玉戈、玉璋等;属于礼器或是装饰品的有玉璧、玉环、玉觿、玉簪、玉琮、玉璜等另外,鱼、鸟、龟、兽面、人首佩等单体器型开始出现 西周玉器与商代玉器可以说一脉相承,在造型、纹饰、雕琢技艺方面基本可以沿袭商代后期风格,根据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玉器的出土范围远远超过商代,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雕琢工艺方面都不亚于商代,但因西周礼制的影响,其形制和种类却少有突破,缺乏创新 商周以片状为多,雕琢器型较粗,但是类型比较齐全,除礼仪用器、工具、装饰件之外,还有诸多生活用玉和相当数量的杂器,也有少量的圆雕,其中以动物为多,造型生动形象,雕琢手法细腻。
最长见的主要有玉龙和玉鸟玉人姿态各异、神态逼真,有站姿、坐姿和跪姿 商周玉器在玉质、沁色、钻孔、装饰等方面都已形成属于这一时代的特点这些特点有的表现得较为突出,有的则并不是很明显商代玉器的用料品种比较多,有青玉、碧玉、白玉和黄玉,且多为新疆所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南阳玉、岫岩玉、大理石、红玛瑙和绿松石其沁色也多种多样,其中以鸡骨白色较为突出,色如水煮之骨,其受沁之处纯白无光,质地变软,故而称“鸡骨白”有的玉器仅在边缘处局部有沁色,有的是整体沁色,另外有的商代玉器上有较重的褐色沁 钻孔的孔型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孔眼一边大一边小;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段大,中部细,呈现蜂腰状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迹值 得重视的是商代玉器采用了类似现在的剪影的加工工艺表现一大批的动物形象,或是正面、或是侧面,先用玉山将动物形象的外部轮廓裁切成型'然后再以阴刻线简洁地勾勒对象身躯各个部位的线条,造型准确生动另外,商代部分片状玉器所带有双重牙齿,亦为此时期玉器所独有的特点牙齿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主要装饰在玉钺、玉璜、玉鸟等片状玉器边缘部位有些商早期玉戈,“援”与“内”相接处,带有非常复杂的凸齿,齿形近似鸟头。
商以后,此类带有齿牙的玉器极为罕见 商中晚期玉器的纹饰,一般为阴刻线构成的龙形、兽形、人形,或分别为各种抽象的折线、封闭线,以双阴线为多商代玉兽角部及眼部特征最为明显:兽角顶端都带有一个槌,呈蘑菇形;兽眼为双阴线“臣”字形,或阴刻直线切割出的圆形'或双阴线圆形,或近似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形式周代玉器纹饰同商代区别比较大,一般也由双阴线雕刻,但无商代纹饰的刚劲之风,线条多呈弧形,且勾线的坡度也较大周代玉器上最长见的是鸟纹和夔纹 二、礼仪化的商周玉器 商是我国历史上严格的奴隶制国家,所以玉器同青铜器一样均为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工具,其制度化、人格化的礼器功能强大权力意识已成为商时期社会意识的主流它伴随着文明的到来,又塑造了人们的等级观念因此,为了强化这种权力意识,巩固已经取得的地位和政权,此时的玉器也逐渐由新石器时代为原始巫术服务的祀神,发展到为奴隶社会制度服务的祀礼,成了当时社会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和工具,并在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到周时玉器的功能及历史地位因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两周时期玉文化的主要表现是:西周时期,周王朝以“宗法礼仪”来稳固江山社稷,这一时期的玉器也成为礼制化形式。
用玉制度已根本完善,特别是用于硷葬的礼仪用玉,己经形成系列和比较完整的制度,证实我国礼制发展已达到巅峰时期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加之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玉器主要作为佩饰,但它仍是贵族财富与权利的象征,此时玉器更进一步完善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玉器的人格化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由于商周玉器是为社会礼制服务的,所以在玉器的雕琢过程中,往往寄赋了当时人们的一种观念或含义,其审美意识也被诠释到了实用意义上那些并非写实的装饰图纹及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应与当时宗教观念和社会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周时代的玉器,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写实意义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国美 术这种人文观念的早熟和对实用功能的重视,所以古人的审美活动,往往要绝对服从当时的政治、宗教及社会需要 商周玉器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服务的,既代表了当时的等级又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商周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史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开始出现人性化趋向从物质观念上看一,是古人对玉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从思想观念上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的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础。
商周玉器中那种左右对称、正面为尊的构图,方折合度,严谨规范的花纹,无一不是礼制社会的产物工匠们在碾琢刻划时,决不能逾越礼制的模式,同时它随着礼制的绝对权威达到极致这种审美意识,及对玉的爱好、崇拜对日后中国人的思想、性格的塑造均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殷志强.《中国古代玉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版. [2]杨伯达.《中国占代一玉器面面观》,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1期. [3]李学勤.《走出疑占时代》,辽宁人学出版社,1994年版. [4]林巳奈夫.《中国占玉研究》,艺术图书公司,1997年版. [5]贾娥.《关于河南出土东周玉器的几个问题》,文物,1983年4期. [6]常素霞.《试论中国玉器的发展与审美特征》,文物春秋,1995年第3 期总第29 期. [7]《读图时代.玉器器形识别图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年版. [8]张竹邦.《翡翠探秘》,云南科技出版社,2022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