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929476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5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宋有“千家注杜”,但宋人杜诗注本,完整流传至今者无多我们以宋代集注本杜诗为底本,参考元、明、清历代杜诗注本,同时辅以笔记、类书、别集、总集等诸书,广搜辑录,可最大限度地还原宋人杜诗注本杜诗旧注辑录整理问题〖=〗一、宋代杜诗注本的存佚情况[来自Www.lw5u.coM]宋有“千家注杜”之称,虽有虚夸,即如元好问称“杜诗注六七十家”(《杜诗学引》)亦足可观据统计,《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引录注家有50余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引录注家则达80余人,①《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所列注家姓氏有151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集注姓氏有156人②杜诗集注本的大量出现,显然是与当时注杜之风盛行有关这个时期各种注本层出不穷,如王得臣《杜工部诗增注》、王钦臣《杜诗刊误》、薛苍舒《杜诗补遗》《续注杜诗》《杜诗刊误》、卞大亨《改注杜诗》、师民瞻《杜诗详说》、杜田《注杜诗补遗正谬》、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近体诗先后并解》等等,可谓盛况与此相应,宋代杜诗注本除了上述诸家外,还有《门类杜诗》(佚)、《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残卷)、《门类增广集注杜诗》(残卷)、《二十家注杜工部诗》(佚)、《十五家注杜工部诗》(残页)、《六十家注杜工部诗》(残页)等等。

      ③宋人杜注流传至今,大多亡佚不存所幸诸注在当时被各种集注本有所收录,我们通过流传下来的几种集注本,还尚可管窥一二今人林继中先生以《九家集注杜诗》为底本,参以杜诗《十家注》《百家注》《分门集注》《黄氏补注》《杜臆》《钱注杜诗》《杜诗详注》等及其他各本,配以赵注钞本残卷(明钞藏国图,清钞藏成都杜甫草堂),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宋代蜀人赵次公杜诗注的原貌它的出现,对杜诗旧注的辑录整理工作提供了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集注本对于阅读者来说,自有其许多方便遇到注释中的某一问题,读者前后比勘,勿需披览众本,可省去各种翻检之苦但是,对于研究者想要完整地了解某一注家、注本的风格特点却极为不便同一注家内容,或因集注本体例需要,或为了更好地体现集注者的观点,往往会被分散于不同卷次,显得零散杂乱,不成系统这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件不利的事情笔者关注并着手杜集文献整理工作始于十年前因学习和工作需要,研究方向从秦汉逐渐转向唐宋,其中以杜甫研究为重点身为蜀人,巴蜀地区杜集文献一开始便进入到笔者的研究视野在做杜集文献整理的这几年中,脑海中时时想到,若能假以时日,汇聚宋人各种集注本杜诗,择历代注杜良本,参以相关笔记、类书及他书,相信可最大限度地还原宋人杜注。

      这就涉及到杜诗旧注的辑佚工作辑佚一般包括辑录和校勘两个部分古籍整理看似简单,一般人以为不外乎就是文献的抄抄写写、东拼西凑实则不然,古籍整理除了工作量的巨大与繁琐外,同时具有相当难度它不仅要求辑佚者要具备古籍整理工作的录入、对校、句读等基本能力外,还要求对相关存世文献有一个通盘的把握和了解具体到杜诗旧注的辑录工作,就要求辑录人员须对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杜诗注本有一个全面的调查和判断,方能心中有数,网罗佚注,校订文字,以免有沧海遗珠之恨晚唐至今,各种杜集达千余种,可谓卷帙浩繁,文献巨富要从如此众多的杜集文献中辑录出宋人杜注,这对辑录者是极大的考验所以,这种工作要做好,很难几年前,笔者抱着为了使自己读书和研究方便的目的,开始尝试来做这个工作二、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工作是宋代蜀人三家杜注的辑录工作,三家杜注分别指:杜田的杜诗注、师尹的杜诗注、师古的杜诗注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除引录杜诗赵次公注外,以蜀人杜田和师民瞻的杜注为最多赵次公注已由林继中先生辑校整理,并于1994年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又修订再版林先生的杜诗旧注辑录整理工作有开先之功在此领域,至今仍无人越之。

      杜田,字时可,一字汝耕宋安岳(今属四川)人生活于南北宋之交杜田为宋代注杜名家,其注早于赵次公和师古,有《注杜诗补遗正谬》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八称《注杜诗补遗正谬集》,前集卷六、卷九则引为《老杜补遗》《宋史·艺文志》著录:杜田《注杜诗补遗正谬》十二卷实际不止十二卷,至少有十四卷,可能为杜诗全注本此本今已不传,只散见于各种集注本中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所引杜田注为最多最详,经笔者所检,得512条赵次公注杜诗,屡引杜田注④赵次公、郭知达在引杜田注时,或称《补遗》,或称《正谬》(称《证误》仅1次)⑤,故疑此本或为二书,只是在后来或为阅读和携带的方便,将二书合刊为《注杜诗补遗正谬》杜田注曾引及薛苍舒注,而赵次公、师古又引及杜田注,故杜田注当晚于薛氏而早于赵氏、师氏故有学者断其成书时间为政和三年(1113)至绍兴四年(1134)之间在阅读《九家集注杜诗》时,笔者发现全书引蔡絛《西清诗话》共10条,其中有3条为杜田注所引据考,《西清诗话》成书时间至迟在宣和五年(1123)显然,引蔡氏《西清诗话》的杜注成书时间当不会早于这个时间所以我们认为杜田注杜诗的时间应该是在北宋末宣和五年(1123)至南宋初绍兴四年(1134)或十七年(1147)⑥这段时间内。

      将其成书时间的上限,往下推了10年⑦《分门集注》《黄氏补注杜诗》《分类杜诗》卷首“集注姓氏”均云:“城南杜氏修可,《续注子美诗》;杜氏名田,字时可,著《补遗》;杜氏定功稍早托名王十朋编的《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分标为三人注,此后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等重要杜诗注本,均引及“修可”“定功”之注而据考,宋代实无此二人,乃是坊贾伪撰之,将其名附会于杜田等人以欺世诳人故我们在辑录杜田注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师尹,字民瞻宋彭山(今属四川)人官终夔州通判,曾注杜诗、苏诗,有文集二十卷生平事迹详见魏了翁《朝奉大夫通判夔州累赠正奉大夫师君墓志铭》(《鹤山集》卷八七)师尹为宋代注杜名家,所著《杜甫诗详说》已佚其注为《九家集注杜诗》多所征引,达400余条师尹注杜诗,于异文多所考定,注文言简意赅赵次公注多以其本来考订旧本魏了翁《墓志》云:“予幼读杜工部、苏文忠公诗,于师氏注释,明辩宏博,心窃好之 周采泉称其注“尚属雅驯,无伪撰故实,强释文辞之弊”⑧《九家集注杜诗》《分门集注》《黄氏补注》等亦多所引用,可知师尹杜注在当时已行于世,并广为流传今天师尹注虽已亡佚,但幸赖各本所引,而得以保存,为我们的辑录工作提供了线索和可能。

      师古的《杜诗详说》,宋始至今一直被视为伪书严羽、钱谦益对其多有指责,程千帆《杜诗伪书考》和周采泉《杜集书录》将其列为伪书师古注杜诗,喜生发,好议论,有穿凿附会之嫌这也是为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较之民瞻杜注,则似更周详师古人生遭际类同杜甫,早年素有大志,但屡试不第,后得官,并无多大作为一生勤于著述,尤精《春秋》学,春秋以正名为要,为儒家重要经典师氏受人之请,长期在福建长溪赤岸授徒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当地民风士习为之丕变,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爱戴这样一位儒生,以如此荒诞态度来注释杜诗,实难让人理解我们推测,师古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半真半伪、淆乱惑人”的现象,极有可能为宋时商贾坊间所为为了追求利润,商贾们利用名人效应,用伪造、杜撰、拼凑等方法炮制了一本又一本的伪注杜诗,这其中有可能就包括了师古的《杜诗详说》宋人蔡梦弼《草堂诗话》、何汶《竹庄诗话》亦引录有师古注另外,黄氏《补注杜诗》中所引的900余条师注实为蜀人师古的杜诗注,而非四库馆臣们所说的是师民瞻的杜诗注⑨以上三家杜注,散见于各种杜集中仅以宋代来看,杜田和师民瞻的杜注以《九家集注杜诗》引录为最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估计原因有二:一是郭知达为蜀人,格外关注乡人杜注为情理之中;二是杜田、民瞻作为宋代注杜名家,《九家集注杜诗》以辑录善本杜注为务,适当增引二家杜注亦合情理。

      师古注以《百家注》《分门集注》《补注杜诗》引录最多,《分门集注》注释内容几乎皆承《百家注》而来,《补注杜诗》注杜内容与《分门集注》亦有承袭关系我们在辑录三家杜注时,杜田和民瞻的杜注主要依据《九家集注杜诗》,师古的杜诗注则主要依据《百家注》三家杜注,除师古的杜诗注不见于《九家注》外,在《百家注》《分门集注》《补注杜诗》等均有散落我们的工作,是先据《九家注》和《百家注》,录毕三家杜注,后再以上述诸本逐一比对校核,先宋本,后明本,再清本今人的相关校勘成果,也尽可能地吸收其实十家注、百家注、千家注、分门集注,除千家注有黄希、黄鹤父子的“补注”外,其他注文多是辗转相抄而来,为了迷惑读者,把一长注割裂为几个短注,或颠倒注者次序,或杜撰注家姓名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辑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与困惑另外,对各种参校本的版本选取问题上,是选取最早,还是最好,我们经过反复的考量,决定根据实际情况,二者兼顾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判断辑本优劣标准有四:一、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二、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三、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者则劣;四、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

      我们在做辑录工作时,尽可能做到标注出处、求备、求真、尽量还其本来面目辑佚工作往往吃力不讨好,辑佚已是艰苦,校勘更是繁难,要尽如人意更是难上加难辑佚之前,须对注家生平和注本情况进行调查如,杜田注,坊刻本为贪多求利,分置于杜修可、杜定功名下,以增加注家人数我们在辑佚工作之前,心里要清楚杜修可、杜定功、杜时可、杜田之间的关系,切不可以为宋代真有这几位杜姓注家杜时可的杜注归属于杜田名下没有问题,而置于杜修可、杜定功名下的杜诗注,虽大部分乃割裂杜田注而来,但还有部分杜注属于民瞻、赵次公及他人杜注,故在辑录时得格外小心另外,《九家集注杜诗》里称杜田注为《补遗》、《正谬》、《证误》(1次)、《注杜诗补遗正谬》等,辑录者对这些问题须得心里有数再如,师古与师尹,二位注家在宋时就已混淆不清,《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杜诗详说二十八卷”,下注“不知作者”二位师氏均为蜀人,又同姓,所注杜诗又都为二十八卷,更是令人困惑难分师古与师尹的生平及注杜情况,我们都需要进行小心细致的考查,在甄别判断之后,才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再如,黄氏《补注杜诗》中所引录的900余条师注杜诗,经过我们仔细比对检核后,发现《补注杜诗》中所引录的师注杜诗,并不是《提要》里说的是师尹的杜诗注,而是师古的杜诗注。

      三、蜀人三家注辑佚中的常见问题着手杜集文献整理至今已多年,在整理过程中常常喟[来自www.lW5U.com]叹于注本的不完整,而导致研究工作的种种不便,在这种情况下遂有了辑录杜诗旧注(主要是指宋人散佚的杜诗注)的想法但因工作量的巨大和艰辛及其他琐事,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铺开和推进辑录工作非常缓慢,得空时就多做一点,忙时就放下了,这样断断续续做了好几年的抄录工作之前的计划是辑录完一家杜注后,再来做另外一家每一家杜注均包括:杜诗正文、注家注文、校勘友人建议,此种做法,只适合用来辑录像赵次公这样的杜诗注,而不适合用于其他各家赵次公注有6000余条,而最多的师古注也就1000多条,杜田注仅500余条,民瞻注才400多条,三家共计约2000条左右一位注家:杜诗正文+注文,那么蜀人三家注的杜诗正文岂不是要重复三次,认为这种重复大可不必细思量之,遂决定杜诗正文下面同时把三家注放上去,也就是现在的:杜诗正文+三家杜注如此,阅读起来可能会更方便一些目前,我们的辑录工作仅涉及蜀中三家注,前期的抄录工作已基本完成,虽杜诗正文已不再重复过录,但目前已有二十五万余字,这里面肯定还有部分辑漏的条目,也还未涉及到后面大量的校勘工作。

      目前的工作只是剪刀加浆糊的录入工作,各家注本原来的编排和体例现已无从查考,赵次公注因有残卷存世,有线索可循,而其他杜注则无此幸运了我们初步的想法是,依据二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