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7132725
  • 上传时间:2021-1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7.0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董丁戈 李彦秋 关晓梅[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收入差异和社会流动,是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形成的直接原因;而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教育滞后,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改进工作思路的基础[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取向 [] G645 [] A []1005—5843 (2009)01-0043-04 [作者简介]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普通高校本科生在学人数达到了2 700万的规模,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从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100万人(103.63万人)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每年“”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要就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质询议案,甚至中央政治局也开会专题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些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手段和方法,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引人关注毕业即失业”的说法不绝于耳,这不仅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使在校学生产生了普遍的心理压力,甚至波及学生家庭和亲友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取向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取向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从这个问题中可以透视出大学生对社会、职业乃至人生的诸多认识本调查不局限于大学生对职业性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还包括大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认识 1.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调查2006年10月,我们在本校大四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156份,有效问卷1124份问卷涉及理、工、文(包括管理)、医等学科专业其中,准备考研的学生占40.01%,有出国留学想法的学生占28.9%,想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占26.4%,想进三资企业的占27.8%,想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占23.6%,还有10.3%的学生选择了“可以考虑去效益和待遇好的乡镇集体企业”,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对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很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以工科为例,工科学生选择三资企业的比例最高,从对这些企业的排序上看,欧美企业排在第一位,排在最后是台资企业对这种选择学生的回答很复杂,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欧美国家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注重员工培训,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台湾的经济没有欧美国家发达,企业实力不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仔细想过,感觉这种排序是对的当问及不选择日资企业的原因,许多学生坦言是“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总体而言还是不够全面客观,说明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确实有一定的欠缺,这恰恰说明了大学生的认知与社会实际还是有距离的 2.对职业评价的变化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及职业的稳定度等,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条件现在的大学生希望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惠共求、读书与赚钱兼得这导致他们由注重精神需求转向现实生活,由以往对于“前途”、“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条件、职称评定和行政级别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其价值判断明显带有功利化的色彩为此,我们将近十年来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

      例如,北京大学团委1996年对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73.3%)、发挥才能(50%)、兴趣爱好(36.4%)、社会环境(34.5%)、专业对口(28.2%)、社会地位(18%)、变迁机会(14.6%)、住房(13.1%)、社会需要(8.7%)2006年我们对本校毕业生的择业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能否发挥专长(51%)、经济收入(34%)、兴趣爱好(39.4%)、社会环境(37.2%)、社会地位(19.3%)、变迁机会(16.7%)、住房(12.8%)、祖国需要人才的地方(13.06%)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多年的连续调查中发现,到目前为止,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标准中“能发挥个人才能”、“经济收入高”以及“社会环境”依然排在前几位,“职务升迁”、“单位发展前景”等仍是毕业生考虑的重点问题但是有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2007年我们在大学生对生活问题认识的另一项调查中发现,在选择与就业相关的问题上,教育部所属“211工程”大学与各省所属高校的学生差异很大,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经济收入的关注,在各省所属高校的学生中该比例已经降到21.4%,甚至有的学生写到“试用期可以考虑只给生活费甚至零工资”。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择业评价标准有较大的调整才会趋于比较客观 3.学习成绩和学历依然是就业求职的硬指标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攻读研究生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梦想这不仅为大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从客观上缓解了社会和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考研持续发热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虽然,2008年全国考研人数有小幅的下降,但是考研仍然是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重点考虑的问题 我们就报考研究生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其中有78.4%的学生坦言,是因为就业难而报考研究生特别是传统的文、理、医科的学生考研的比例远远高于工科学生,这些学生坦言就业的压力非常大,不考研究生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中,女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包括理工科在内,有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女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男女学生比例失调必然要给研究生日后的就业造成障碍在调查中,当问及“如果硕士毕业后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你还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吗?” 83.1%的人表示不想再攻读博士学位相比之下,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显得比较轻松,当问及“如果今年考研失败,你明年还继续考研吗?”71.6%的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并表示工作后再找机会学习,而且不一定要学习本专业,53.6%的人想再换一个专业方向,攻读管理类研究生或MBA。

      在问卷中,7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把各门功课学好”,6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急需学习非常实用的科学和专业技术知识”考研对许多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为了在求职中取得优势,第二学历又成了学生们追逐的目标最近几年,高校利用师资队伍资源雄厚的有利条件举办了一些第二学历班,这些学历班通常所选择的专业都是社会上需求量大、在求职中用人单位比较欢迎的专业,例如商务英语、企业管理、会计、生物工程等许多大学生不惜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钱参加学习,获取另一个学历我们也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一些用人单位,其回答基本一致:仅作参考,同等条件下可以考虑优先录用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很注重观察学生的特点和专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一目了然的,很难找到所谓“同等条件”的学生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而学习更多的知识无可厚非,但把学习和学位过于功利化令人可悲至于这个学历到底能在求职中起多大的作用不得而知,而学生的良苦用心却不能不让我们颇有感慨 从总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的压力,就业取向的功利色彩越来越浓重,把专业学习与就业挂钩,把掌握技能作为竞争的筹码,这些都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背离二、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社会因素及分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因此社会发展状况、社会需求等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因素,社会差异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认识误区的重要因素 1.城乡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城乡差异巨大,而且城乡分布极不均衡,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现代进步、生活富裕与城市联系在一起,而把经济落后、生活贫穷与农村挂钩这就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等级思想和贫富观念,城市与农村,“城市人”与“农村人”不仅仅是地域观念和社会角色概念,其中更重要的是隐含着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其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不同,社会差异有时表现在政治待遇上,有时表现在利益分配或经济收入上,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说历经社会差异的变迁而备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正是在这种差异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往往首先把自己定位在“城市人”上,即使是生在祖祖辈辈在农村务农的家庭,一旦考上大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永远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个“城市人”城市越大,经济就越发达,社会环境就越好,就越成为大学生向往的地方 2.地域差异除了自然条件所造成的环境之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不同建国初期,中央决定把东北建设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得非常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还抽调全国高校相关专业在东北地区组建并成立多所大学,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改革开放以后,东南沿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地,深圳的迅速崛起、香港的顺利回归、上海的再次腾飞、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繁荣,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更为世人瞩目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末的统计,广东省就业人数为4 315.957万人,江苏省为3 719.696万人,浙江省为3 092.01万人,而地处东北的辽宁省为1 951.6万人,吉林省为1 115.586万人,黑龙江省为1 623.33万人而且,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比较突出的是人才和劳动力流动是以外向为主的,这也影响到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与判断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就业的职位,更有丰厚的经济收入,以及令青年人向往的发展机遇和展示个性潜力的舞台所以东南沿海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地区,而尽管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多次出台优惠政策也很难招聘到更多的毕业生满足需要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毕业后所去的地区进行选择时,有88%的学生愿意去沿海开发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而愿意回到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的学生多年来均未超过15% 3.收入差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财富也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在贯彻以按劳分配为原则、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激励下,个人与家庭拥有的财富量也有了较大的分化。

      经济收入的差距导致生活富裕和贫穷的差距不可避免,尽管在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经济收入差距,但绝大多数的高收入者还是集中在城市在青年学生眼中,城市才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城市发展越迅速,实现梦想的机会就越多另外,我们再看一下不同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末的统计,以国有单位的年平均工资进行比较,上海市44 097元,广东省31 352元,江苏省28 722元,浙江省42 967元;再看东三省,辽宁省20 681元,黑龙江省16 374元,吉林省17 118元其他单位,上海的年平均工资是39 882元,广东省是23 794元,浙江省是20 946元;而东三省的辽宁省是19 797元,黑龙江省是18 696元,吉林省是17 190元生存和生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经济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对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高收入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应该说,经济收入差距是造成多数大学生首选去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工作的重要因素 4.社会流动使大学生形成了新的职业观念改革开放前我国刚性的职业分布结构是靠一整套“政治-身份”设置维护的,体现在户籍制、单位制和档案制等多方面,这些设置决定了当时的职业地位获得必须依赖国家的统一分配,从而大大限制了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自由。

      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职业自由流动资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