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D二聚体监测对冠心病患者诊治的临床意义.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69264
  • 上传时间:2018-05-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D二聚体监测对冠心病患者诊治的临床 意义【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 D 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探讨 D 二聚体含量与 CHD 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 111 例不同类型的 CHD 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43 例,稳定型心绞痛(SA) 32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 例和 58 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 D 二聚体的水平 结果 AMI 与 UA 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或 0.01),而 SA 患者未见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各种类型的 CHD 患者中 D 二聚体水平不同, D 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冠心病;D 二聚体冠心病(CHD)目前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危险程度的评估仍是临床的一个难题血浆 D 二聚体(D D)水平升高与CHD 的发病关系文献报道不一,对于能否预测 CHD 危险程度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测定 D 二聚体在不同危险程度的 CHD 患者血浆中的含量,探讨其与 CHD危险程度的关系,评估其对诊断和防治心血管事件以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 选择 2006 年 10 月至 2008 年 11 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不同类型 CHD 患者111 例,年龄 30~80 岁,其中男性 68 例,女性 43 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2死(AMI)组(43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6 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 58 例CHD 的诊断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1998 年的诊断治疗标准所有病例均排除合并其他引起 D D 升高的疾病2.试剂和仪器 由 DADE 公司提供的 D 二聚体检测试剂,日本 sysmax 公司 CA1500 全自动血凝仪3.方法 所有健康对照组及 CHD 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 1.8 ml 置于 0.2 ml 的0.109 mol/L 枸橼酸钠抗凝管中1 h 内 3000 r/min 离心 10~15 min 分离血浆血浆 D 二聚体含量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 q 检验,以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各组血浆 D 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AMI 组与 UA 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或 0.01),而 SA 患者未见明显升高(P>0.05)见表 1表 1 各组血浆D 二聚体含量的比较(略)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 UA 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3目前普遍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除了内皮损伤、脂质浸润、炎症学说外,血栓形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D 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后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上升,反映系统血栓前状态,可能与局灶性血管壁相关的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凝固及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激活有关[1]本研究发现,AMI 组、UA 组 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表明患者体内的继发性纤溶活动明显增强,反映出机体存在高凝状态或有新的血栓形成[2],预示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加重,且 AMI 组较 UA 组升高更显著,很可能是由于病灶内有较多的纤维蛋白所致[3]其机制可能系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管内皮损伤,致冠状动脉阻塞,血栓形成并致心肌坏死,机体对抗此高凝状态,启动内源性纤溶系统,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增多,使 D 二聚体含量增高。

      UA 组血浆 D 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心绞痛患者体内亦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和纤溶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凝血酶的形成和血小板激活的产物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值,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和发展研究表明,凝血、溶血状态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D 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呈正相关,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4]检测血浆 D 二聚体水平可对 CHD 患者进行快速的危险分层,顺序检测这种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指导冠心病不稳定阶段的抗凝治疗[5]检测血浆 D 二聚体可以在急诊室对心电图正常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预测[1],SA 组患者 D 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增高,表明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和新鲜血栓形成的相关指标并不高,可能因为 SA 发病机制以粥样斑块所致的固定狭窄占重要地位,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 D 二聚体水平不同,其中 UA 和 AMI 组4D 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显著,而 SA 组升高不明显由于 UA 与 AMI同属急性冠脉综合征,即冠心病的高危组,因此可以说,D 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来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1]David Shitrit,Ariella Bar Gil Shitrit,Rudensky B,et al.Role of ELISA D dimer test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presenting a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 normal eletrocardiogram[J].Am J Hematology,2004,77(2):147-150.[2]郑延松,郑秋甫,段留法,等.血浆 D 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20(2):83-85.[3]张瑞霞,杨义明,张国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和血浆 D 二聚体的测定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8):942-943.[4]杨秀英,徐海年,王景明,等.D 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及纤溶活性的相关性[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1,23(4):310-312.[5]Galvani M,Ferrini D,Ottani F,et al.Early risk stratification of unstable angina/nin Q myocardial infarction:biochemical markers of coronary thrombosis[J]. Int J Cardiol,1999,68 Suppl 1:S55-6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