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得体裁与题材.docx
17页Word版本均可修改,祝您工作顺利诗歌得体裁与题材古典诗词的体裁与题材一 古典诗词的体裁【诗】古典诗歌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 一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格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 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 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 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词】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元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只用,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天净沙秋思 散曲的特点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各自曲牌在字数 、句数、平仄 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宫调名、 曲牌名和曲题名 二古典诗词的题材写景抒情诗 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山水田园诗 写田园生活与山水风光的诗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 (8分)新 晴 野 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雾气和尘埃 14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 ,从诗歌的流派看这是一首 诗 (2分)15这首诗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 颈联分别用“”、“”两字来显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之景,最为精炼传神 (2分)16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4(2分)五言律诗(律诗、近体诗),山水田园 15(2分)平淡质朴;“明”、“出”16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1分 这样写,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1分,因为“新晴”人们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1分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1分 解释极目穷尽目力 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外城门,也泛指城门。
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2 译文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练习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 (8分)甲早 行 乙 商山早行 陈与义 温庭筠 露侵驼褐晓寒轻,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星斗阑干分外明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寂寞小桥和梦过,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稻田深处草虫鸣,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 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 杜陵,汉宣帝之陵,温庭筠幼时在靠近杜陵处居住,所以他自称为杜陵游客 14.从体裁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 (1分)15.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甲诗写景颇有特色黎明之前由于地面景物暗,因而天上“星斗”就显得“分外明”,所以写“明”是为了写“早”。
B甲诗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出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是“夜行”图 C乙诗有一半是在直接写景,景中蕴情,其妙处在于体物入微,形象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羁旅之人去国怀乡的复杂心理 D甲诗偏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刻画“早行”意境;乙诗侧重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从正面呈现出行之“早” 16. 两诗中均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 【早行赏析】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
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 此其一 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 此其二 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 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 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 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 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 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 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 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
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 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 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商山早行解释】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du)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花照驿墙照使明艳 枳(zh)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 这里指长安 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f)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答案14(1分)格律诗(近体诗、近体诗) 15(3分)B(没有比喻)16(4分)甲诗写诗人(行人)过小桥时还在做梦,说明出行实在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驿路行人必经之地的小桥,而如今却“寂寞”“和梦过”,再次印证了诗人出行之“早” (2分)乙诗的“梦”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