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司考刑法:目的犯的总结700字.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51967563
  • 上传时间:2022-02-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52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司考刑法目的犯的总结700字    司考刑法:目的犯的总结司考刑法:目的犯的总结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目的犯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精彩链接:司考刑法:窝藏、包庇罪的总结司考刑法:证据犯罪的总结司考刑法:犯罪集团的归纳司考刑法:亲告罪的总结1、第 126 条第 1、2 项规定,构成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须以非法销售为目的2、第 152 条规定,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须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3、第 175 条规定,构成高利转贷罪须以转贷牟利为目的4、诈骗罪和金融诈骗罪都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5、217 条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须以营利为目的6、第 218 条规定,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须以营利为目的7、第 228 条规定,构成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须以 牟利为目的8、第 239 条规定,构成绑架罪须以勒索财物或者作为人质为目的9、第 240 条规定,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须以出卖为目的10、第 265 条规定, 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构成 盗窃罪须以牟利为目的11、第 276 条规定,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须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 他个人目的。

      12、第 303 条规定,构成赌博罪须以营利为目的法律 敎育 网13、第 326 条规定,构成 倒卖文物罪须以牟利为目的14、第 363 条第 1 款规定,构成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 物品牟利罪须以牟利为目的15、伪造货币罪,以行使为目的16、虚开增值税专用#5@p、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5@p罪,以骗取税款为目的贷款诈骗罪有非法占有目的,无非法占有目的诈骗贷款,构成骗取贷款罪;集资诈骗罪有非法占有目的,无非法占有目的非法集资,一般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二篇:刑法的总结 4700字刑法的基本原则概念: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刑法始终的准则,也是指导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准则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法,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1排除习惯法2禁止类推3刑法无溯及效力4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5明确性原则5实体的适当原则犯罪的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法处罚性什么是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的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作为的概念: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实施刑法规范所禁止的行为不作为的概念: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作为的特点: 1作为表现为积极的身体动作2作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积极举动组成 3作为是实施刑法规范所禁止的行为不作为的特点: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只能以一定的法律义务为标准,按照行为人对此法律义务所持的态度 ——积极还是消极来确定作为违反的义务是指要求人们不为一定的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身体举动,不该为而为不作为违反的义务是指要求行为人为一定的积极行为,即去做某一件事,在客观上表现为一种消极的态度,该为而不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被的关系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2原因与结果的相对性与绝对性3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性4因果关系的特定性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复杂性:1一因一果2一因多果3多因一果4多因多果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1要确定危害行为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2要查明危害行为实施的具体条件。

      3要确定危害行为合规律的产生出来危害结果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特殊情况:1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3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4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意的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直接故意:行为人在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行为人在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两者的区别:认识内容、意志内容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因而可能成立犯罪未遂、预备间接故意如果没有发生危害结果,难以成立犯罪过失的概念: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是过失犯罪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故意与过失的区别:1认识因素上:犯罪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应当预见到但实际上未预到,或只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2意志因素上:犯罪故意的内容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排斥、反对的心理态度刑法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有关事实情况发生错误的理解分类: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错误的认识表现情况:1行为人将自己的非犯罪行为误认为是犯罪。

      2行为人将自己的犯罪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2行为人将其实施的此犯罪误认为是彼犯罪4行为人将其实施的重罪误认为是轻罪或者将其实施的轻罪误认为是重罪事实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有关事实情况有错误的认识几种情况:1客体错误2对象错误3手段错误4因果关系错误排除犯罪事由: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似乎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客观情况种类:1依照法律的行为2执行命令的行为3正当业务的行为4经权利人承诺的行为5自救行为6自损行为正当防卫: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确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防卫的条件:1防卫起因:( 不法侵害是对合法利益的侵袭和损害;不法侵害是无合法根据的侵袭和损害;不法侵害是已现实发生的侵袭和损害2防卫时机: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行3防卫动机4防卫对象: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5防卫限度:损害结果不能是无限制的 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实施的损害另一个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避险条件:1避险起因2避险时机:要求危险正在发生3避险动机4避险对象:无辜的第三者5避险必要:不得已6避险限度两者的区别:1危险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起因他人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来自一种危险2损害程度的限度不同: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大于或等于要保护的利益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不能等于或大于所要保护的利益3对行为的限制不同:紧急避险要求是不得已的,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采取的,而正当防卫则无此项要求4行为针对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要求打击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身,而紧急避险则可以是无辜的第三者两种损害的对象是本质区别的5本质上来说,紧急避险是一种“正对正”的关系,而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对不正”的关系紧急避险是损害一种合法利益而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而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而为的紧急防卫行为,其损害的是不法的侵害行为 6行为的方式不同:紧急避险一般多为消极的逃避危险的行为,而正当防卫则是积极的行为故意犯罪的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所发生的各种犯罪停止形态特征:1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发生的犯罪形态2在故意犯罪过程中不同阶段发生的犯罪形态3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不同阶段停止的犯罪形态。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特征:1主观上为了犯罪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特征: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类型:1实行终了未遂与未实行终了未遂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特征:1犯罪中止的时间性:只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中2犯罪中止的客观性:放弃犯罪、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3犯罪的自动性:是在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下进行的犯罪中止的时间可分为:1预备阶段的中止2实行阶段的中止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成立条件:1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两人以上2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共同故意犯罪。

      3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人民群众监督,限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拘役:是指剥夺犯罪人短期人身自由,就近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两者的区别:1管制由公安机关执行并由群众予以监督,而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2管制限制受刑人一定的人身自由,拘役剥夺受刑人的自由3管制对受刑人有一定期限(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剥夺期限较短(1个月以上6月以下)4管制对受刑人不予关押,拘役受刑人享受一定待遇缓刑与死缓的区别:1使用前提不同: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