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知识点初一(上)北师大版.pdf
12页历史七年级上册提要人:卫旭参考书籍: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及配套《基础训练》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2.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 万年的元谋人 元谋人因发现与云南元谋而得名3. 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4.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5.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6. 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7.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8. 群居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9. 距今约 1.8 万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生活着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对比表北京人山顶洞人地点北京周口店北京周口店工具打制石器会磨制、打孔火天然火人工取火时间约 70 万~20 万年约 1.8 万年体征面貌保留着猿的特征,四肢发展较快, 脑也在慢慢地进化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第 2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10.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成为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11.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最具代表性12. 距今约 6000 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普遍使用磨制石器13. 我国是最早种植栗的国家之一14.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15. 半坡具有代表性的陶器:人面鱼纹陶、四鹿纹盆16. 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他们的房屋是干栏式的17. 河姆渡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刻画猪纹黒陶钵1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19. 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异同:相同点:①都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阶段——母亲氏族的繁荣时期,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②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过定居生活③普遍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时间地点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手工业房屋结构不同点:①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为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为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②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坑,可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由于江南地区潮湿多雨,它具有高于地面、通风、防潮等优点。
③种植代表性农作物不同前者主要种植栗;后者主要种植水稻第 3 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20.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21. 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22. 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23. 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24. 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25. 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26. 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27. 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28. 禹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半坡约 6000 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种植栗、白菜、芥菜饲养猪、狗磨制石器半地穴河姆渡约 7000 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干栏第 4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29. 公元前21 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30. 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31. 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32. 约公元前1600 年,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33.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 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成为殷34. 商朝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代,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35. 公元前 1046 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800 多个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36. 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37. 西周时,农作物品种已增多,已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第 6 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38. 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39.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于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40. 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41. 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相觐、纳贡和服役42. 周王规定: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 “狄”等43. 周初共分封71 国,其中同姓诸侯40 国44. 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重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45. 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46. 西周时,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他们一般拥有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47. 西周时的等级制度:48. 西周时的统治手段:①军队、刑法(硬的)②礼仪教化(软的)第 7 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49. 春秋(公元前770 年~前 476 年)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争霸50. 春秋五霸:齐桓(huá n)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51. 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52.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条件:①经济上:山海渔盐之利,经济富庶②政治上: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军事③外交上:尊王攘夷④公元前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正式称霸。
53. 战国七雄:第 8 课铁骑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54. 春秋——铁器的应用;战国——牛耕的推广55. 商鞅变法: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56. 各国的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邹忌57.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58. 商鞅变法的意义:经过变法, 秦国富强起来, 国力大增, 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59.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60.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61.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62.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第 10 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6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64.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65. 孔子 30 岁左右,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66. 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教学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67.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68.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墨翟)《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孟子(孟轲)《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道家庄子(庄周)《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第 11 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69.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70.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 “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71. 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72. 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73. 代表性铜钟: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 13 课秦帝国的兴亡74.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力最强;③公元前260 年,秦在长平打败赵国军队,大大削弱了东方六国的势气。
75.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定都咸阳76. 秦统一的意义:亲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77. 秦灭亡的原因:①徭役、兵役沉重;②赋税繁多;③刑法严酷;④秦二世的残暴78. 陈胜振臂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79.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他们首先攻下陈,建立张楚政权再派兵分路进攻,直逼咸阳80.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第 14 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81. 秦王嬴政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82.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83. 为了让车辆畅行无阻,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同一车辆形制他还下令修筑由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大道,称为驰道。
84. 秦始皇还派人开凿了灵渠,灵渠全长34 千米,首次把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结起来85. 秦朝初期,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86. 秦统一文字,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87. 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征发大批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第 15 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88. 公元前 202 年,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89.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90.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91.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①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②在长安设立太学;③在地方设立官学92. 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yǎ n)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它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黄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93. 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