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心理学00031[1].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57940343
  • 上传时间:2023-04-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6.0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心理学—00031(加考) 教育管理专业自考考点整理(本科段)心理学00031(加考)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在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美国),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两者区别: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4、格式塔(完形或完整)心理学:魏太默,苛勒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着重在知觉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用精神分析的方法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行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7、认知心理学: 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吸收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加于发展出来的。

      奈瑟(美国),于1967年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识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认识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4、心理测量学:指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5、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第 1 页 共 14 页⑴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⑵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⑶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⑷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⑸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直接、客观、真实,缺点:被动、易受观察者主观影响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注意测量表要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对象要适合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要考虑到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分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四、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问卷法和谈话法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认识内外世界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一、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⑴ 可控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第一状态)⑵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意识,但又不太清晰第二状态)⑶ 白日梦状态第三状态)⑷ 睡眠状态第四状态)第二节 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1、注意的特点:⑴ 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⑵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2、注意的功能:⑴ 选择功能 ⑵ 维持功能 ⑶ 调节功能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不等同于意识,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三、注意的种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⑴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⑵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⑶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生物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二、睡眠与失眠1、睡眠:睡眠五个阶段: ⑴ 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⑵ 轻睡期⑶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梦游、梦呓、尿床等出现在此时 ⑷ 快速眼动睡眠之后再到第二阶段,循环数次2、失眠:⑴ 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 ⑵ 假性失眠⑶ 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⑷ 药物性失眠三、梦特征:⑴ 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⑵ 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⑶ 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1、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2、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⑴ 感觉麻痹⑵ 感觉扭曲和幻觉⑶ 解除印制⑷ 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4、催眠理论:⑴ 催眠是角色扮演⑵ 催眠是意识的分离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⑴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 ⑵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⑶迷幻剂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墨斯卡灵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第一节 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根据感觉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身体内部)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为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3、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韦伯定律:为了辨别一个刺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刺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称韦伯定律。

      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称为费希纳定律第二节 视觉一、视觉刺激二、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三、视觉的机制1、眼睛:⑴眼睛的构造: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⑵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在昏暗条件下,余视要比正视效果好2、色觉理论:⑴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⑵拮抗理论:黑林提出四色说,红绿黄蓝三原色说可以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说可以解释视觉信息自感受器输出后在神经细胞上的活动过程第三节 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基本的听觉现象1、声音的属性: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高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音色2、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三、听觉的机制1、听觉与耳:耳廓——中耳——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卵圆窗——内耳——蜗牛壳。

      2、听觉的理论:⑴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贝克西提出⑵频率匹配学说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视知觉为、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二、知觉的特性:⑴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⑵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⑶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⑷知觉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1、深度知觉:⑴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⑵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尝试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2、运动知觉:3、时间知觉:⑴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⑵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五节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的特性:⑴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⑵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⑶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社会认知的过程:⑴信息的搜集和选择⑵信息的整合过程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③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三、记忆的类型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人名、定义、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第二节 记忆系统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形式是视象或声象二、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⑴编码的形式:主要以声音的形式储存⑵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平均数量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