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上人教版第25课诗词曲五首赏析.doc
13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刘禹锡 唐[注释]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酬:酬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二十三年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 ) 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作者小传】: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赏析】: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 、 “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译诗: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 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 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 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另注:(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 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考题 1、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 《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 《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得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 《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 《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 《赤壁》中含蓄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心境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 )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 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 ,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译文一: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译文二: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