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doc
5页健全农业社会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Improve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ystem for Realizing the OrganicConvergence between Small-scale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作者:孔祥智作者简介:孔祥智,《农业经济与管理》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 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原文出处:《农业经济与管理》(哈尔滨)2017年第20175期 第20-22期刊名称:《农业经济研究》复印期号:2018年02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岀:〃健全农业社会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 展有机衔接",不仅指出未来农业政策发展方向,更揭示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 要I可题和矛盾一、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要性人多地少是中国基本国情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大 约2.3亿农户平均每户承包不足8亩耕地,每个地块不足1亩这一严峻现实使得 即使宪法明确规定家庭经营制度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后,理论界和政策界关于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能否实现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现代化问题”仍一直存在激烈争论。
1998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权威性判断,即,"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 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 〃在家庭承包 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 题amp;quot;此后,尽管在政策上探索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及 后来作为此模式升级版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并且在农业社会系 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但自2008年以后以租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流转比例不断 上升并成为一种重要社会经济现象后,农业政策重心逐渐转移到如何推进土地流转 上其实,中央在政策上一直支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如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o但直至20世纪末期,土地流转比例才 达1%左右进入21世纪后,随外出打工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农民转出土地愿望 日趋强烈尤其是2007年出台《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 2008年召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土地流转从2008年起进入快车道。
2008年,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 比例为8.9% , 2016年年底达35.1% , 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7亿亩然而,尽管土 地流转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但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依然不高截至2016年年底,中 国30亩以上农业经营主体1052.1万家,其中50亩以上356.6万家,土地小规模 经营现状并未明显改观,且土地流转在2015年出现〃拐点" ——流转比例增速下 降2015年,土地流转比例增速从前三年4.3个百分点以上降至2.9个百分点,2016年降至1.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既与中央政府降低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临时收储 价格(2016年起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有关z也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升高等 因素有关总而言之,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农村土地经营以小规模为主的状况无 法明显改变,中国农业现代化只能在小农户基础上实现,必须在政策上引导小农户 与现代农业发展对接,除此之外,无其他道路可走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经验证明,在小农户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做好两 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社会系,二是将农民组织起来 日本、韩国等东亚小规模农户国家经验可以证明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法》为组织农民对接大资本、化解市场竞争提供了法律基础。
截至2017年7月底, 全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3.3万家,实有入社农户11 500万户, 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46.8%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特征是〃生产在家 社〃,基本功能是为成员提供某一环节或多环节的社会使成员在农业生产 过程中节约成本或提高价格因此,组织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其实际效果也是为 社会供方便2008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公共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 公益经营结合、专综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 〃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司、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可见,发展农民专业合 作社是健全农业社会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二、健全农业社会系的基本途径健全农业社会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必须从以下 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分析以上数据,即使转入土地的农户(或其 他经营主体)依然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必须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将农民 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高度组织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础上的规模化水平,即模化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重要、基础性的组织化载体。
2016年5月 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指岀:"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 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 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从目前农民专 业合作社理事长身份构成看,78%为农民,13%为村干部一方面,专业大户、家 庭农场主等农村能人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 方面,村〃两委"中多为农村精英分子,应发挥村〃两委"作用从此角度看,过 去10年快速发展的土地流转尽管未明显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但明显提高了农民组 织化水平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系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区域性农 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农民提供基础性、公益性社会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 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技术培训及其他公益由于政府系统农业技术推广 机力有限,对一些社会力量能够提供商品领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 务方式,如山东、河南省一带对于机械化耕、种、收等环节均采取政府购 点,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构等社 会组织作用,为农民提高全方位社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其成员提供服务,龙头企业主要为其基地农户提社会构则通过收费方式为用户 提如机耕、机收作业等)。
据粗略计算,全国农业社会整体价值可达3万亿〜4万亿元,足以吸 弓I各方面社会力量进入此领域,应加以正确引导、规范,使其更好农民山东省供销社在改革中充分利用自身具有一定政府信用的特殊身份,有效统筹社会 为关资源,打造为力军品牌山东省供销社首先在村级层面自我 改造,利用党建力量让供销社再次扎根农村,使供销社真正"姓农〃具体做法是: 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两委〃共建农民合作社、农村综、农业生产 发展项目和干部队伍,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供销社基层组织向农业生产 经营和农村生双覆盖〃,使供销社从最基层实现〃姓农"要求有了村社 共建,特别是村社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续发展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才成为有本 之木,故村社共建是供销社改造自我的源头和基石在村社共建基础上,依托基层 社,以领办创办的农民合作社为核心成员社,联合本区域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 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相关农业社会织,共同组建实 体性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在县级供销社支持下,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打造 乌 公里土地托〃,构建乡镇层面为合平台这一改造彻底重构基层 供销社工作机制,全面强化基层社"为农"〃务农"月艮务功能,吸收和重组社会为 源,打造一支为专业化队伍。
从实践中看,山东省供销社在综合 改革中创造的以土地托管、信用合作乃至生全方位社会验具有很 强的推广价值,应在条件适宜地区推广总而言之,逐步健全农业社会系,使小规模农户成为农业现代化组成 部分,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