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性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策略与防控体系建设.docx
5页综合性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策略与防控体系建设摘要:目的:探索综合性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策略与防控体系建设方法: 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难点与实践为基础,进行门诊、入院、住 院等重要诊疗流程的改造与工作机制上的创新,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结果:及时收 集结果并调整防控管理策略,发现防控效果显著,工作量、线上访问量、筛查量、核酸检 测量均明显增长结论:疫情防控策略实施卓有成效,为国内综合性医院新冠肺炎及其他 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基于平急结合原则,需不断调整疫情防控方案,疫情防控体 系建设仍值得深入探讨2019 年 12 月,湖北武汉发生新型冠肺炎疫情,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我院为淮安市首批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自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全面部署新冠肺炎防控工 作以来,我院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面部署、落实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取得了 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境外输入没有得到完全遏制,疫情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较长时间 内,我国都将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中1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诊疗工作的难点1.1 控制院内感染难医院门急诊就诊人群聚集,人流量大,其中可能有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感染者或 康复期患者,均无典型症状,但可能存在传染性;综合医院普通病区未规范设置“三区两 通道”,无负压设施,存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疫情防控风险及难度大。
1.2 急危患者就医难由于疫情期间日常医疗秩序被打乱,急危重症和需要定期治疗的患者(如肾病透析、血液 病、癌症患者及孕产妇等)的医疗需求凸显但入院前新冠肺炎筛查程序较为复杂,等待 时间长,且有假阴性和感染窗口期漏检的可能,增加了筛查难度,与患者迫切救治需求间 存在矛盾1.3 人力资源调配难疫情发展初期医疗救治工作繁重,与新冠肺炎诊疗密切相关的感染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 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的技术力量有限,难以支撑不断扩大的抗疫战线和人力储备 需求;面对传染性强、潜伏期长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预防筛查的难度不断增加,核 酸检测医技人才需求陡增,除了需要应对院内核酸检测量,还需要抽调人员参与省级、市 级新冠病毒核酸应急检测队,检测人力资源压力巨大日常培训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操 考核,且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内容占比不高2 诊疗流程再造与工作机制创新的主要实践医院根据疫情形势及政策变化,不断优化流程,强化院感防控,构建全链条缓冲监测体系 重点把好“三道关口”,稳步推进日常诊疗恢复2.1 优化门诊流程,把好“门诊关”2.1.1 完善互联网门诊建设1)发热患者管理为减少患者在医院聚集及人员流动导致的新冠状病毒疫情传播,疫情 期间在原有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基础上,我院第一时间开设线上“发热咨询”,对于有呼吸 道症状的发热人群,平台免费提供24 小时线上咨询,为患者答疑解惑。
2)对于常 见病、慢性病等非新冠肺炎患者,开设了“线上方便门诊”,每天由后台医生根据病人的 病情需求开具处方,病人可直接至指定窗口缴费后至药房取药互联网平台在发热筛 查、个人防控指导及安抚患者情绪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互联网平台不断完善服务 优化核酸检测途径,为“愿检尽检”人员专门开通了核酸检测快速通道,满足了春节前后 大量出行人员核酸检测的需求2.1.2 保障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正常开放急诊儿科、急诊五官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卒中中心急诊、胸痛中心急诊6 个急诊门诊,安排医生在急诊诊室24 小时值班,加强急诊医护力量开通胸痛、卒中、 创伤患者和孕产妇就诊绿色通道,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2.1.3 重塑普通门诊就医流程1)三级预检排查,引导分类就诊门急诊出入口严格管理,仅保留必要的三个出入口并 安装闸机,门诊工作时间、急诊24 小时安排保安、志愿者管控,加强对进入门急诊大楼 人员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史筛查预检分诊点加强管理,制定就诊流量上升的预检分诊应 急预案,避免排队过长、人员聚集,发热或疑似症状患者由专人陪送至发热门诊就诊门 诊设置三级排查,严防漏筛:出入口预检分诊点一级管控,检测体温、询问病史,就诊患 者需签署患者疫情期间告知书;各诊区二级管控,再次测量进入诊区人员体温;诊室医生 三级管控,对进入诊室的患者再次排查。
合理引导患者分类就医、分时就诊,减少患者候 诊时间,便于患者随诊追踪2)强化就诊秩序,加强重点场所管理要求所有人员佩 戴口罩、保持距离,严格按照“一医一患一诊室”分时有序就诊,同时加强诊室通风,配 备空气消毒机,规范使用空调对于划分专作疑似患者检查或治疗区域的场所,尤其是资 源有限的部分大型仪器设备检查如CT室,加大检查区域的消毒频次,一患一消毒,工作 人员行二级防护2.2 分类缓冲收治,把好“入院关”2.2.1 严格落实住院患者筛查除急危重症患者外,所有患者及陪护家属入院前均需完成入院筛查,尤其是核酸检测;为 此,我院不断加强患者新冠核酸检测能力,增加患者收治水平设置门急诊双采样点,24 小时采样全覆盖,流程、设备不断优化,报告时间由原先的24 小时缩短至最快4小时 同时,根据省物价及省医保要求,不断下调核酸检测费用,并对部分人员实行费用减免, 保障重点人群“应检尽检”(见图1)2.2.2 设置缓冲病房每个病区至少设一间单间病房,预留为隔离病室,用于收治核酸检测结果未出的急诊患者 及陪客,综合评估无新冠肺炎风险再转入多人间普通病房2.2.3 专家会诊加快分流将新冠肺炎筛查结果纳入危急值管理,建立“新冠肺炎会诊专家组”,涵盖感染、呼吸、 重症、放射等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的会诊快速明确诊断,加快患者分流处置速度 (见图 2)。
2.3 加强住院管理,把好“住院关”2.3.1 强化封闭式管理全院每一个住院病区入口设专岗,专职做好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如陪客登记、体温测量 病房消毒隔离工作的督查等,做好新冠肺炎的知识宣教及陪客管理病区严格限制一患一 陪制度,加强患者及陪护管理,杜绝闲杂人员探视和病人家属走访各病区,并禁止探视和 外来送餐2.3.2 落实应急处置建立在院患者、陪客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日报制,出现发热和肺炎症状的患者立即完善检查 及时上报,会诊考虑疑似病例时立即进行单间隔离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启动应急 处置流程,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3 诊疗流程再造与工作机制创新的运行效果3.1 工作量逐步提升至2020年8月底,门诊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常规开设6个24小时急诊门诊,日均 门诊量恢复至4 000余人次,住院量恢复至90%,住院患者收治数量逐步上升,手术量恢 复至150余台,在院患者2 600余人3.2 线上平台问诊量提升平台开放以来共日均开具处方20余份,基本解决了本市“门特”及“门慢”病人开具 “处方药”的问题截止去年3月底,平台访问量达30余万人次,共完成发热咨询1 530 人次、专家咨询600余次、处方开具400余条。
防控常态化期间,日均就诊400余人次, 线上开具核酸检测200余人次,优化了患者的诊疗流程,提高了患者的诊疗有效时间,改 变了部分患者的就医习惯3.3 预检分诊能力提升在门诊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住院量恢复至 90%的同时,预检分诊工作量也明显增加 截至今年1月底,通过闸机、人工筛查具有流行病学史或发热患者日均30余人,均引导 至新冠发热门诊或普通发热门诊就诊,保障日常诊疗工作有序开展3.4 核酸检测能力逐步提升截止今年1月底,我院核酸检测能力达1 080人份/日,应急状态下检测能力达1 600人 份/日,自2020年2月11日我院开展核酸检测至今年1月以来,共发布核酸检测报告15 余万人份,保障疫情防控重点人群“应检尽检”4 讨论与建议目前从推进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角度,回顾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无论 是医院救治能力、医疗救治体系,还是检验筛查能力,均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大型综合性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根据《关于疫情 常态化防控下规范医疗机构诊疗流程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2号)等文 件精神、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南,基于平急结合原则,不断调整疫情防控方案,不断完善疫 情防控体系4.1 推动智慧医院发展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平台解决了部分患者的就医需求,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有效减少了医院人群聚集和停留,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
今后可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 如线上处方监管4.2 提高预检分诊效率闸机系统不断升级优化,除了监测体温和识别健康码,还可与病区陪客管理系统进行联网简化预检分诊流程,提升预检分诊效率;另外,实践发现,仅胸部CT异常而无病原学证 据的患者均排除了感染新冠肺炎,现胸部CT已不作为新冠筛查的必要项目,仅用于辅助 鉴别检查,简化筛查项目方便患者入院诊疗4.3 完善疫情监测体系为尽早发现、尽早报告疫情发生,完善医疗机构疫情监测体系,我院根据发热门诊建设规范进行改造,并从绩效政策上对支援发热门诊的人员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在疫情 监测上的哨点作用整合门诊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等信息系统,将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信息实时传输至预警监测平台,实现区域监测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大量的协调、通知、汇报等沟通信息在各办 公平台、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大规模开展检验及护理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根据《新冠病毒核酸10 合 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完善混采检测技术演练,提高应急期间大面积筛查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不 断强化核酸检测队伍建设,增加核酸检测人员的应急储备,建立传染病监测预防的常态化 培训机制4.4 接种疫苗预防感染冬季存在流感与新冠叠加的风险,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中推荐优先接种流感疫苗的对象为医务人员,保障医护工作人员健康,减少流感感染的风险。
另外,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补充摸底 工作的紧急通知》(苏防控防指[2020]173 号)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即重点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符合接种条件的医务人员全部接种,做到“应种尽种”。
