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法律外语教学改革之我见.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1436032
  • 上传时间:2018-0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法律外语教学改革之我见 王强 中国政法大学 摘 要: 随着全球化推进, 国际间法律领域沟通日益频繁法律外语作为沟通的桥梁, 愈发重要, 兼具法律与外语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也愈受青睐鉴于法律外语具有法学研究和外语应用的复合交叉特点, 亟须探索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德国法是大陆法系典型代表, 法律德语作为其直接载体, 在法律外语中举足轻重本文针对我国法律德语教学仅注重单纯分析语言现象而忽视与法律专业结合的软肋, 提出结合法典研析的改革途径, 阐释其必要性、可行性与操作方式, 以期实现法律德语教学本质性革新, 并带动整个法律外语教学改革关键词: 法律外语; 法学专业语言能力; 多层面、立体式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强,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法比较、法学翻译、法律语汇及语言对比分析、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继承法等电子邮箱:wqlaufer@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国民法术语在中国的继受与发展研究” (编号16BFX103) 阶段性成果1. 法律德语特点法律德语整体特点可总结如下: (1) 用词考究、表意精准, 具较强可译性; (2) 有语汇、语式、句式上的固定用法 (蔡丹瑜 2010) ; (3) 语句规整, 文词抽象、复杂; (4) 强调篇章逻辑连贯性; (5) 风格严谨庄重, 使用普通语, 无高雅诗歌语或口语 (孙万彪 2003:5-7) 。

      法律德语专业性主要在于: (1) 语句、篇章的特定性首先, 法律德语语义特定:一方面, 专业术语具特定含义, 如Willenserklrung 仅指“意思表示”;另一方面, 术语本有多重含义, 但在法律德语中内涵特定, 如 Urteil 在法律德语中意为“判决”其次, 法律德语常用被动式和无引导条件句最后, 法律德语文句“关联所指意识” (Bezugsbewusstsein) 尤为明显 (2) 内容领域的多样性法学与多学科交叉, 同时本身包括民法、刑法、公法、商法、税法等领域与各细分领域 (Daum 1981) 不同细分领域中表述及语义常有区别, 如 Angeklagter 和 Beklagter 中文均为“被告”, 但分别指刑事和民事诉讼中的被告2. 法律德语教学目标明确法律德语用途, 才能针对适用领域设计教学方案法律德语主要用于法律实务与法学研究, 共同之处为法律德语翻译, 是法律德语最直接的实际应用目前法律德语教学侧重法律翻译教学, 但局限于单纯语言现象层面, 缺乏与法学实体内容深度结合, 导致法律德语教学仅传授语言知识而无法深入到应有的专业应用层面, 忽略了语言只是法律信息的呈现方式 (Savory 1957:22) 。

      翻译真正重要的是语言之指向, 尤其对专业性强的法律德语而言因此, 法律德语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的培养综上, 提出多层面、立体式法律德语教学目标: (1) 语言 (尤其法律语言) 层面:掌握工具性语言非唯一和最终目的, 但精准掌握至关重要 (2) 法学层面:此为法律德语教学核心该环节非常适合法典研析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通过法典研析, 对文本词语背后的法学信息有精准把握, 同时补充法律文化 (如法律史) 相关知识, 使法律语言能力与法学学养同步提升 (3) 法律翻译层面:综合应用语言和法学知识, 提高学生法律翻译水平, 同时引导其更深入研析德国法典与德国法学文献, 实现法律翻译对法律德语与德国法律研究的反哺通过以上三个层面, 将学生培养为“法律人”+“德语人”复合型人才3. 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深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一篇法律文本, 关注语言信息是基础, 但非全部更重要的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文中法律信息, 研读文本所涉法条, 探究所蕴含法理, 使学生法学素养全方位提升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引入法典研析将是一条必由之路, 因为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必然关联, 二者深度结合会相得益彰, 实现法律德语教学模式根本变革。

      法典研析是指研读、分析德国法典的规定及其适用, 实质是对德国法律知识的精准传授掌握一定的德国法律专业知识, 学生才能将其与已掌握国内法律知识比对分析, 促成对两国法律及法律文化的深层理解, 提升法学综合素养;同时, 这有助于应对中德法律术语含义不对等造成的语义转换困境等问题, 促进学生法律德语水平提升, 为更深入、专业地研究德国法律奠定基础在教学当中重视法典研析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法律德语, 同时学生对法律德语精准掌握亦可促进日后对德国法律、法典进一步研究, 法典研析与法律德语学习之间是辩证反哺关系此过程中, 法律德语作为一种工具, 是深入研究德国法的基础综上可见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结合的预期效果与理论上的可行性本文强调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深度结合”, 因而, 二者结合的“深度”不容忽视传统的法律德语、法律翻译教学、分析法律文本也会提及观点背后作为理论支撑的法条, 但对法典原文仅仅“提及”还远远不够, 而需尝试将法典研析真正融入法律德语教学中, 使法典研析成为贯穿性教学内容而非仅作为一种讲解法律语言时的背景补充进行法律德语教学, 仅在原文中分析字词含义并无实质意义, 因为法律文本的真正基础在于法典, 文本只是对法典内容与精神的具体呈现。

      法律德语是法律专业领域的德语, 根植于德国法律, 而法典是对一个部门法中法律规范的系统汇编, 因此研析法典才是学习最本源的法律德语的过程这在确定法律术语的含义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准确把握法律术语的含义, 常须回归“法定定义”法典文本是最规范、标准的法律语言, 相比其他来源的法律术语解释, 无论详细程度还是可信度都最可靠由此, 法典研析可为法律德语教学提供权威资料若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忽视了研析法典, 一味纠结于单纯的对原文词句的分析和对表达方式的搜罗, 容易割裂法律文本与法典之间本应密不可分的关系, 产生不必要的误读, 阻碍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法律德语及深刻理解德国法律另一方面, 实现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的深度结合, 并非意味着不重视对德语法律语言的教授事实上, 法典研析是更高层次的对法律语言现象的分析与积累, 因为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法律德语标准语汇的敏感度法律翻译较之文学翻译, 其“科学性”体现在翻译过程对语言的标准性要求及译本对原文法律信息还原的忠实度与精准度要求中因而, 本文强调的并非轻视对语言现象的分析, 相反, 对法典进行研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分析、理解法律德语语言现象的过程, 而且这种分析更加精准、规范, 包含了大量相关的法律信息甚至法律文化内容, 是一个力图恢复法律语言本身应有的生命力的立体过程。

      进行法典研析与法律文本研读相结合的系统化训练, 会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法学素养的培养当下法律德语教学主要以法律文本翻译和法律文献阅读为主, 一定程度上涉及法律实践案例与抽象理论学说, 但教学缺乏对法律规定的具体适用和背后法理的分析由此可见, 现有法律德语教学模式中, 本身也意识到了结合法典研析的必要性, 并具备了结合基础当务之急是探索将这一教学思路系统化的方法, 从而实现法律德语教学的实质性变革4. 法律德语教学结合法典研析之方式4.1 法律文本翻译与法条分析结合法律文本多以具体案例为背景, 以相关法条为依据, 体现法典规定的具体适用因而, 法律文本研读与法典研析结合便顺理成章根据笔者探索出的法律德语教学经验, 这种结合可从以下层面进行: (1) 语言层面上的分析:有利于确定“法律文本表层含义”该层面上,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句法描写” (Syntactic Description) 理论对法律德语教学过程有一定启发 (Chomsky1965:9-17) 本层次应重点关注句子结构梳理、介词结构处理和固定用法翻译等内容 (2) 法学层面上的理解与补充: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深度结合的核心层面。

      充分理解表层含义是翻译的前提, 但仅理解表层含义并不足以完成合格的法律翻译在此层面, 可进行法典法条的查找、阅读和讲解, 从而使法律文本翻译最大限度符合“不与原文意思相悖”的原则 (Vermeer&Reiβ1984:18-19) 经过这一分析, 方能使学生在准确翻译文本的同时, 细致掌握德国法律专业知识, 实现语言翻译水平与法学素养的同步进益3) 翻译层面上的雕琢:此时教学重点为教授翻译技巧, 如语序调整, 被动式转为主动式、补充相应法学内涵等以上三个层面第二个为核心, 实现法典研析与法律文本翻译的巧妙融合, 从而实现以法律知识丰富促进翻译能力持续提升、以翻译训练促进法律专业语言能力养成的教学效果4.2 研读法学文献与理解法条法理相结合法学文献是法律德语教学中更具抽象性的教学资料, 是对法律理论和法学思想的阐述法学文献教学以引导阅读和理解为主, 不适于直接翻译教学但其同样可与法典研析相结合, 属于对法典内容之源的追溯任何一条具体的法律规定背后都有其法理, 在解释和适用具体法律条文时常常需要法理支撑因此, 以法学文献阅读为途径进行德国法学理论的学习时结合法典研析, 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法条机理;同时, 有具体法律规定作实例,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学理论。

      此时法律德语教学可以采用研讨课形式, 因为研讨课方式可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交流碰撞, 有助于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探寻到理论深处其具体教学模式为:学生在课前阅读文献后, 老师在课堂上选取重要段落深入讲解, 学生就自己阅读心得与老师探讨, 就其中蕴含的法学思想及其与现行法律制度的关联性问题进行研讨, 以诸如《德国民法典》中的相关法条为法学解读、研析框架这有助于实现法学理论理解与具体法条法理理解的相互促进, 借助法典研析与文献解读, 增加学生的法律德语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5. 总结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的深度结合, 也就是法律语言学习和法律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 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将法典内容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进行比较, 又会带有比较法内容这样的法律德语教学内容丰富充实, 合乎知识学习逻辑, 值得进行系统研究与尝试其实, 法律德语教学与法典研析相结合, 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上的探索, 也是一种颇为扎实的治学思路任何一种文本都有其文化或专业背景作为支撑, 法律文本当然不例外视线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本身, 无异于闭门造车, 即使仅仅进行文本翻译, 也会因译者对文本背景了解不足而错漏百出因而, 在进行与法典研析深度结合的法律德语教学时, 除了传授学生以知识, 更重要的其实是要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扎实谨严、深钻深研的学风, 正所谓根深方能叶茂, 源远方能流长。

      当前法律德语教学之所以过分重视对文本语言现象与翻译技巧的传授, 更主要是为了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使之得以应付未来的职业生涯但该教学目标定位忽视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技能”之为物, 其实根源于学养过分重视甚至仅局限于对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治学方法上的引导, 是一种浅层而速成的教育思路, 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对法律德语的系统习得另外, 这也是一种扎实的治学思路法律文本有其文化与专业背景, 视线仅停留在文本中, 即使仅为文本翻译, 也会因译者对文本背景了解不足而错漏百出因而, 在进行与法典研析深度结合的法律德语教学时, 除了传授学生以知识, 更应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深钻深研的学风传统法律德语教学, 过分重视对文本语言现象与翻译技巧的传授, 脱不了单纯语言技能学习之窠臼该目标定位忽视了一个事实:“技能”之为物源于学养过分重视对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治学方法之引导, 实为舍本逐末法典研析与法律德语教学深度结合, 会使法律德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发生质的飞跃但二者结合时应采用合适的方式, 需要法律德语教师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法学专业素养更应不断精进, 借鉴法律专业教学方法并与语言教学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法律德语的同时, 内化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