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doc
14页教教 案案2007~2008 学年 第一学期学 院、 系 室 作物科学学院农村区域发展系课 程 名 称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专业、年级、班级 农村区域发展 2007 级主 讲 教 师 朱朝枝 教授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1教案编写说明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可以按每章设计编写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每章的顺序)标明序号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3、教学课题:指与该课程相联系的研究方向,是体现大学教育特色的一个依据4、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5、课时分配:要注明本章的总课时,并具体注明其中每节的授课课时6、教学目的:要能体现大纲和本章节两个层次的教学目的7、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 、 “#” “?”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8、教学方式、手段、媒价:教学方式、手段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9、板书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内容,自行设计10、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11、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并具体标明,参考书目的哪个章节和页码12、日期的填写系指本章授课的起讫时间13、教学后记:指心得与体会,可课后填写入本表格14、教案必须严格按本表格格式填写清楚,若出现哪个模块不够填写,可在该模块下进行延伸备注:备注:1、教案必须从下学期期初起每学期按所授课程做2、每位教师做完每门课程的教案后,即在每学期的放假前一周,必须把该教案的电子版本上交到学院,学院将每学期汇总一次,进行保存交教案的方式为直接把电子版教案用软盘拷贝到学院或通过邮箱发到学院,但要在主题上标明哪个系、任课教师的名字及课程名称 3、教师从下学期期初起,上课时必须要带齐教学大纲、教案、讲义、花名册2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教案编号:编号:1 1总课时安排:总课时安排:4040 学 时教学课型: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本章节安排:本章节安排:6 学时授课类型:授课类型:以讲授为主(√) ,以讨论为主() ,以练习为主() , 综合()教学课题:教学课题:科技功能的辩证性思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科学 第二节 技术 第三节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四节科技发展阶段划分 第五节学习目的与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分配: 第一节 科学(1 学时) 第二节 技术(1 学时)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学时) 第四节 科技发展阶段划分(1.5 学时) 第五节 学习目的与意义(1.5 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熟悉科技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 段的特点,了解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教学内容(注明:(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重点 ((# #)难点)难点 (?)疑点):(?)疑点):第一节第一节 科学科学*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二、科学的特征和属性第二节第二节 技术技术* *一、技术的基本概念二、技术的特征和属性第三节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第四节第四节 科技发展阶段划分科技发展阶段划分一、古代科学技术(16 世纪以前)二、近代科学技术(16-19 世纪)三、现代科技(20 世纪以来)第五节第五节 学习目的意义学习目的意义一、为科学服务二、为育人服务 三、为现实服务3教学方式、手段、媒介:教学方式、手段、媒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及实例分析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第一节 科学科学一、科学的基本概念二、科学的特征和属性第二节第二节 技术技术一、技术的基本概念二、技术的特征和属性第三节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第四节第四节 科技发展阶段划分科技发展阶段划分一、古代科学技术(16 世纪以前)二、近代科学技术(16-19 世纪)三、现代科技(20 世纪以来)第五节第五节 学习目的意义学习目的意义一、为科学服务二、为育人服务 三、为现实服务讨论:讨论:科学与技术涵义的发展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 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全林.科技史简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周光召主编,群众出版社,2001 年.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朱朝枝 职称:职称: 教授 时间时间 :: 2007 年年 1010 月月 8 8--1313 日(第日(第 6 周周 星期星期一、四))4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教案编号:编号:2 2总课时安排:总课时安排:4040 学 时教学课型: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本章节安排:本章节安排:6 学时授课类型:授课类型:以讲授为主(√) ,以讨论为主() ,以练习为主() , 综合()教学课题:教学课题:李约瑟难题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形成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第二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第三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课时分配:课时分配: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1 学时)第二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4 学时) 第三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1 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分析四大文明古国产生的动因以及古希腊罗马 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掌握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注明:(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重点 ((# #)难点)难点 (?)疑点):(?)疑点):第一节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一、古代技术的起源二、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第二节第二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 *一、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二、古希腊、古罗马科学技术三、古代阿拉伯国家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 *一、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二、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教学方式、手段、媒介:教学方式、手段、媒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及实例分析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一、古代技术的起源二、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第二节第二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5一、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二、古希腊、古罗马科学技术三、古代阿拉伯国家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一、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二、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讨论:讨论: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周光召主编,群众出版社,2001 年.[2] 《科学技术概论》 ,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科学与技术》 ,王建明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朱朝枝 职称:职称: 教授 时间时间 :: 2007 年年 1010 月月 1515--2020 日(第日(第 7 周周 星期星期一、四))6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教案编号:编号:3 3总课时安排:总课时安排:4040 学 时教学课型: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本章节安排:本章节安排:6 学时授课类型:授课类型:以讲授为主(√) ,以讨论为主() ,以练习为主() , 综合()教学课题:教学课题:欧洲近代科技兴起的背景及影响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 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近代科学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特征、科学思想与方法课时分配:课时分配: 第一节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1 学时) 第二节 近代科学的兴起(1 学时) 第三节 近代科学的发展(2 学时) 第四节 近代技术的形成与发展(1 学时) 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特征、科学思想与方法(1 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标志,熟记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近代技术二次革命的标志与内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特征、科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内容(注明:(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重点 ((# #)难点)难点 (?)疑点):(?)疑点): 第一节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近代科学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科学的发展* * 第四节 近代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特征、科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教学方式、手段、媒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及实例分析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第一节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一、十字军东征和东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二、工场手工和远航探险三、大学的兴起四、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第二节第二节 近代科学的兴起近代科学的兴起一、近代科学的突破二、经典力学的奠基7三、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第三节第三节 近代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发展一、天文学二、物理学三、数学四、化学五、生物学六、地学第四节第四节 近代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近代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一、近代技术的形成――第一次技术革命二、近代技术的发展――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五节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特征、科学思想与方法近代科学技术特征、科学思想与方法一、近代科学技术的特征二、近代科学思想 三.近代科学方法讨论:讨论:哥白尼革命的意义;近代科技特点与古代科技的区别。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 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全林.科技史简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 周光召主编,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群众出版社,2001 年.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朱朝枝 职称:职称: 教授 时间时间 :: 2007 年年 1010 月月 2222--2929 日(第日(第 8 周星期周星期一、四))8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教案编号:编号:4 4总课时安排:总课时安排:4040 学 时教学课型: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本章节安排:本章节安排:10 学 时授课类型:授课类型:以讲授为主(√) ,以讨论为主() ,以练习为主() , 综合()教学课题:教学课题: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一节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第二节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进展第三节 现代地质学第四节现代科学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课时分配:课时分配:第一节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3 学时)第二节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进展(3 学时)第三节 现代地质学(2 学时)第四节现代科学的特征、科学思想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