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操作规程课件.ppt
54页儿科技能操作规程儿科技能操作规程1儿科操作规程目目 录录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二、体重测量二、体重测量三、头围测量三、头围测量四、胸围测量四、胸围测量五、上臂围的增长五、上臂围的增长六、皮下脂肪六、皮下脂肪七、骨骼七、骨骼八、牙齿八、牙齿2儿科操作规程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十、儿童心脏查体十、儿童心脏查体十一、儿童肺部查体十一、儿童肺部查体十二、儿科腹部查体十二、儿科腹部查体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十八、给十八、给 氧氧 疗疗 法法 3儿科操作规程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厘米4儿科操作规程2 2、测量方法:、测量方法:((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5儿科操作规程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12个月:身高75cm 2-12岁:年龄(岁)×7+75cm6儿科操作规程(二)坐高(顶臀长)(二)坐高(顶臀长)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7儿科操作规程((三)指距三)指距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8儿科操作规程二、体重测量二、体重测量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2、测量方法:(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2)坐秤法:6~7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3)站立测量法:1岁以后小儿如果能站,令其站于体重计上,在其排去大小便后及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后减去衣服的重量即是。
9儿科操作规程3、正常儿童体重估计公式正常儿童体重估计公式: 12个月:10kg 1-12岁:年龄(岁)×2+8kg 10儿科操作规程 三、头围测量三、头围测量1、定义: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发育有关婴幼儿期连续追踪测量头围比一次测量更重要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一侧眉弓,绕枕骨突隆一周,测量其长度11儿科操作规程3、正常值:出生时头围平均33-34cm, 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4、意义:头围<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的可能,<X-3SD以上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2儿科操作规程四、胸围测量四、胸围测量1、定义: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小儿平脐胸骨处,绕胸一周,测量其长度3、正常值:出生时胸围32cm,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岁到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 13儿科操作规程五、上臂围的增长五、上臂围的增长1、定义: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左侧肱骨上2/3处,绕上臂一周,测量长度3、正常值:>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4、意义: 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因此,在无条件测量体重和身高的场合,可用测量左上臂围来筛查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14儿科操作规程六、皮下脂肪六、皮下脂肪1、定义:通过测量皮脂肪厚度反映皮下脂肪2、测量方法:(1)腹部皮下脂肪;1)部位:右侧乳线上平脐部的皮下脂肪;2)方法:检查者以拇指、食指在小儿皮肤相距3cm捏起皮肤及皮下脂肪,用卡尺读取其测量值2)背部皮下脂肪:在肩胛下角下稍偏外侧边,皮折自下侧至上中方向,与脊柱约成45度角3、意义:评价营养不良程度 15儿科操作规程七、骨骼七、骨骼(一)头颅骨:前囟(一)头颅骨:前囟1、定义:由两额骨与两顶骨形成的菱形2、测量方法: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写成1.5×1.5cm3、正常值:出生时约为1~2cm,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变小,最迟于1.5岁闭合4、意义:(1)前囟小或关闭早:脑发育不良;(2)前囟闭合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3)前囟饱满:颅内压增高;(4)前囟凹陷:脱水16儿科操作规程(二)骨龄(二)骨龄1、定义: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2、测定方法: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线骨片17儿科操作规程3、正常值:(1)出现次序: 3个月:头状骨、钩骨; 1岁:下桡骨骺; 2~2.5岁:三角骨; 3岁:月骨 3.5~5岁:多角骨; 5~6岁:舟骨 6~7岁:下尺骨 9~10岁:豆状骨(2)骨龄应出的数目: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10岁时出全18儿科操作规程4、意义:具体评价骨龄时应对照图谱骨龄落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骨龄超前: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19儿科操作规程八、牙齿八、牙齿1、乳牙2、乳牙萌出顺序:3、正常值: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4、意义: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生长不良、钙或氟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20儿科操作规程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1、测量方法:(1)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的宽度通常应为上臂长度的1/2~2/3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偏低,过窄时则较实际值为高新生儿多采用多普勒超声监听仪。
21儿科操作规程(2)测量时患婴仰卧位,将气带包裹于腕部(或踝部)以上,然后用加压绑带从肢体远端指(趾)尖向上,连续包裹至气带处,打气使压力达200mmHg或收缩压正常高限以上,将压力绑带去除,只见手或足的皮肤泛白,然后以每秒钟降低5mmHg的速度放气,当气带远端手(或足)的皮肤刚出现潮红时,即为平均压;若有严重贫血、水肿及明显低温,则可影响观察结果22儿科操作规程2、正常值:(1)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应为收缩压的2/32)mmHg与kPa的换算为:mmHg测定值÷7.5=kPa23儿科操作规程 十、儿童心脏查体十、儿童心脏查体1、望诊:正常小儿心尖博动范围在2~3cm之内2、触诊:有无震颤3、叩诊:(1)方法:叩左界时从心尖博动点左侧起向右叩,听到浊音改变即为左界,记录为第几肋间左乳线外或内几厘米;叩右界时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自右向左叩,有浊音改变时即为右界,以右胸骨线(胸骨右缘)外几厘米记录2)3岁以内婴幼儿一般只叩心脏左界24儿科操作规程4、听诊:(1)小婴儿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响度几乎相等;(2)随着年龄增长,心尖部第一心音较第二心音响,而心底部第二心音超过第一心音。
3)小儿时期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比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响4)有时可出现吸气性第二心音分裂;(5)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常于肺动脉瓣区或心尖部听到生理性收缩期杂音或窦性心律不齐25儿科操作规程十一、儿童肺部查体十一、儿童肺部查体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如下(次数/分) 年年龄呼吸呼吸脉搏脉搏呼吸:脉搏呼吸:脉搏新生儿40-45120-1401:3<1岁30-40110-1301:3-42-3岁25-30100-1201:3-44-7岁20-2580-1001:48-14岁18-2070-901:426儿科操作规程十二、儿科腹部查体十二、儿科腹部查体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肋缘下1~2cm处扪及,6~7岁后不应在肋下触及小婴幼儿偶可触及脾脏边缘 27儿科操作规程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一)气管插管的指征:①有羊水胎粪吸入需要洗净者;②重度窒息需要较长时间加压给氧人工呼吸或是低出生体重儿;③应用气囊面罩复苏器胸廓不扩张或者仍然紫绀者;④需要气管内给药者;⑤拟诊膈疝者28儿科操作规程(二)器具:新生儿喉镜、气管插管、吸痰管、其规格依体重而异,见表尚有可弯曲的钝头金属管芯、可调节压力的吸引器、复苏囊、面罩(适合足月儿、早产儿、极低体重儿3种规格)、剪刀、弹力胶布、胶布条、听诊器。
体重(体重(g ))气管插管内径(气管插管内径(mm))吸痰管吸痰管规格格1000 2.55F~~25003.06F~4000 3.57F>4000 4.08F29儿科操作规程(三)操作步骤:1、在辐射保温台上或暖箱中使患儿呈仰卧位抽空胃液,清洗咽部2、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1分钟(有吸入时除外)3、将患儿头部置于正中位置,颈后垫以棉布卷,使头略向后仰4、术者立于患儿头侧,以左手拇、食、中3指持喉镜,余两指固定患儿下颌部,喉镜从口腔右边插入并将舌推向左侧,进到会厌软骨谷处使镜片尖略向上翘,以暴露声门,如以左手小指从颈外按压喉部,更有助于暴露声门如有粘液,可以吸出30儿科操作规程5、右手持气管插管从喉镜右侧经声门插入气管,插入深度可按下述方法掌握:①插管前端2cm左右有一圈黑线,示进入声门的深度,可在喉镜直视下将管插入声门至黑线处止;②管身有刻度标记,体重1~2~3kg患儿插入深度至唇分别为7~8~9cm抽出喉镜,用手固定插管,接上复苏囊,进行正压通气助手用听诊器听诊两侧胸部腋下,如两侧通气声音相等胸廓起伏一致,心率回升,面色转红,示插管正确可用胶布条绕管一周,分别贴上唇固定如复苏囊通气时不见胸廓起伏,听诊两侧通气音微弱,心率不见回升,面色不见转红,可能插入过浅或误入食道,须作喉镜检查,调整深度或重插,如右侧呼吸音强于左侧,示插入过深,应稍退出,直至两侧通气音相等。
31儿科操作规程6、整个操作应轻柔、迅速,避免机械损伤,从插入喉镜到完成插管要求15秒钟内完成如操作过程中患儿出现紫绀、心率减慢,应暂停操作,先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直至面色转红、心率回升后再行插管7、插管完毕,用胶布条固定接上复苏囊和人工呼吸器,即可进行人工辅助通气 32儿科操作规程 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复苏步骤和程序 (一)最初复苏步骤(要求在生后15~20秒内完成):1、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开放式抢救台上,设置腹壁温度为36.5℃;2、减少散热: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伸仰;4、清理呼吸道:立即吸净口、咽和鼻腔的粘液,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羊水混有较多胎粪,应于肩娩出前即吸净口腔和鼻腔;肩娩出后、第一次呼吸前,应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的胎粪;5、触觉刺激:经上述处理后婴儿仍无呼吸,可拍打足底1~2次,或沿长轴快速摩擦腰背皮肤刺激呼吸33儿科操作规程(二)建立呼吸:1、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份,再评估肤色,如红润或仅手足青紫可观察。
2、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进行面罩正压通气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压力20—30cmH20(2.0~3.0kPa),以可见胸动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3、15~30秒后,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出现自主呼吸可评估肤色,吸氧或观察;4、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4儿科操作规程(三)维持正常循环: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60次/分或心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用中食指或双拇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2—3cm,或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35儿科操作规程(四)药物治疗:1、肾上腺素:经胸外心脏按压30秒后,心率仍<80次/分或心率为0,应立即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静推或气管内注入,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2、扩容剂:给药30秒后,如心率<100次/分,并有血容量不足表现时,给予全血、血浆、5%白蛋白或生理盐水等,剂量为每次lOml/kg,于5~10分钟以上静脉输注3、碳酸氢钠:经上述处理效果不明显,确定或考虑有代谢性酸中毒,可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加等量5%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推注(>5~10分钟)。
36儿科操作规程4、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有循环不良者可加用,为5—20g/(kg·min),静脉点滴多巴胺的作用与剂量大小有关,小剂量(<5ug/ min)有扩张周围小血管、降低小血管阻力,尤其对肾血管作用最明显中剂量(5~10ug/ (kg·min)轻微影响血管肌肉的收缩,增加心搏出量大剂量(10—20ug/(kg·min)使血管收缩,有升压作用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0ug/(kg·min)多巴酚丁胺是多巴胺的衍化物,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但不增快心率,不影响周围血管的扩张和收缩37儿科操作规程5、纳洛酮(naloxone):用于其母产前4~6小时用过吗啡类麻醉或镇痛药所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每次0.1mg/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间隔0.5—1小时可重复1—2次38儿科操作规程(五)复苏后监护与转运 复苏后仍需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及窒息引起的多器官损伤如并发症严重,需转运到NICU治疗,转运中需注意保温、监护生命指标和予以必要的治疗39儿科操作规程 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一)适应症怀疑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时,或有不明原因的惊厥时,可用此术取脑脊液检查,以助诊断。
二)禁忌症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或脊柱有畸形者40儿科操作规程(三)器具新生儿腰穿包(如无腰穿针,可用5ml注射器和6号半针头或头皮针代替)、常规消毒用品、胶布条、纱布块四)操作步骤1、患儿侧卧,由助手双手在肩部和臀部固定患儿,使腰椎段尽可能弯曲(注意:勿弯曲患儿颈部,以免妨碍呼吸)2、术者戴消毒口罩手套,局部常规消毒,铺以消毒巾3、在脊柱中线第4 ~5或3~4腰椎间隙进针,方向指向脐部缓慢推进,通常早产儿进针约0.5~0.7cm,足月儿1cm可达蛛网膜下腔,进入蛛网膜下腔时有轻微的落空感进针过程应不时抽出针芯或将注射器轻轻抽吸,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以免刺入过深伤及椎前静脉丛41儿科操作规程4、收取脑脊液,立刻观察颜色和混浊度,将脑脊液分别装入3~4支试管中,每管0.5~1ml第1管做细胞计数及分类,并离心取沉淀涂片做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第2管做培养及药敏试验;第3管做生化检查;第4管做其他必要的试验)5、拔针后,重新消毒,以纱布块覆盖胶布固定 42儿科操作规程 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一)适应人群新生儿和三个月以下的婴儿(二)穿刺部位胫骨前内侧面相当于胫骨粗隆水平下1cm的前内侧。
43儿科操作规程(三)操作步骤1、术者戴消毒口罩手套,局部常规消毒,铺以消毒巾2、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3、由助手固定患儿下肢,术者右手持骨穿针进入皮肤时与骨干长径成60°角,稍用压力并作轻度旋转,使针穿过骨膜,针达骨髓腔时,即有阻力减低的感觉,固定骨穿针不使摇动4、拔出针芯,用5~10ml无菌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液0.2~0.5ml即可切忌用力过猛如做培养时需抽取2ml5、快速涂片送检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后,局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44儿科操作规程 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适应证】【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急、慢性炎症,如喉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等 2.过敏反应引起的黏膜水肿、渗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3.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4.气管切开,由于失去上呼吸道的湿化功能致痰液黏稠 【禁忌证】【禁忌证】 本疗法本身无禁忌证可言,但所选用雾化吸入药物的禁忌证,应列入此疗法禁忌证之例 45儿科操作规程【准备】【准备】 1.不同型号的压缩雾化机,按使用说明将主机与附件连接好,将药液加入储药罐,液量一般为2ml,不超过3ml,若太少,可加入生理盐水稀释。
2.雾化吸入的药物 46儿科操作规程【方法】【方法】 1.用面罩轻叩在患儿口鼻部,使储药罐保持竖直,避免药液倾斜外溢打开开关,雾化开始一般雾化10min 左右药液消耗完毕婴幼儿烦躁不配合者,可入睡后治疗 2.治疗结束,将储药罐及面罩分解、清洗,消毒后以备再用 47儿科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雾化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神志等,如有面色苍白、异常烦躁及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2.雾化吸入的药物剂量应根据临床表现来增减 3.应注意附件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加强口腔的清洁,以防呼吸道继发感染48儿科操作规程十八、给十八、给 氧氧 疗疗 法法【适应证】【适应证】 1.由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病变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0.85(85%),PaO <7.33kPa 者 2.重度贫血、休克及有缺氧表现的其他危重患儿 3.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溺水、电击等意外 【禁忌证】【禁忌证】 无缺氧患者或呼吸道不通畅患者49儿科操作规程【准备】【准备】 氧气和给氧设备的准备 【方法】【方法】 1.鼻导管给氧法 选择质软的鼻导管,管壁的前端涂以石蜡油,清洁鼻孔后插入鼻腔,插入深度一般为 1.5~2cm。
若用有双侧孔的鼻导管,则应将侧孔对准患儿的鼻孔用胶布(对皮肤无刺激)将鼻导管固定在鼻旁,另一端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2~3L/min,或至水瓶内连续气泡逸出用此方法吸氧时,吸入氧浓度一般低于30%本方法虽简便易行,但小儿不易接受,且分泌物容易堵塞管腔,因此应用此方法给氧要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及时清洗 50儿科操作规程2、面罩法 将用塑料或橡胶制成的面罩固定于口鼻上方,另一端与通过水瓶的氧气管道相连接此方法需要较大的氧流量,一般为 5~8L/min,此时吸入氧浓度为35%~45%当患儿不能耐受鼻导管给氧或效果不好时,则可改用本方法但用此方法时,漏斗容易移位,故应注意密切观察,随时调整面罩的位置 51儿科操作规程3、头罩给氧法 头罩大多由有机玻璃制成,按年龄的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的头罩给氧时,将小儿的头部置于头罩内,头罩上有两个孔,一个用来连接氧气,另一个为出气孔,将氧气流量调整到5~8L/min,则吸入氧浓度可达50%~60%应用此方法不用在鼻腔内插入导管,也不必在面部固定面罩,因此小儿容易接受,但是头罩内应保持一定的空间如果头罩内的容积太小,患儿容易感到憋闷而出现烦躁不安另外还应注意头罩内的温度及湿度,若温度较高可放置冰块降温,使头罩内的空气湿冷舒适,达到良好的给氧效果。
52儿科操作规程4、连续正压给氧法 此方法主要是使呼吸道保持正压,避免肺泡早期闭合,使一部分失去通气的肺泡扩张,增加氧气的交换面积,提高血氧浓度对经用各种给氧方法仍不能缓解缺氧症状者,可使用此方法本方法可通过简易正压给氧装置或呼吸机来完成 53儿科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在给氧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及管道通畅, 须经常检查氧气流量及管道情况、面罩位置、头罩内的温度及湿度 2.吸入的氧气必须通过水瓶,以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干燥,瓶中的水量以 1/2为宜,以防止当氧气泡过大时将水冲入输氧管内若为肺水肿患儿,则可将水换成 35%的乙醇具有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肺泡破裂,改善肺部气体交换54儿科操作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