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形式.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7064280
  • 上传时间:2021-07-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2.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形式 彭丹阳(成都理工大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在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是大多数的人们信息传播形式主要是口头的人际传播,他们往往是政府大众传播的受传者而识文断字的士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中流砥柱,古代文学的传播相较于底层平民来说,就显得更多样化关键词:古代;传播;形式;政治G20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3)11-0338-01一、中国古代底层阶级传播古代中国的政治传播最具有效率性,而对于文学传播来说,其传播的方式应该算是最多也最广泛的,相对于这二者来说,平民之间的信息传播就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在中国古代底层平民的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信息传播方式有说唱传播、书信传播等1.中国古代说、唱传播形式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传播占了交流活动最主要的部分除此之外,唱的重要性也显露出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娱乐活动极其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的抒发可以作为人们最为常见的消遣方式如传诵至今的《诗经》2.书信传播形[来自wWw.lW5u.Com]式商周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便是“甲骨文”。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便用竹简和木片代替了龟甲和兽骨西汉时,贵族在缣帛上书写,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但是甲骨文、竹简、缣帛对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成本太高,直到东汉蔡伦纸发明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随着文人士人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作者的主体意识也大幅度的提高,文学创作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于是作者作为传播主体的特征性也愈发明显了起来,文学创作的[来自m]目的性也逐渐显著了1.传播方式的多样文学传播的方式可谓是更为多样士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载体也显得随性了许多,口头传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说唱、讲唱、歌唱等方式都是文学通过口头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在唐宋时期,有“声诗”的形式出现,其在唐代的传播力度与范围甚至要比书面形式的效果更为深远除了口头传播,士人们最常用的传播方式就是书面形式了题壁是中国古代文人十分偏爱的一种形式,古人将自己的诗作题写在旅店、驿站的墙壁上除了题壁之外,古人还有题扇、题画、雕刻等记录文学作品的形式而抄写和印刷的方式也大大方便了文学的传播,缩短了文学作品的再生产周期,对提高文学传播速度和强度有着巨大的作用2.传播方式的发展最初人们将文字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殷商后期,当时的文字大多被用于占卜。

      商周时候,青铜器被广泛用于贵族皇族间,金文便更为普遍了,金文是刻录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先秦时,除了青铜器之外,出现了石鼓,同时还有刻在石鼓上的文字,称为石刻书或者石刻文,这种形式在汉末正式形成,将儒家经典刻在石头上,被称为“石经”中国社会在秦朝进入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文字,中国的文字确认下来直至东汉蔡伦纸之前,人们的书写工具往往是竹简、木牍、帛、陶等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文学传播的效率三、政治传播中国古代最为先进和严谨的传播方式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些传播方式都用于政治和战争消息的传送政府对国家的人民的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外对大众的传播,而另一部分就是权力机构内部的传播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加强统治者的集权1.对外的大众传播政府有一些直接的政令发放,大到国家中枢机关,小到各个州府衙门,政令实施首先要贯彻到平民大众中间去是最直观的传播形式,便是榜文告示古代的平民大众对于榜文告示习以为常,这并不是统治阶级独有的传播方式2.权力机构的内部传播驿传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军事信息传播的大动脉,它维系着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令的传递除此之外,在战争时期,前线和后方的消息传递也依靠着驿传,所以古代的当权者对于驿传十分重视。

      在古代军事信息的传递中,檄书是写在战前的,一方面说明发兵理由,另一方面争取民心烽燧和羽檄便可以说是一场战争信息传送的命脉了古人的许多传播方式我们沿用至今,比如驿传在今天衍化成了邮递,而印刷和纸张依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 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 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J].文学遗产,2006(2).[3] 邹莹.中国古代邮驿制度与传播[J].咸宁学院学报,2003,23(4).[4] 曹萌,张次第.略谈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J].陇东学院学报,2007,18(4).[5] 曹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J].沈阳大学学报,2008(6).作者简介:彭丹阳(1989-),女,湖北黄陂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视听艺术传播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