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小说]谈沈从文作品《柏子》中的审美倾向.doc
3页谈沈从文作品谈沈从文作品《《柏子柏子》》中的审美倾向中的审美倾向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吕晔林 【摘要】沈从文的作品成功构筑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魅力的“湘西文化” ,其作品《柏子》更 是以原始、朴素的笔端,展现出来人性最真实的狂欢,为我们贡献了一幅独具湘西风味的 风情画面,展现出来人性复归和自我实现的审美意义下面本文就从《柏子》的独特的 “生命形式” 、叙事结构以及之中所蕴含的人性哲学,对作者的审美的乌托邦倾向进行分析关键词】沈从文;《柏子》 ;审美倾向;湘西文化沈从文作为我国 20 年代有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为我们呈现一幅幅极富少数民族气息 的湘西生活画面,在这些画面中出现的都是在湘西文化孕育下的农民、娼妓、小店伙、终 生漂泊的水手船工以及童养媳等,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1]其中《柏子》描 写的就是水手和妓女的性爱故事,这是湘西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 ,通过这部作品, 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借助于人性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审美中的 乌托邦倾向 一、 《柏子》中人物展现的独特“生命形式” 《柏子》讲述的是一个水手和妓女的故事,水手终年在海上漂泊,但每月都会花完自 己用性命所换来的钱,去和自己相好的妓女见上一面,在见面过程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生 活的不易,以及他们这种生活的荒谬,他们反而感到非常的满足。
水手认为能够在留下保 证自己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花光所有的钱和妓女会一次面就是最幸福的事!这部作品的故 事相当的简单,就是水手在上岸之后和妓女会一次面之后,又返回船上,这样也就完成了 他们之间的一次约定,这件事在当时那个年代就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但是从这个故事本 身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湘西人民,他们也始终以一种最本 真的形式生活着,虽然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水手和妓女,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发 自内心的,我们给他们同情和怜悯,因为他们感到的是幸福和满足故事中展现出来的生 存满足以及本性欲望,也就是湘西底层人民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2] 柏子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水手,这个社会对他狠狠的压榨,他只能冒着生命的危险工作 才能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不然随时都有饿死街头的可能性在工作过程中,唱歌是他最 好的发泄方式 《柏子》中的妓女是湘西文化中的另外一种“生命形式” ,过着屈辱的生活, 但是她们的人性并没有被这种生活所吞没文中的柏子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留下生活的 必须,全部都花费在妓女的身上,我们在柏子的身上找不到道德的枷锁,只有最本真的野 性妓女也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柏子的身上,关心着柏子,在她身上我们找不到那些妓 女的低俗趣味。
作者没有对柏子和妓女这两种“生命形式”有任何的鄙夷之情,而是对他 们在压抑的生命下,坚持着生命的本能倔强的生活着带有一定的赞美之情[3]柏子和妓女 是人性最本真、最自在的展现,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也只有在湘西文化中才能找到, 在阅读《柏子》过程中我们虽然可以明显得感到柏子和妓女生命的压抑,但是还可以明显 的找到在他们压抑的生命下人性的张扬,他们大胆、自然、没有丝毫心机的保持着这种让 人又悲又赞的“畸形”恋爱,这种张扬的方式似乎超脱了道德的限制,是人自由生命的最 高形式,从而实现了人性和“无道德”最完美的统一 二、 《柏子》中冷漠与狂欢并存的叙事风格 虽然作者在《柏子》中跟随自己非理性思想,毅然拿起人性的大刀,挣脱了传统的礼 教束缚,借助于一种狂欢的方式来展示着一个叛逆者的痛苦,但是这种同时也展现出了社 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冷漠以及他们生活的不易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那个吊脚楼中狂欢的“柏子”们,没有对未来抱有任何希望, “他们把自己沉浸在这欢乐空气中,忘记了世 界也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水手常年漂泊在外,岸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不会动的船, 虽然他们也希望能够永远留在岸上,过着平稳真实的生活,但是他们也十分明白这种真实 和平稳都是以精神的坚实作为前提条件的。
所以他们把吊脚楼当成是自己岸上的家所在, 把自己的躯壳短暂的寄放在那里,或许也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人性的尊严, 体会到自己生命的自由,才会有一种灵魂的存在感[4]在狂欢中,他们对传统社会道德进 行了无拘无束的颠覆,重新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并对此进行了实现在狂欢之后,他们 用最粗俗的方式显示着自己占有权,同时这也是对独占性的颠覆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的人们,挣脱世俗的束缚,以自己特有的狂欢方式对世俗观念进行着挑战,对传统的生活 方式进行着颠覆,虽然说这是人性最本真的狂欢,但是之中却蕴含着一定的不得已 这些“柏子”们在离去的时候,头顶着大雨,对于自己花光的钱做了什么,得到了什 么,都不去想,只是把曾经用手抚摸那女人的身体当成是以后的所有快乐这些“柏子” 把自己永远的束缚在自己的梦中,远离尘世的羁绊,挣脱现实的束缚,就像是把自己永远 的固封在了一个虚幻的茧里,过着属于自己的狂欢,但是我们也会不知觉的看到这些“柏 子”们的可怜之处,看到这个世界的冷漠,看到他们在灵魂苦苦挣扎下,最终作出的悲凉 选择 作者借助于这种叙事风格,也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下,知识分析的脆弱灵魂当时正 是“五四”运动的大潮退去之时,中国的新文化阵营面临着崩解的局面,有的知识分子移 居国外,有的开始韬光养晦,有的退隐林泉,其中作者也不例外。
沈从文在 1928 年从北京 逃到了上海,但是上海是冒险家和投机者的乐园,不是一个可以放置自己灵魂的净土,最 后沈从文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湘西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感受到一份安静, 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找到他梦想中的那份古朴和原始,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把外界的一切喧嚣 当成不存在,只有在这里才能让他过着冷漠与狂欢并存的生活,可是这又何尝不是当时知 识分子追求的最终结果呢! 三、 《柏子》中所蕴含的人性哲学湘西虽然是沈从文最终的选择,但是他却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家乡,我们从沈从文的多 部作品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作者的内在精神是和作品中的思想一致的,都是呼吁的人性 的回归但是作者却始终有意的对社会道德避开,而是把主要从生命个体上去寻找人性的 存在,从一方面来说的话,沈从文更像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水手和妓女的故事在现在文明 看来,就是有违社会道德的,但是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本身就是没有道德的,这些 故事只是发生在湘西一件非常普通的故事,就是人性最本真的呈现[5]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文化中蕴含着一个独特的人性哲学,作者始终不肯触及社会道德的框架,始终不让读者感 到有一种道德环境的距离感以及排斥感我们在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的时候,总会 想着借助于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其价值,但是在读《柏子》的时候,我们是始终不想以一种 道德的标准去对之中主人公的行为进行束缚,总想着给人性一个最本性的存在,同时也可 以说成是人们在对社会道德束缚挣脱之后,所产生的巨大爆发力,也就是人野性的回归[6]! 在这里也不禁引起了我们对道德处境的疑虑,如果真的是这种人性哲学中的“人性”去主 宰一切,那么“人性”就将是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
我们从沈从文的作品中始终不难发现, 其所描述的湘西生活中的人也并不是自由自在的,现代社会的文明也在逐渐对之中的传统 文化进行侵蚀,这里也存在着一定的灾难,例如饥饿、血泪、压迫、死亡等等,但是作者 始终没有对这些悲剧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将其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把自己的眼光只放在那 些承受的苦难,又顽强的生存下来的社会底层人们的身上,发掘他们人性最本真的表现, 抛开苦难的束缚,这样不管是从表现对象本身来看,还是从其表达主题来看,都和“人性” 这一最高评价标准相符合同时这种人性的存在,也始终在人们最古老的民族心灵深处隐藏着,并不时的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着影响作者通过这种不断的对社会道德的束缚进 行挣脱,来回归到人的本真上来,为读者重塑了一个人的主体性,一种理想化的人生模式[7]四、结语 在《柏子》中,虽然说柏子和妓女的恋爱是一种最原始、最粗狂的爱,之中还带着一 种悲凉,但是确实他们在生活苦难的夹缝中仅存在的最真诚的爱,他们在此过程中所感受 的快乐和满足,已经远远的超过了金钱交易所带来的苦闷,同时也不断的渗透着他们对最 初情感的追求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或许就是这种同时天涯沦 落人的感觉紧紧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相互慰藉,并成为彼此精神上的寄托,他们 彼此之间没有矫情、没有任何欺骗,有的只是最勇敢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借助于人性 对社会文明中的异化人性进行批判,并呼吁人性审美的回归,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所渗透导致中的社会因素比较少,导致人性的表现具 有一定的平面化;另一方面对人性的回归过分的进行强调,似乎想借助于“工具的重造” 来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革,不得不说作者审美中就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8]参考文献】: [1] 陈秀云,远距离下的审美观照——谈“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小说的审美倾向[J],天 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6:52-53 [2] 洪耀辉,论沈从文小说性爱书写中的审美倾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4,5:17-19 [3] 王成,卸下道德枷锁后的人性哲学———从《柏子》看沈从文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 “生命形式”[J],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7:65-68 [4] 南治国,跟随柏子,走进沅水边的风景———沈从文《柏子》的一种解读[J],现代回 眸,2005,6:25-27 [5] 柯鹏飞,以狂欢的方式“去痛”———解读沈从文的《柏子》兼论其叙事风格[J],黄 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40-43 [6] 卢临节,大音希声———沈从文小说《柏子》的一种解读[J],现代文学,2008,5:62-65 [7] 邓晓东, 生命的狂欢——沈从文的《柏子》赏析[J],安徽文学,2007,11:7-8 [8] 周文彬. 沈从文散文选集[ M] .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6:128-134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吕晔林(1971— )男,河南郑州人,现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