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三篇.doc
6页《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三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隐含着的深刻的道理,可谓言简意深,告诫人们不要乱砍滥伐树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保护家园、保护环境、保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详细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开展到消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间隔,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确实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立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稳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表达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提醒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保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根底,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比照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顿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到达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
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