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现代饮食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doc
10页就现代饮食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通过对食具、原料选择及菜肴烹饪、饮食观念、饮食习惯、饮食方式等中西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阐述与比照分析,进一步了解、研究中西文化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希望跨文化交际让人们彼此间的距离更近一步关键词: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Abstract: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utensils, cooking, Concept of diet, eating habits, diet and other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differences 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research in the philosophy,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economic system, life style and rhythm of life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culture behind the diet by eating, want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people between the distance closer.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etetic culture; difference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的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确实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形式之一。
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了饮食文化的整体, 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 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样的文化差异有进一步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甚至是行为方式等等因此,了解分析中西方人在餐饮文化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差异方式是具有深层根源的,希望可以① 郑俐娟.从跨文化角度探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A].语文学刊.2021〔2〕:51 第 1 页 〔共 1 页〕 就此来推动中西方文化的开展与融合,促进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一) 食具、原料选择及菜肴烹饪方面的差异1. 标准与随意〔1〕餐具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也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因此,我们常会在一些西方电影或是西方国家的餐厅里看见,还没上菜,桌上已经是满满当当一桌子的餐具了西方饮食文化中对食器的标准性是相当严格的,比方小叉子用来吃头盘,大叉子用来吃主菜;小勺子用来吃甜品,大勺子用来喝汤。
每种食器分工明确,互不僭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我们总是简简单单一双筷子,不要小瞧了这两根简单的棍子,他在我们整个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仅只是供我们吃饭的工具,它同样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早年在家看到父母在家煮粥,把米汤煮开以后需要继续炖煮直至米汤成泞状,母亲忙于家务无法长时间在锅炉边守着,但又怕米汤溢出,于是将两个筷子分别架于锅边两侧以锅盖覆之,让锅盖与过身留出一条缝,这样即使煮沸了也不会溢锅除此之外,筷子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助与西方如此严谨的标准相比,中国的筷子确实随意的多〔2〕原料选择与烹饪方面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① 郭鲁芳, 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4 第 2 页 〔共 2 页〕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也极具标准,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此外,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因此,在这样情况下做出来的菜肴,无论从才要的色泽,摆盘,到味道都是极为相似的这也就造成了西方菜肴品种、口味的稳定性和缺少变化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的多从选材而言,中国人一直遵循着“抓到篮里都是菜〞的原那么,可能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是那些西方人眼中的弃料,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那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来对结果进行把握,即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师傅就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即使是同一个师傅做同一道菜也会随着心情,状态,季节等不同的因素改变菜的味道就如同是做一道红烧肉,江浙一带的口味可能偏甜,四川一带可能会放些许辣椒和花椒;冬天的时候可能菜的色泽偏深偏红,夏天的时候菜的色泽可能偏清淡一些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也远多过于西方,这样一来,食材的相互搭配也就变化多端了,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也各有各的风味中国菜肴在选材上以及烹饪上的随意性不仅是烹饪本身变得富有趣味性,也使得中国菜的味道、风格更加灵活且富于变化。
2. 分别与和合西方的烹饪核心是分别性,讲求个性,即使各种材料同在一个盘子中,却也是互不干扰、泾渭清楚的西方人更追求食物的根源性,也就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因此只有这样各自为政的烹饪方式才能使食物各自的味道最好的保存下来,并且将食物的香甜发挥到极致,也才能让食者尝到食物最本质的味道,直到进入肠胃 第 3 页 〔共 3 页〕 消化才互相混合比方西餐中最常见的各种肉排餐,无论是牛排、鱼排或是猪排都逃不过这样的半盘模式,一整块肉再配上一小块主食〔面包、土豆、玉米之类〕加一些生的蔬菜〔番茄、生菜等〕,它们各居其位,甚至连烹饪时也是各做各的,不会相互影响各自的味道,直至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才会相遇而中国菜的烹饪核心是和合性,中国人讲求融合,每一种材料扮演一种角色最后完成一部大作换句话说,中国菜就好比是一部电影,每一种材料就好似是一个演员,它们在电影中各司其职,将自己最独特的一面融入其中,最后成就一部好的电影,让人品尝过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式的汤,在中国,广东人是最喜欢煲汤的,他们将各种材料放在一起长时间炖煮,将各种材料的滋味都融入一锅汤中,最后形成美味无比的佳肴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国人的粥,粥原本只是将米饭煮烂形成的一种迷糊状的食物,但是中国却不知将材料设定在米上,于是各种滋味的粥出现了,海鲜粥,紫薯粥,南瓜粥„„在粥的例子里,中国人融合的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食材的味道,更是食材间互补的一种口感,比方紫薯粥粉糯甘甜的紫薯配上粥柔和温润的口感这样层次丰富的感觉并不是西方泾渭清楚的各种肉排餐可以比较的,自然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一〕 饮食观念的差异1. 直接与隐含西方饮食注重直白性,他们更注重菜肴的根源性及营养性,从而凸显出菜的原汁原味原色,而淡化了对对其色、形、香等人工技巧的追求①因此,我们常看到西餐中一大块半熟的肉,旁边配以一小块土豆泥和一小块的蔬菜,虽然这也算是一种搭配,但与中国人所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中国人几乎不认为这是一种追求其次便是在菜肴的名字上西方菜肴更为的直白西方菜肴的命名往往比较直截了当地把菜品的主要原料公之于众,人们往往可以从菜名中直接了解到这道菜的做法以及所用的主要原料,这有利于西方人对于菜肴的营养价值的考量,从而选择适合自己或是自己需要的食物进行营养上的汲取如香煎 郭鲁芳, 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 第 4 页 〔共 4 页〕 小牛排、松露配鹅肝、法式焗蜗牛等菜名与西方菜肴的直白性相对的,中国菜肴注重隐含性,追求形象美在中国菜肴的色、香、味中,“色〞是首当其冲的,对于菜肴的外在形式美的追求到达极至只有将形象美发挥到极致,才能表现出所想要表现的意境,从而到达以形表意的目的因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对菜肴的形象“阅读〞与品尝是并重的。
①其次其隐含性当然也表现在菜肴的命名上中国人追求意境,因此即便是很普通的食物也会被冠以富有想象力、富有诗意的美名凤爪〔鸡脚〕、心太软〔红枣糯米〕、五谷丰收〔玉米、山药、红薯等五种粗粮〕等菜名这些菜肴单看名字是无法直到他们的烹饪方式与烹饪材料的,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菜名才会引起我们对于菜肴的兴趣与想象,从而勾起我们的食欲2. 营养与美味西方人凡事讲求科学这一点在饮食文化中也不无表达,西方人的饮食注重对食物的营养追求,将食物的营养价值列为饮食的首要考虑黄丽.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安徽文学.2021〔1〕:259 郑俐娟.从跨文化角度探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A].语文学刊.2021〔2〕:51第 5 页 〔共 5 页〕 美〞为前提就以如今在网络上疯传的美食大搜索为例吧,现如今许多人将自己吃过的一些食物或是去往的一些饭店用 拍下,再通过网络渠道,如微博的形式上传,每一张图片的说明无一例外都是在夸赞食物的味道如何的鲜美,几乎不曾有人会对于食物的营养价值做过多分析可能是科学技术的开展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相对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因此处在不完全科学的环境下,中国人对于食物的感受往往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人们往往更在乎食物带给他们的感受,比方滋味、口感等,因而对于食物美味的追求远胜过了对于食物在营养价值以及结构分配上的追求。
〔二〕 饮食习惯的差异1. 食生与食熟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以及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的保存由此,西方人并不看中食物的味道,营养才是人对食物的唯一需求这样也就直接导致了,西方烹饪方式比较单一,没有新意,多以水煮为主要烹饪方式他们认为复杂的烹饪技术会直接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为了确保营养,便形成了“食生性〞的饮食文化比方,吃牛排时顾客常被问到“需要几分熟的牛排?〞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成熟度同样的问题一定不会出现在中国的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①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来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推崇“食熟性〞单一的烹饪方式并不能满足中国人对于“美味〞的渴望,必须要借助于复杂的烹调技术与形式将菜肴的“香与味〞发挥到极致,从而勾起人们对于食物的渴望②在中国, 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③如果每一种烹调技术再分还可以再分出好多好多 郭鲁芳, 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