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堂提问技能.doc
11页语文课堂提问技能——刘燕 222009308011101一、语文课堂提问的概念语文课堂的提问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于是语文课堂提问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语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向学生提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一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 疑问,向教 师或同伴提出问题,希望得到教师或同伴的回答本课件主要阐述的是前者二、语文课堂提问的功能1、构建教学框架教师的课堂提问,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学生与教学文本、语文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语文素养与语文智慧的殿堂更明确地说,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思路,构建课堂框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了解教学内容;(2)点明教学的重点;(3)强调内容识记;(4)扩展学习范围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好奇心便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内容新颖;(2)方式创新;(3)层次清晰;(4)悬念突出3、集中学生注意注意是学习行为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互相讨论来解决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引下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内容适度;(2)对象恰当;(3)形式合理;(4)价值显著4、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重要功能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3)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4)促进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流畅性5、提供教学反馈信息通过课堂提问与回答,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较为充分地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理解相关知识的程度;(2)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学生正确认识自己;(3)提问—回答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中的信息反馈具有准确、及时、可靠、全面的特点三、语文课堂提问技能的特点1、启迪性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与实施问题教学的时候,都会考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即学生通过思考是否有利于理解课文,掌握内容, 识记知识。
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努力做到:(1)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智慧和哲理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2)问题具有层次性,难易生熟恰当,让学生能够理解;(3)问题具有概括性,包含的信息量丰富,能够促进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2、目的性语文教师需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不 应随心所欲,无的放矢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问题的指向是明确的;(2)问题在教学结构中的作用是明确的;(3)问题的设计思路是明确的3、针对 性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主要指三个方面:(1)针对文本课堂提问虽然需要讲究灵活,但问题必须要针对文本来提,即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么直接出自文本,要么通过文本拓展,要么对文本加以改造三者必居其一 (2)针对学生教师的提问服务学生的学习,既要针对个别学生,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3)针对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又是为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四、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1、启 发 性原 则所谓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活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发现。
推磨式、填空式、校对式的问题不具有启发性,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宜在课堂上使用2、个性化原 则所谓个性化原则,就是指教师的提问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具有这个教师自身的个性,符合特定班级学生的需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如果按照一个套路去设计并提出问题,要 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成长起来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3、适宜性原 则(1)提问要适量量是指所提问题的内容量和提问的数量,适量还包括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2)提问要适度度是指提问的难易度或深浅度,提问适度就要保持问题的难易深浅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一致3)提问要适时适时是指教师提问要把握好时机4、整体性原 则课堂提问的整体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设计要基于课堂整体,而不仅仅是从某几个语句或语段出发孤立地设计问题二是课堂提问的各个问题之间能够前后照应,相互关联,甚至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三是问题涵盖整个文本,对问题的解决就是对文本整体的把握5、层 次性原 则所谓层次性,就是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而不能任性安排,更不能“脚踩西瓜皮”,使 问题变得凌乱无序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难点,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遵循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与前理解,按照教学规律来设计问题。
五、语文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1、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 时 提 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 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有时候,过难或过易的文本,都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2、在新旧知 识 的 结 合 处 提 问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发展出来的因此,在讲 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联系学生已学知识,通 过旧知识的回忆复习,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特别在新旧知识的比较研究中,学生能够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3、在教学的关 键处 提 问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的地方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源4、在学生注意力分散 时发问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是常有的事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提问来提醒警告,使之把注意力重新转向课堂学习当然,教师既可以向注意力分散的同学提问,也可以通过向注意力集中的同学提问来做间接提示5、当学生出 现 争 执 之 时 提 问对一些问题,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各自都是没有深入到本质,故 难免产生争执。
此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停止讲课,要学生各自陈述理由,然后组织讨论,求同存异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另外提出一些针对性问题,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领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获得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课堂提问,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沟通师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对课堂提问应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做到“七忌七要” 一忌浅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或“故事发生在何时?写了哪几个人?”这类选择式或者填空式的提问,由于过分简单、肤浅,即使学生对答如流,也只是表面热闹,学生不加思考,信口答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 维习惯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反会养成不肯用脑的坏习惯 二忌深教学李白、杜甫的诗歌,就提问“两位诗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各有哪些艺术特色?” 教学《阿 Q 正传》,就要求回答“阿 Q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这类提问深奥难答,学生无法回答,只能噤若寒蝉,哑口无言,久而久之,反会对课堂提问产生畏惧心理。
三忌空有些提问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置,要么无疑而问,要么空泛笼统要么大而无边 如教《风景谈》,提问“课文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改造我们的学习》,提问“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这类问题,学生一时无法明确理解,常会出现无从下口之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四忌 滥 有些教师误以为提问越多越能启发学生思考于是提问“多多益善”,一堂课内发问如连珠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难以招架五忌 单调 每一篇文章,提问总是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圈、搞循环,这种程式化的提问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学生兴味索然,应付消极六忌面窄成绩好的学生是教师的“宠儿”有些教师课堂提问眼中只有优等生,优等生发言的机会多得令人嫉妒,而差生发言的机会却少得可怜差生受到冷落,便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静坐”这样的提问滋生了优等生的自傲情绪,挫伤了差生的自尊心造成了两极分化的不良后果 七忌 问 而不 评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加评价就立即转入另一教学环节,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怎样,教师没有及时做出评价或虽有评价但过于简单轻率教师对学生回答好还是差的原因道理没作分析对不能作答的差生训斥、挖苦、讽刺,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一要有明确目的语文课堂提问应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要紧紧围绕教材的中心,服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做到语言清晰,内容具体,思维指向集中 二要有激励性语文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能激励学生认真思考,钻研课文答案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到 三要注意趣味性语文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问形式多样,可设计一些多种答案题,以开拓学生思路四要注意 难 度课堂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五要注意 联 系性 语文课堂提问要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能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经过探究后而获得新的认识 六要注意 辐 射面课堂提问时,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也要让成绩一般的、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七要注意提 问 的灵活性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对同一问题也应当灵活变换发问的角度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的方式,做到直问和曲问、正问与反问、单问与串问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