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格拉底哲学和柏拉图哲学..pptx

81页
  • 卖家[上传人]:没有****飞上
  • 文档编号:262664120
  • 上传时间:2022-03-07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65MB
  • / 8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方哲学史第二 章 苏格拉底哲学与柏拉图哲学01智者运动03柏拉图02苏格拉底本章概要 公元前6世纪,希腊社会开始从氏族的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济过渡公元前492至公元前449年,以雅典为盟主由各城邦组成的提洛同盟在希波战争中的大获全胜,标志着希腊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雅典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民主制,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戏剧、建筑、雕塑成就辉煌,历史、医学、数学的研究也取得辉煌的成果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的中心也转移到雅典伯利克里希波战争 在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同时,阶级矛盾和社会政治斗争更加激烈和尖锐 这一时期,希腊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哲学上顽强地表现自己,各种哲学思想空前活跃,哲学史家一般把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称作“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而在此之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把希腊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本章以雅典由盛到衰的社会变化和希腊文化的深远影响为背景,阐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创的哲学新领域 第一节 智者运动01智者的特点02自然说和约定说03 普罗塔哥拉04高尔吉亚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开始兴起了智者运动一般来说,智者运动是指为提高公民的实践能力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是围绕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而提出的学说,反映了希腊人为摆脱传统宗教和落后习俗的自主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启蒙运动。

      智者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随着希腊由氏族社会转变为城邦的社会变革,工商奴隶主和自由民不但向落后的氏族习俗挑战,而且突破了以往自然哲学的狭隘学派界线,迫切需要认识日常生活领域的新哲学 第二,随着社会文化日益繁荣,崇尚典雅生活和优雅语言成为社会风气,个人自由创造和语言艺术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第三,希腊的政治舞台充满着像奥林匹克赛会一样的激烈竞争一、智者的特点 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运动是早期希腊哲学过渡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中间环节故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首先需要理解智者运动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其哲学观点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sophist)在希腊文里,“有智慧的人”最初是指诗人、音乐家、预言家、狂诵者等直至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公开论辩的才能为职业的教师和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智者的特点: 1.智者职业具有商业特点 2.智者运动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 当时的人们也把苏格拉底看作一个智者,实际上苏格拉底批评智者是“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智者与哲学家截然有别,智者是“有智慧的人”,而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虽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截然不同:哲学家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懈地追求真理;智者则靠炫耀赚钱。

      虽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智者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进行不懈的争论,但他们未从根本上消除这个隐患,使古希腊哲学始终受到怀疑主义的挑战二、自然说和约定说 智者虽然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彼此一致的观点,甚至互相攻击、反对,但智者们具有共同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智者的怀疑主要针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他们按照各自观点解释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本质在国家的起源和性质、人和法律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形成了自然说和约定说两派不同观点 自然说: 坚持的“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约定说: 坚持的“约定”是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 自然说说和约约定说虽说虽 彼此对对立,但都与传统传统 的氏族势势力相对对立自然说说所要摆摆脱的本性主要指落后的习习俗,约约定说说所要约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两派没有特定的政治归归属,平民或贵贵族、民主派或寡头头派既可持自然说说,也可持约约定说说 普罗塔戈拉用约定说观点解释了国家的起源,代表了当时民主派的政治观点,认为人需要在共同认可的道德原则之下组成国家,传授和学习德性。

      寡头派政治家克里底亚(Critias,卒于前403)通过不信神的西叙福斯之口表达了对社会约定的蔑视他说,最初人生活在无序的野蛮状态,为了向恶人报复,人们制定了法律,让正义统治,使暴力屈服但法律不能阻止人们私下作恶,一些更聪明的人发明了对神的崇拜,用恐惧和神圣原则阻止人们邪恶的行为和思想 色叙拉马库斯(Thrasymachus,生卒年份不详)利用自然说为强者的权利辩护他认为,法律是“弱者,即大多数人”约定而成的,法律是大多数弱者限制少数强者本性的枷锁,它禁止一个人通过强权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然而,出自本性的真理却是:强者应该拥有比弱者更多的权利,“强权就是公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一些自然派则提出平等和民主的要求,认为人在本性上没有高低、贵贱、强弱之分 希庇阿斯(Hippias)认为,物以类聚靠自然,而不靠约定,约定是强加在人们头上的暴君,强迫人去做很多违反本性的事 安提丰(Antiphon)在批判贵族世袭制度和奴隶制度时说,我们敬仰和尊重贵族的后代,却既不敬仰、也不尊重一个卑贱家庭的后代这种做法使我们自己成为野蛮人,因为我们都可能是天生的希腊人和野蛮人(大概希腊人和野蛮人平等地继承了同一个本性)。

      三、普罗塔哥拉 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约前490前421)生于边远城邦阿伯德拉,在雅典传授讲演术20年,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著作有论神、论真理、矛盾法等他在论神中写道:“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使我们不能认识这些,如:问题的晦涩,人生的短暂正是由于这段“大不敬”的文字,他被驱逐出雅典,著作也被焚毁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 这一命题不是说人决定着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说人的认识决定存在着的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苏格拉底把这句话解释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追问道:事物显现在人的理智中,还是显现在感觉中?如果是前者,那么人的理智是衡量事物的共同尺度,不能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如果是后者,那么感觉因人而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没有判断事物的共同的标准 苏格拉底反驳说,如果把个人感觉是万物尺度的原则贯彻到底,那么没有理由否认猪、狗、猴等动物也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它们和人一样具有感觉,有什么理由说人的感觉优于动物的感觉呢?“人是万物的尺度”于是走向自己的反面。

      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都承认人的认识能力决定事物的本质,但在人的认识能力是理智还是感觉的问题上持不同的认识论路线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客观唯心论者主张苏格拉底的理智主义路线,而主观唯心论者主张普罗泰戈拉的感觉主义路线无论作何种解释,“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本主义的第一个命题,明确表达出人是世界规律的判断者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四、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3前375)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和修辞学家,著名的智者他是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人,约生于公元前490年或稍后早年随恩培多克勒学习修辞、论辩、自然哲学和医学其思想受到过芝诺的影响,但主要来源与普罗泰戈拉公元前427年为请求联合反对叙拉古而出使雅典,晚年在特萨里亚的拉里萨居住 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0前370)在一本题为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书中,提出了三个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 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对高尔吉亚三个命题的动机柏拉图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为了进行逻辑辩论技巧的训练;二是为了验证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反相对的说法的相对主义的原则,而后一种解释具有哲学史的意义。

      高尔吉亚提出并论证的这三个否定命题,是要向人们表明:既然被当作绝对不变的真理都有相反的说法,其他说法还能有例外吗?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高尔吉亚不是为了论证不可知论,而是为了反驳爱利亚派的唯心论,他的结论不是虚无主义,而是相对主义 第二节 苏格拉底01“认识你自己”02“德性就是知识”03 “精神助产术”04“小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曾经参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他以教育青年为己任,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对城邦所尽的公民义务 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在公众事务上主持公正,在对话中揭露智者,被民主派视为政敌政客指控他犯有“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两条罪名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在狱中仍与人讨论哲学问题,最后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这是耽于党派之争的政客们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他反对过民主派,那只是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没有理由认为他反对伯利克里“按照人的能力和贡献公正地对待一切人”的民主制原则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世人主要通过他的学生色诺芬尼(又译克塞诺芬尼)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及思想。

      色诺芬尼在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 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有他的早期对话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真实反映了庭审期间苏格拉底的思想一、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斐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最后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 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家的途径错了 他们“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这种感觉观察的方法毫无帮助,思辨的方法也无裨于事苏格拉底原来对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心灵是安排一切的原因”寄予厚望,最后却非常失望他说:“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用任何其他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清气、水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 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表明,他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的主要理由出于实用的考虑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思想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 但苏格拉底的批判达到了智者所不能及的深度。

      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他批评自然哲学家在外部世界寻求的本原犹如支撑世界的阿特拉斯神,他们不知道世界本原就在他们心中,心灵内的原则“比这种神力更强大、更不朽、更能包罗万象” 苏格拉底用这句话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 他把哲学关注的领域从自然转向人的内心,通过审视人的心灵来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他说:“我首先看准一种我认为最强的道理,不管是原因方面的,还是别的方面的,然后肯定:凡是我觉得合乎这个道理的,我就把它看成真的,凡是不合的,就把它看成不是真的苏格拉底试图用内心中的确定性原则取代早期自然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代表了希腊哲学向唯心主义发展的方向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这一评价符合苏格拉底思想发展的过程评价:二、“德性就是知识” 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 德性 这里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原则,是一切知识中最高尚的知识,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的知识。

      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德性;同时也是判断外部世界和社会行为的原则 苏格拉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