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大学大学生人格障碍分析.doc
7页重点大学大学生人格障碍分析发表于:2001-12-28 12:34:32进入21世纪,现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已经远远朝出了我们过去所认为的理应这般,那般的思维定式大学生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他们有没有办法解决,用什么办法解决,都是值得重视和讨论的(而这一切,又都不是简简单单的翻阅些相关参考书籍就可以解决,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和当代大学生们接触,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这样才可以拥有第一手的资料,从而达到发现问题,治愈问题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本文就将针对现今大学生中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能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人格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在了解人格障碍之前,先要知道什么叫做人格 所谓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体貌特征、智力和创造性,与人交往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此外,人格还包括自我意识,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相应地,当人格出现障碍的时候,它应该是一种负向的表现,可以认为是气质不佳,焦虑,挫折,性格变的极端,与人交往不顺利,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从病理学的角度看,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的一种症状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并非病态 再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是指一种偏离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期望范围的、持久的非正常行为方式或内心体验这种偏离会导致社会交往与职业功能损害或者造成内心痛苦 无论从何种角度,我们都不难看出所谓人格障碍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原因:是由于对社会或周围所处环境适应不良,偏离了一种正常的或规范性的社会文化道德习俗而造成②特性:具有特有的甚或是非正常的行为模式和内心体验③后果:一方面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恶果从而导致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内心痛苦独特而引起自身精神方面的疾病 由于人格具有个性的巨大差异,人格障碍所表现的行为多种多样,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但根据1980年出版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的分类和人格障碍较为普遍和典型的表现,一般认为,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过分关心,而又无端夸张自己的重要性,自高自大,自我评价过高,总以为怀才不遇,受人压抑和排挤;另一方面,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又怨天尤人,总是把自己的错误产生的原因归因于他人,不信任他人。
2.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和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对喜事缺乏愉快感,对人冷淡,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孤独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3.情感型人格障碍: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主要特点,包括多愁善感的抑郁型,易于他人发生冲突的冲动型及高潮时类似躁狂人格,低潮时类似抑郁人格的循环情感型 4.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做事过分疑虑、谨慎,对细节和规则过分关注,过度崇尚完美主义,过分拘泥于习俗,刻板和固执 5.表演型(戏剧型)人格障碍:以高度的自我中心、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语和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过分需要表扬,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感情肤浅易变 6.悖德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 二.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个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看做是社会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健全状态和对心理压力的适应性反应方式的定性化、模式化相应地,人格障碍的产生则是社会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畸变状态和与社会互动中的不适应造成。
具体有: 1.生物性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和脑发育因素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与血缘关系成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同时,根据神经心理学测试提出:人格障碍在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是存在障碍的 2.心理因素 我国古话说“三岁看到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或人格的形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可见,婴幼儿期时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家庭教养占有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人格障碍 3.社会环境因素 这里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家庭、学校等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方面的各种不良因素或不良环境,对于人格障碍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校里,学校教育方式或内容不当、个体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滞障,带有偏见色彩的交往;传媒在信息传播中所带来的诸如性、暴力、颓废以及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不正之风与不合理现象;失学、失业、恋爱挫折等现实问题,都可以导致“愤怒”“反抗”“压抑”“信仰危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等不健康心理,若无法得到即时的帮助和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 三.重点大学大学生人格障碍突出表现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有着人格障碍产生的共性原因,但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有着自身所特有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从而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会有所不同 进一步,我们再缩小分析范围,把目标锁定为重点大学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一般要比普通大学的大学生们优秀,这样一群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自然就会产生有别于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性 同过实地的观察和体验,我认为当代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中,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最多的,其次为情感型 重点大学中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多表现为:过分追求完美,过分疑虑和谨慎,过分认真,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系,不合情理的坚持他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向行事。
以下是某所国家级重点大学中的几个具体案例在该重点大学中,每年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跳楼轻率结束自己生命的事件已经闻而不奇(每年平均1—2人),因为感情受挫折而放纵荒废学业的更是不在少数 个案A:该国家级重点大学二年纪的学生,男成绩优秀且参加了很多社团,在班上、学生会里均担任了职务,除了正常的作息外平常几乎都很少回寝室,但当同学问他到哪里时又含糊应答,不说自己去了什么地方对自我要求严格,有一学期由于有一门功课得了B-而一个人偷偷的躲到厕所里哭,在评定奖学金或者奖项没有他的名字时会显得表情冷漠却又不表达出来 个案B:该重点大学二年纪学生,女成绩非常优秀,年级排名非1即2,喜欢私下诋毁成绩比她好的同学,说其不是和自己看不惯之处当同班同学向她请教问题时多含糊其词,故作不知,人际关系较差,同班大部分同学与其交往时均无法忍受其傲气 个案C:该重点大学一年纪学生,女成绩优秀,家庭环境优越,在班上担任班长性格任性,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强烈,习惯于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行事,如果意见与其不和就会发脾气 个案D:该重点大学三年纪学生,男成绩中等,偏爱单独行事,不合群,没有什么亲密朋友痴迷于欧洲灰色小众电影和先锋戏剧。
晚上会很迟才能入睡,有轻度失眠,自说“进入大学后人生失去了方向,现在还在寻找之中 个案E:该重点大学二年纪学生,男成绩一般,极度喜好上网,经常会逃课去上网沉迷与OICQ上与人聊天,常会和各色的网友通很长时间的却和同班甚或是同寝室的同学关系一般化,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通过以上5个典型案例说明后,在此基础上做归纳分析,认为可能产生这些方面问题的原因为: 1.家庭的过分溺爱及其他家庭因素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由于父母多属于上山下乡的一辈,他们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子女身上,所以多体现为一种过度保护型的养育方式,使得他们惟我独尊的个人主义色彩浓烈,做事总是希望按照他所熟悉的意愿常规去完成,缺乏足够的创新,总是不合情理的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行事,而事实上校园毕竟不是家里,在家里享受惯了父母的照顾,养成了自尊心强,自理能力差,自我意识浓烈的毛病,当与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性格的同学在一起时,就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就需要去适应环境和他人,而一但无法适应或与同学发生小摩擦,人际关系紧张而在心理上又无法进行合理的调整时,人格障碍就会形成并且多以强迫型,情感型的方式出现 2.重点大学中大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使然 由于重点大学中大学生都是优秀的代表,当这些优秀的学生在高中这个小范围时,因为成绩和表现比同校的其他学生好而被贴以“优秀”的标签,赋以“优秀学生”的社会角色。
当这样一帮同时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人聚在一起时,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相对比较过后并不十分优秀,无法达到该社会角色所被期望的要求,巨大的心理落差下使得自己的心理闭塞,不合群,无法与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人为的把自己归属为“不行”“能力差了”等类别;另一方面,经过对比后相对优秀的学生为了维持自身的社会角色就会千方百计努力想办法,从而过分追求完美,追求成绩上的优异和过分看重成绩,过分谨慎,隐瞒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不想让同样成绩优秀的同学知道,生怕别人超过他 3.脱离高中生活方式步入成年与对未来前途的朦胧,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 即如个案D所述“进入大学后人生失去了方向,现在还在一直寻找之中”,这段时期为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真空的过渡期大学生活已经完全和严谨题海构成的一心只为高考的高中生活不一样了,一切都是自由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大学生们的心由紧绷的弹簧一下子恢复到了松弛状态,于是失去动力和目的而在重点大学中未来的职业似乎是可以比较轻松好找的,但真正优秀的好工作又不容易得到,加之一部分同学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不喜欢,从而找不到方向,感到迷茫 4.传媒的责任及社会不良引导 各种亚健康的灰色主题通过各种媒介及社会的默许状态进入尚处于健康人格形成期的大学生所生活学习的大学校园,使大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颓废压抑的思想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带有此种色彩。
而之所以这种思想会有市场会被社会默许,是由于社会本身的不良现象及阴暗面的存在,却缺乏健全的法制去管理,因此让一部分人对社会对明天失去信心,进一步对自我失去信心 5.重点大学中竞争激烈和大学生们自身的争胜心理 逐级的科层选拔后聚集在一起的优秀学生,其竞争是可想而知的,有竞争就会有淘汰,有淘汰就会有不适应淘汰和竞争的人在争胜的心理来源于社会环境因素 6.科技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变革 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们比一般人对科技的发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更容易更快速的接受科技所带来的变革因此,一部分感到自我空虚的大学生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安身之所在,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中以代替现实生活,忘却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快和麻烦 另外,随着社会的变革,就业压力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也使当代大学生感到心理负担过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紧张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取舍,学习与恋爱的矛盾,情感问题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